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在人口老龄化和养老金支付面临危机的大背景下提出要"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这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带来的效应是双面的,利与弊的界限没有楚河汉界那么分明。在实施该项政策的过程中,如果能有所侧重、循序渐进,制定配套的政策法规,公平对待各方利益,并做好相应的保障工作,定可以将其向更加光明的方向推进。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研究制定实施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这是政府适时调整现行劳动保障政策,尤其是我国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前奏曲。在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面对劳动关系和职工队伍的深刻变化,要深化劳动保障政策和社会公共政策研究,科学评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环境变量,合理确定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前置性条件,科学确定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实施节点,加大各级劳动行政管理和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广泛征求社会民意,有效凝聚共识,完善顶层制度设计,不断提高劳动法规政策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前瞻性,努力使我国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群众,实现公共政策调整动机和实施效果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3.
随着人口老龄化时代逐渐来临,延迟退休年龄已成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普遍采取的应对策略,西方国家延迟退休年龄初衷是为了增加劳动参与率,而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制度财务状况的可持续性挑战才是我国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主要动因。延迟退休政策的制定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缓解养老保险财务状况的初衷不应覆盖延迟退休对国民经济带来的其他负面影响,制度的实施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否则,对整个宏观经济的影响将直接导致这项政策的实施不仅起不到预期的作用,反而将从负面影响养老保险事业的发展。文中就延迟退休政策制定之前对其可能对国民就业产生的影响进行简单分析,供有关部门制定政策时参考。  相似文献   

4.
退休年龄问题成为当前社会公众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退休年龄的调整是一个敏感问题,牵一发而动全局。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有关部门已多次提出延迟退休年龄的建议,每次都引起轩然大波。平均寿命的延长、人口老龄化、养老负担的增加等是延迟退休年龄的促动因素,同时,延迟退休年龄也面临着就业压力等阻碍因素。结合我国当前实际,应逐步建立具有一定弹性的退休制度,以缓解社会压力和冲突,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  相似文献   

5.
随着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延迟退休似乎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对于是否应该延迟退休,何时进行延迟退休以及如何推行延迟退休,学者们都各执一词,争议不断。本文通过对2003年到2013年的关于延迟退休年龄的学术型文献进行分析,并利用SPSS分析进行定量分析,深入了解我国延迟退休问题的研究现状,为今后的政策研究提供依据和参考,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我国当前是否应当延迟退休年龄成为理论和实务界争论较为激烈的话题。本文通过对延迟退休年龄的目的、延迟退休年龄可能产生的现实问题、延迟退休年龄对社会保障制度公平性的影响等问题进行分析,认为延迟退休年龄并非现阶段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首要任务,在社会保障顶层制度的公平建构完成前,延迟退休年龄的本质仍然是为了维护既得利益群体所取得的不公平的社会保障利益。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建议,期待对正在进行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退休年龄是退休制度中最敏感的变量,规定退休年龄必须综合考虑退休年龄的社会基础,退休年龄的社会基础是规定退休年龄的现实前提。退休年龄的社会基础包括人口健康水平、人口文化素质、人口老龄化程度、社会福利制度、财税状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养老金收支状况等多方面的因素。通过退休年龄社会基础的国际比较认为,我国与主要发达国家退休年龄的社会基础完全不同,不能盲目效仿主要发达国家延迟退休年龄,我国退休制度改革的重点是完善退休制度,为今后延迟退休年龄应对人口老龄化奠定政策基础。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人均预期寿命的不断提高,以及人口出生率的不断下降,加之人口计生政策的实施,我国在经济发展程度偏低的状况下,就于21世纪前后整体跨进了老龄化社会。基于我国国情,有声音呼吁延迟退休年龄以缓解我国社会养老保障金的支出压力,同时指明延迟退休年龄的国际趋势,一些发达国家早已实施了延迟退休的规定。  相似文献   

9.
我国社会老龄化程度加深、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养老金支付压力剧增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种种不利因素都指向了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延迟退休年龄成为政府、社会和民众讨论的焦点.通过经验数据测算,研究发现延迟城镇职工退休年龄对个人和社会都具有积极意义.因此,需要进一步明确退休年龄延迟的时点、最优退休年龄、延迟速度等关键点,构建符合我国实际的退休年龄延迟整体方案.  相似文献   

10.
2012年6月5日,人社部就社会保险关系转续及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等问题集中答复网友时明确表示,相应推迟退休年龄已是一种必然趋势,该部将适时提出弹性延迟领取基本养老金年龄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及养老金缺口问题的出现,社会各界对延长退休年龄的呼声越来越高。延迟退休将对经济社会、劳动者及社会保险制度产生重要影响。国内外关于延迟退休的研究较为丰富,对相关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和概括,以把握关于该问题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加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口预期寿命延长以及经济增长速度的放慢,养老和就业问题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在权衡养老和就业问题之间,调整退休年龄的话题成为社会各界争论的焦点。由于退休年龄提前以及退休年龄延后所产生的结果,远无法达到人们预期所想要的效果,甚至还出现了反效应。借鉴西方国家的弹性退休政策,提出柔性退休年龄,并论证其重要性和可行性,阐述逐步实行柔性退休年龄政策才是解决中国当前面临问题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3.
在人口老龄化与社会养老压力日益加重的今天,延迟退休成为屡次被提及的话题。本文从退休引起的代际公平问题出发,对现行的退休政策进行分析,汲取发达国家调整退休年龄的举措与启示,并结合中国政府弹性退休制度的探索,考虑到该制度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提出了退休年龄调整制度的构想。  相似文献   

14.
延长退休年龄是中国发展的必然趋势。人均寿命提高了,中国人口结构发生变化,人口老龄化不容乐观,延长退休年龄可以减轻养老保险基金的支付压力,减轻家庭养老负担和社会养老压力。建议大力发展经济,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从强制退休逐渐向自主选择转变,实行弹性退休制度,国家应根据不同的行业,甚至不同的区域来制定弹性的退休政策,提高养老保险的参与率。  相似文献   

15.
人口老龄化是国际性难题,其引发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为实现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国家纷纷把提高退休年龄作为缓解养老保险制度支付危机的措施之一。文中详细阐述了美国、德国、英国和日本延迟退休年龄的背景、方案及特点,在此基础上梳理了可供我国借鉴的经验,即留一定的缓冲期、做好立法保障、分步延退、做好相关的配套工作,保障老年人权益等。  相似文献   

16.
反对强迫自我归罪的特权,又称沉默权,是当今刑事司法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文章对于沉默权的形成、发展及其演变状况作了简要地回顾,阐述了沉默权对维护被告人权益的内在要求以及我国确立沉默权原则所应解决的反对刑讯逼供、正确认识举证责任和无罪推定原则、加强侦查的物质技术条件的改善、人员素质的提高以及沉默权与“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刑事政策的关系等方面问题,提出我国确立沉默权原则采取“不同对象、两种制度”的渐进式阶段实施设想,对我国刑事司法制度的完善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延长退休年龄是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应对“人口红利”消失的需要,是充分利用人力资源的需要,是维护劳动者权益的需要,是完善养老保险制度的需要。我国退休年龄在总体偏低的同时,还体现出缺乏公平性、缺乏包容性、缺乏灵活性等问题。未来我国退休年龄的延长需要在坚持公平原则、柔性原则和增权原则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具体包括:严格规范和控制提前退休行为,先行延长女性退休年龄,逐步延长男女共同退休年龄,建立弹性退休制度,建立退休年龄与人口预期寿命的动态关联机制。  相似文献   

18.
我国社会保险制度中的性别差异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社会保险制度中的性别差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就业差距造成女性参保率低,意味着女性享受社会保险的人数少于男性;二是收入差距造成女性缴纳社会保险费少,意味着女性退休后养老金低于男性.改变社会保险中的性别差异,应从社会政策入手,包括就业政策、教育政策、培训政策等,从而提高女性劳动竞争力和就业率;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扩大灵活就业人员的保险覆盖面;积极研究制定兼顾国家、企业、个人三方面利益的退休年龄政策.  相似文献   

19.
目前,全国妇联、人社部等部门正在调研弹性退休制。北京市人大代表、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所长谭琳表示.相比“女性延迟退休”,弹性退休制将对退休年龄设置上下限,男女均享有选择何时退休的权利。  相似文献   

20.
政策终结是政策过程的一个环节 ,是政策更新、政策发展、政策进步的新起点。政策终结的倡导者有三类 :政策的反对者、政策受益者和改革者 ;政策终结的障碍主要来自心理的抵触、组织的惯性、认知的局限、法律程序的延迟等。政策终结的方式有废止、替代、合并、分解、缩减 ,对政策终结障碍的克服 ,关键是依靠组织有意识的努力、平衡人们的利益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