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中国诗坛崛起的一种新文学样式--汉俳诗,问世时间不过20余年.段乐三先生以其丰硕的创作成果丰富了汉俳诗创作宝库,他以爱恨之情去创作,蘸心血与脑汁去创作,追求艺术的真诚与生活的真谛,追求汉俳诗新的意境与风格,赢得了读者的认可与称道.  相似文献   

2.
许静珂  张晨晨 《学理论》2013,(15):62-63
芭蕉箐村隶属于云南省昆明市石桥村委会,是石桥村委会下所辖的七个自然村寨之一,全村皆为苗族。从初进苗寨的陌生与好奇到后来的浅识,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天,但却也发现了不少值得深思的问题。通过将观察内容与结果汇集成文,意在分析芭蕉箐村民收入与消费的随意性关系。  相似文献   

3.
《民主》2020,(6)
正齐白石给弟子卢光照的一篇画序中写道:"夫画者,本寂寞之道,其人要心境清逸,不慕官禄,方可从事于画。"齐白石一生清心寡欲,应酬基本不参加,还将"寂寞之道"刻成印章,他对艺术道路的艰辛和艺术的本质体会至深。齐白石一生以双手谋生,曾篆书"潜斋",潜心艺术。齐白石自述,从祖父以钳画灰教"纯芝"二字,开始识字。6岁时,外祖父设村学于白石铺之枫林亭,他一边拾柴放牛,  相似文献   

4.
王维是盛唐之音的代表,被誉为“天下文宗”、“名高希代”的“高人”。“高人”之称谓,与其清廉的道德操行密切相关。其诗文因避讳而不涉“廉”字,故历来对于二者的关联缺乏必要的探讨。实际上王维对“廉”有着深刻的观念认识和丰富的精神感悟,无论是自身行事时所彰显的廉者之风,还是在为人纪功颂德的碑铭中所反映的廉政思想,都表现出“廉”的价值标准。无论源自佛禅之信仰,抑或自然之趣尚,甚而忏悔之愿望,王维都践行着自身对于“廉”的体认。  相似文献   

5.
陈俐  李家富 《学理论》2013,(17):213-214
曹禺在创作初期塑造了诸如蘩漪、陈白露等散发着现代气息、充满生命激情的叛逆女性形象,但自《北京人》中温柔善良、美丽贤惠的愫芳开始,曹禺笔下的女性又开始回归传统和古典。两类极端的女性形象承载了作者不同阶段的生命体验和与之不可分割的审美艺术标准,彰显了作者创作"蜕变"的审美诉求。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4,(32)
"意识形态"用来界定文学,只能表现出文学反映社会生活的一般特征,"审美"作为人类主观的、情感的、想象的创造性活动,才是文学实践活动的基本特性。意识形态的文学,往往成为对于社会存在的机械反映,成为庸俗社会学的试验场;纯粹审美的文学可能沦为个人情感无节制的宣泄,而缺乏现实关怀、人文精神的文学,它的价值总是有限的。只有在"意识形态"和"审美"之间,在社会发展的总体进程和主体的自我生成之间寻求到平衡的文学,才能更好地去实现它"历史—人文"的价值追求。"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的理论依据就在于此,理论价值也在于此。  相似文献   

7.
潘阳 《学理论》2008,(18):81-82
在魏晋南北朝士人的审美主体精神结构中,山水审美意识占有重要的位置。山水审美意识的进一步自觉和成熟。其文化内涵的进一步扩展,是魏晋以来的社会审美文化活动和审美主体精神发展与审美风尚演变过程中的一个突出现象,其不但积极地推动了当时的文艺创作之发展,对丰富魏晋南北朝文学、美学思想起到了异常突出的作用,而且对后世山水审美文化的发展更是产生了积极而深刻的影响。本文具体分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自然审美观达到了登峰造极之势、炉火纯青之境的原因和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8.
胡玥 《学理论》2012,(25):129-130
"新移民文学"指的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大陆改革开放以后移居海外的作家用华文创作的作品。之所以冠以"新"字,主要是他们所创作的文学作品体现出与早期移民作家不一样的文学风格。在新世纪新移民作家中,有一批作家关注小人物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的烦恼、欲望,生存的艰难和个人的孤独、无助,展现处于主流社会之外的边缘人的生存状况。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尼采之"美的慢箭"与中国传统之"淡雅"进行比较与分析,得出两者无论是在文本范畴内,还是在审美形态视域下,都体现了极大的同一性。"美的慢箭"与"淡雅",作为一对范例,体现出,在中西方审美中,不仅存在着大量的差异,也存在着共通之处。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张恨水是为数不多的一位性格独特、创作斐然而又颇具争议的作家。他的两重人格充分地体现在他的作品中,使其作品具有诸多的审美品格。他的作品在表现形式上是雅俗同构、新旧互渗;在表现内容上则既追随时代,又表现自我;他一方面青睐于市民阶层的审美情趣,体现出作者忧世伤时的现实精神,又流露出或浓或淡的名士才情。两重人格使张恨水的创作来自于鸳鸯蝴蝶派而又不同于鸳鸯蝴蝶派,学习新文学而又不同于新文学,他的作品是"精巧化"了的通俗文学,在通俗文学和高雅文学之间竖起了一座桥梁。  相似文献   

11.
正多位文学同道撰文阐述文学与"情义"的关系,我赞同他们的观点。宽泛的意义上可以说,文学主要涉及以情感为中心的精神世界。这不仅指文学的内容,而且指文学审美效应制造的剧烈情感波动。古人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这种状况指的是前者;古人又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  相似文献   

12.
董娜娜 《学理论》2012,(6):107-108
林风眠作为二十世纪"中西融合"这一艺术理想的倡导者与开拓者,他兼收并蓄,融合中西,既吸取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精髓,同时又将西方现代艺术的色彩、构图等形式美的一些元素引入水墨,创作了独具特色的"林风眠格体"。他的画既具东方神韵,又处处洋溢着鲜明的现代审美气息,为我们培养出一种现代性的关照世界的新的观念与美感,为中国现代绘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发展思路和风格典范,对中国近现代美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以李商隐复杂的人生经历为切入点,分析诗歌中隐隐透露出理想不得实现的悲苦现实、生命体验与诗歌融为一体的独特艺术诉求.由此分析诗人在意象的选择上注重人生体验,但更重视审美追求,并在崇高的审美的追寻中现实理想与现实的平衡.  相似文献   

14.
李映冰 《理论导刊》2015,(3):108-112
文章对1990年代国内文艺学界就文学与意识形态关系展开论争的几种代表性意见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分析,在此基础上指出"意识形式""意识形态形式"作为意识形态思想体系的补充性、修正性说明,用来定义文学并不合理。从马克思主义文论形态本身、历史沿革以及出于现实的考量,用"意识形态"定义文学都是一种必然。文学在反映社会存在方面具有自身的独特性,这种超越于意识形态的、能动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方式,可以"审美反映"命名。"意识形态"的文学观和"审美反映"的文学观两相结合,奠基并建构了新时期以来渐次形成的"审美意识形态"的文学观。  相似文献   

15.
王维<辋川集>诸诗处处透露着二种宁静、空寂状态,而又因静才捕捉到了周围环境的动,又由于动而更显出静,达到了以静观动、以动衬静、动静相宜的审美境界.由于寂静的环境和澄静的心,诗人捕捉到人、动物、植物、云雾等的动态画面以及自然界声音的微妙变化和光影、色彩的微妙律动,而这些"动"又恰恰是"静"的另一种表现形态,似动实静,无论静还是动,给人总是静境的感觉.  相似文献   

16.
罗杰·马丁·杜加尔与安德烈.纪德是分获1937和1947年诺贝尔文学奖的两位法国作家。以他们的文学交往为主线,探讨两位作家在个性特点、文学审美、创作手法等各方面的差异,以及他们在文学道路上的相互扶持与影响,有助于更深地了解两位作家。  相似文献   

17.
以山东省X村为个案,引出对于当下农村中存在的"能人治村"模式的考察.揭示出能人的机遇意识、进取思想和借助外部发展的理念是"能人治村"的重要存在机制.农村自身发展需要、能人的自身诉求、政府支特和政策的鼓励是"能人治村"形成的社会基础,揭示出"能人治村"存在能人变为"村霸"和攫取个人利益等主要问题,希望能对后来者的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侨园》2016,(9)
正山海关书法篆刻家兰惠泉说,"在砖上凿刻古文字、画像、制作瓦当,从古就有之",而把砖瓦"当作印材,创作出系列组印",集诗、书、画、印于一统,"成为艺术品"则"实属不多"。长城砖之小大由之,青瓦之长短随缘,朴厚中见新潮,精巧里透古风,字体多变,印文多姿,布局谋篇,妙合天成,或大气雄壮,或雅秀细腻:这就是我们对"兰惠泉长城砖刻"的直观感受。如果想全面了解他的这门艺术,最佳途径是走进"雅汇  相似文献   

19.
孟宪奎 《求知》2012,(8):49-49
孟宪奎,男,1962年出生,孟子第72代传人,1979年就读于天津美院,师从著名画家郑连群,曾获得国家级青年文明号、光彩之星等称号,天津美协会员。经过四十多年的研习国画,精心创作,在创作中融合古今名人技法,画出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国画风格。  相似文献   

20.
张斌斌 《学理论》2010,(12):157-158
直置原是中国古代诗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指诗歌创作自然清新,表现真实情感。在理论上,六朝时著名文学批评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首先提出直置的范畴,沈约、钟嵘在论诗时也表达了类似观点;降及唐代,直置则不仅被正式列为诗体之一,更成为诗歌创作标准与鉴赏原则。在创作上,与审美理论相对应,中国古诗尤其是唐诗涌现出许多追求和展现直置美的优秀作品,在古诗王国中闪烁着别样风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