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站在重大的历史关口,叶剑英总能明断是非,果敢抉择:他力排众难,助邓小平东山再起;他乘专机搭救胡耀邦,举荐其再"入阁";为完成"两弹一星"伟业,他三邀张爱萍出山……"中国可以没有叶剑英,不可以没有小平同志"1969年12月,因"战备疏散"到了湖南的叶剑英,向前来探望的王震了解因同样原因到江西的邓小平的生活状况,并说:"中国可以没有我叶剑英,不可以没有小平同志。"林彪叛逃之后,叶剑英以军委副主席的身份主持军委工作。1973年邓小平从江西回到北京,叶剑英在邓小  相似文献   

2.
自称"渔叟" 叶剑英为何被称为"渔叟"呢?这还与他的一首诗有关.1979年7月11日下午4时,时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的叶剑英来到颐和园昆明湖垂钓,他发现不远处的藻鉴堂有不少人聚在一起,便问随行的T作人员他们在干什么.当得知是全闰七省市部分画家在聚会切磋画艺时,已经82岁的叶剑英显得十分高兴,便走上前去看望画家们,并与他们一起座谈,还应邀乘兴写下一首诗:  相似文献   

3.
关于叶剑英元帅和他母亲的故事,专家学者已做了不少的论述,其中以已经去世的原军事科学院《叶剑英传》编写组组长范硕先生的研究成果最为细致.本文将从传统的"忠孝"视角,也来谈谈这个故事.  相似文献   

4.
叶剑英纪念馆,坐落在广东梅县雁洋镇虎形村。1897年4月28日,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十大元帅之一的叶剑英同志,就出生在这个依山傍水、林木繁茂的小山庄。叶剑英故居是一座我国南粤地区常见的普通农舍,泥土石灰混合结构,大大小小共15个房间。  相似文献   

5.
正叶剑英和习仲勋都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卓越领导人。叶剑英年长习仲勋16岁。两人最早相识是在延安,但接触不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习仲勋和叶剑英分别于1952年、1954年进京工作,由于两人主管工作不同,交往仍不多。叶剑英和习仲勋接触较多的时间是"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作为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叶剑英,对蒙冤16年依然保持旺盛革命激情的习仲勋尤为赞赏,不仅坚决支持为他平反,还力荐他主政广东,  相似文献   

6.
一 "杨梅红了,杨梅红了,杨梅红了……" 仲夏时节,市疗养院的杨梅树抑止不住春风春情的撩拨鼓捣,兴冲冲地簪上一朵又一朵妖媚艳丽的红花.树下,一位形容枯槁、佝偻着腰、满头银丝、脸上布满"河流山脉"的老妇,总喜欢双手托腮,凝眸注视着杨梅树那红红的花,嘴里不停地叨念着.  相似文献   

7.
霞飞  王鹏 《党史博采》2005,(9):31-36
在"文化大革命"中,陈云处于挨整的地位,但他始终不是"文化大革命"的拥护者,表现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可贵品格.1976年,陈云向叶剑英提出了粉碎"四人帮"的最佳方案,为结束"文化大革命"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8.
陈雷刚 《党史纵横》2014,(11):14-18
正叶剑英是著名的归国华侨将领,一生与香港、澳门结下了不解之缘,曾为历经沧桑的香港、澳门殚精竭虑、披肝沥胆。建国前,叶剑英或途经港澳,或避居港澳,或密赴港澳地区开展革命工作和抗日救亡工作,展现了他独特的韬略和才能,为我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对港澳地区和港澳同胞的有着深厚情感;解放后,作为我党最早负责分管港澳事务的领导人之一,叶剑英基于广东与港澳的特殊关系,相继提出了"海洋战略"和"特区战略",致力于发展港澳与内  相似文献   

9.
霞飞 《党史纵览》2005,(1):50-51
1976年10月6日,王洪文被逮捕.华国锋当着王洪文的面,宣读了中央对他隔离审查的决定.宣读完毕,王洪文突然大叫一声,挣脱警卫员的手,伸开双手,扑向五六米外的叶剑英.就在他冲到离叶剑英只有一两米远的地方时,中央警卫局的战士猛冲上去,把王洪文扑倒,死死摁住,给他戴上了手铐.由于抓"四人帮"时,王洪文是惟一一个反抗的人,加上他年轻力壮,情绪急躁,所以,在被抓捕的人中,王洪文是惟一被戴上手铐的人.王洪文被捕后,对他的监管也最严.  相似文献   

10.
"以我为主"的方针引出郭兴福教学法 1955年4月到1957年12月,叶剑英元帅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监部部长,负责全军的军事训练工作.在这三年时间里,他为我军现代化建设付出了大量心血.后离开训练总监部,担任新成立的军事训练和军事学术研究委员会主任,负责全军军事学术研究、院校和部队的训练工作.叶剑英以高度负责的精神抓军队的训练工作,认真总结了我军学习苏军和我军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经验教训,提出了"以我为主"的方针.  相似文献   

11.
袁小伦 《党史博览》2012,(11):35-43
2004年1月10日,笔者在一次座谈会上听到曾在叶剑英身边工作过的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王维老人说:"1950年初,是叶剑英政治生涯最困难的时期之一,是叶剑英最不开心的日子,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结合广东实际稳步推进的土改方略,被斥责为右倾动摇并遭到强烈的批评,他为此作过顾全大局却又是被迫的违心的检讨。"笔者由此联想到一则史料,即叶剑英在游览五台山时,曾拾得三张被农民毁弃的佛像画片,后经请专家补缀而珍藏起来,并在佛像画片旁边题写了几句话:"一九四七年秋,予参加建屏县(今平山县)西柏坡全国  相似文献   

12.
陪胡志明一到锦园 1961年5月,毛泽东邀越南党主席胡志明来中国,由叶剑英陪同到无锡太湖胜景观光休息.胡志明一行先到南京,在叶剑英的主持下,南京市委和南京军区领导人举行盛大宴会,为他71岁祝寿.席间,宣读了毛泽东的祝辞.随后,胡志明由叶剑英陪同乘专机抵达无锡,下榻于毛泽东住过的锦园宾馆.  相似文献   

13.
图说任弼时     
正周恩来说他具有"奋斗不止、至死不息的自我牺牲精神,顽强对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精神,坚持原则、服从真理的布尔什维克精神"。叶剑英评价他:"是我们党的骆驼,中国人民的  相似文献   

14.
正在"文革"末期,经毛泽东提议,华国锋成为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兼国务院总理。叶剑英跟华国锋不熟,不知道他在政治态度上是不是倾向于"四人帮",自己又不便出面了解,于是通过叶选基(叶剑英胞弟叶道英的儿子,多年在叶剑英身边生活,两人情同父子)联系情报专家熊向晖,让熊向晖摸清华国锋的态度。1976年5月底,叶选基  相似文献   

15.
叶剑英一生曾7次到过香港.他在晚年十分关心香港问题,为香港回归和祖国的统一做了大量的工作.1 叶剑英一生曾7次到过香港.第1次:1916年冬,离开家乡梅县,赴南洋谋生,路过香港.  相似文献   

16.
正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董必武传》中记载:1975年4月7日,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的"董必武同志追悼大会"上,叶剑英致悼词。"叶剑英在悼词结束语中深情地赞颂:‘董必武同志真正做到了一辈子做好事,不愧为无限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叶剑英在"悼词"中所表露出来的对董必武的"深情",与他同董必武长时期的、不平凡的交往和深厚情谊分不开。董必武在与叶剑英唱和的一首诗中"咬得菜根无别异"之句,就是他们之间深情厚谊的真实而生动的写照。  相似文献   

17.
郭明 《党史文汇》2001,(1):36-38
前一段,国内正放映电影《叶剑英在一九四六》,片中出现了叶剑英处理"安平事件"的情节.不少读者很想了解"安平事件"的来龙去脉,笔者愿在此作些较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18.
在第二次国共合作期间,蒋介石于1940年3月,在重庆召开各战区军级以上参谋长会议,企图通过这次会议公开向我党我军发难,发动更大规模的反共高潮.中共方面被通知参加此会的是十八集团军参谋长叶剑英和新四军参谋长张云逸.张云逸远在华中,不能赶来参加;叶剑英也因几天前不慎摔伤了胳膊,也不便参加.但他在和南方局的负责同志商量后,决定带伤出席会议.参加会议之前,叶剑英为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不仅和有关人员一起搜集资料,分析形势,研究对策,还通过各种关系了解蒋介石的企图和各有关战区、集团军派来参加会议人员的动态.根据中共中央提出的"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方针,叶剑英确定了这次会议上的态度是拥蒋抗日,反对磨擦,一切以抗战、团结、进步的大局为重,充分摆事实,讲道理,晓以大义,争取更多人的支持,粉碎国民党顽固派的阴谋诡计.  相似文献   

19.
<正>一代儒帅叶剑英,马背吟咏,剑余为诗,令人遗憾的是由于他不刻意保存,更谈不上整理,导致其诗作散失不少。好在后来又陆陆续续被发现了一些。近期,笔者从叶剑英晚年的机要秘书张燕那里,看到了一幅被珍藏了38年的叶帅墨迹。墨迹抬头写着"张燕珍藏",接着是一首五绝诗文:"雁有凌霄志,风雷不失群。遥遥飞万里,阵影入彤云"。最后注明题诗时间为1977年5月22日。一张燕是叶剑英晚年的机要秘  相似文献   

20.
叶帅二三事     
2007年是叶剑英元帅诞辰110周年。回顾叶剑英元帅戎马生涯可以发现,他担任参谋长一职最多,以至于党外人士都叫他“叶参座”。在位于叶剑英故乡—广东省梅州市雁洋镇的叶剑英纪念馆里,当人们看到一百多件与叶剑英有关的实物、资料时,便会想起毛主席用来夸奖叶剑英的诗句:“诸葛一生惟谨慎,吕端(宋朝宰相)大事不糊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