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企业和银行相勾结,把真实的商业承兑汇票、伪造的贸易背景材料和银行的虚假贴现相结合,办理转贴现、再贴现骗取银行资金,名义是“融资”,实际是票据诈骗犯罪。公安机关应理顺公、检、法机关的纵向联动机制,建立银行、企业、工商等部门的横向协作机制,在始终坚持打击票据诈骗犯罪的同时,为各类市场经济主体提供防范指导、信息咨询和法律帮助等方面的服务,在防控、打击票据犯罪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票据市场及业务发展迅速,同时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和风险,加强票据市场管理是促进我国票据业务健康发展的现实问题。票据发行市场增长过快、票据业务违规办理、票据诈骗及犯罪和票据业务操作缺乏统一的规定及程序是造成我国票据业务风险不断加大的主要原因。所以,加快改进相关法律法规建设,研究发展电子化票据,完善银行企业内控机制和加强票据业务的监督管理,在现阶段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票据诈骗罪侵犯的公私财产所有权既包括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货币资金,又包括其他生产经营企业或经济主体的货币或实物财产,还可以以虚假票据偿还债务或者支付费用等间接方式来实现。票据诈骗犯罪的立案应注重初查获取证据,防止介入票据纠纷或其他经济纠纷,尤其是针对签发空头支票的行为更须引起注意。票据诈骗犯罪呈现职业化、团伙化、智能化等特征,应从犯罪疑疑人、票据伪造和变造手法、票据流转环节、串并案件等方面确立侦查途径。侦查中,应获取证据证明犯罪行为人对自己所使用票据之非法状态具有明确认识,如果不具有明确认识则不能以票据诈骗罪论处。  相似文献   

4.
银行承兑汇票是犯罪分子诈骗金融机构的主要工具之一。使用伪造的银行承兑汇票诈骗金融机构,持票进行贴现的申请人或者办理质押贷款的借款人的行为应当认定为票据诈骗罪;相关金融机构或者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也应当区别情况追究行政责任或者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5.
票据作为资金运动的重要载体,以其载负巨资的魅力吸引了许多不法分子,使票据诈骗成为金融诈骗案件中发案率最高的一种。由于此类犯罪具有与其他刑事犯罪交叉、参与犯罪主体庞杂等特点,认定时应从犯罪的行为方式、犯罪数额、行为人的主观故意、犯罪主体以及与合同诈骗罪的区别等不同侧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浅谈信用卡诈骗犯罪的手段与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用卡诈骗犯罪常见的手段有:使用伪造的信用卡、使用作废的信用卡、冒用他人的信用卡、使用信用卡恶意透支等。预防信用卡诈骗犯罪活动,要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对有关人员的培训,堵塞银行管理漏洞,完善银行技术服务手段。  相似文献   

7.
银行是堵截电信网络诈骗的第一道关口,是电信网络诈骗防控流程的关键环节,银行堵截电信网络诈骗的数据可以为预防诈骗提供充分依据。银行业应主动配合公安机关深入开展防范和打击电信网络诈骗违法活动,从认真履行社会责任、维护客户利益和金融秩序稳定的高度,提升服务水平,增强专业能力,为防范与打击电信诈骗违法活动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票据诈骗犯罪的认定必须从具体案情出发坚持罪刑法定原则,以票据诈骗犯罪的构成为标准。票据犯罪案件的特点和案件的具体情况决定了票据诈骗案件侦查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9.
贴现是当今西方工业国家客户融通短期资金和银行短期放款的主要形式之一。票据的持有者为了取得现金,而以未到期的票据向银行融通资金,银行按市场利息率以及票据的信誉定出某一贴现率,扣去自贴现日至到期日的贴现利息(又称“贴水”),然后将票面余额支付给持票人。票据到期时,银行凭票向最初发票的债务人或背书人兑取现款。 票据贴现可以使资本从票据债权形式转化为现金形式,加速资本周转。但是它也会刺激投机活动,造成经济虚假繁荣,成为加剧经济危机的一个因素。 再贴现又称“重贴现”或“转贴现”,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一种业务。即商业银行在资金短缺时,将对工商业或个人贴现的票据,转向中央银行再行贴现。中央银行根据银根松紧,扣除贴现的利息,向商业银行兑付现款。再贴现率由中央银行公布。在西方国家,习惯上把贴现和再贴现都统称为贴现。再贴现率对于控制银根、贯彻信贷政策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是西方国家中政府调控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系列票据诈骗案件就是指一个或一伙犯罪人在一个时期之内,连续实施票据诈骗活动形成的一批各自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案件。系列票据诈骗案件的特点决定了侦查部门在侦破系列票据诈骗案件时有条件采用并案侦查的侦破方法。从目前的经侦基础工作来看,全国以及各地的案件资料数据库建设已经具备在某个地区乃至全国进行系列票据诈骗案件并案侦查的条件。  相似文献   

11.
“4.27”和“6.20”特大票据诈骗案和贷款诈骗案是公安部督办的案件。这两起金融诈骗案件,从其作案手段来看,可谓多种多样。“4.27”及“6.20”案具有涉案金额巨大、社会影响恶劣、案情复杂、涉案人员众多、内外勾结、追赃困难、损失严重等特点。  相似文献   

12.
已有观点对于票据诈骗罪犯罪客体的认识,囿于“纯刑法”或者“纯公法”的思维方式,认为其主要客体是票据管理秩序。然而,对于此问题应从整个法律体系(刑法与其他部门法或者公法与私法的关系)的角度,并结合刑法分则的体系结构进行整体把握。本罪的主要客体应该是“票据流通秩序”,而不是所谓的“票据管理秩序”,二者分别代表了“公”和“私”两种不同的法益。  相似文献   

13.
信用证诈骗罪疑难问题研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是否要求非法占有目的,是信用证诈骗罪的一个核心问题。从信用证的性质及我国信用证诈骗罪的功能、我国刑事立法特色以及罪刑法定角度讲,应坚持“非法占有目的不要说”;区别“骗取信用证”与“使用伪造、变造的单据、文件”关键不在于行为手段上的差别,而在于行为直接侵害对象的不同;将本罪认定为行为犯符合立法思维。  相似文献   

14.
诉讼诈骗定性相关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论界和实务中对诉讼诈骗行为能否构成诈骗罪存在认识分歧,从理论上解决这个问题并不存在困难,诉讼诈骗符合诈骗罪的客体要件,诈骗罪中被骗者、被害者、交付人不要求同一,被骗者应当具有处分权,被害者自愿交付不是诈骗罪成立的要件。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房产交易市场的发展,各种涉房诈骗犯罪日趋增多。涉房诈骗犯罪属合同诈骗罪,认定此类犯罪要把其与诈骗罪严格区分开来。预防和治理涉房诈骗犯罪应加强法制宣传,规范中介机构的行为,整治制假行为,才能从源头上遏制此类犯罪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以侵犯财产为目的的诈骗罪自古以来便存在,但直至今日我国刑法通说对于诈骗罪的理解仍有不明之处。"非法占有目的"虽然未在诈骗罪的构成要件中明确列出,但是却是诈骗罪中必不可少的主观要素构成要件;作为三角诈骗典型代表的诉讼诈骗行为只是诈骗罪的一种行为方式,应被认定为诈骗罪;对于电信诈骗,两高的司法解释明晰了其定罪量刑的依据,但在共犯认定问题上应以分赃时的具体情形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对单位贷款诈骗行为认定为合同诈骗罪违反罪刑法定原则;追究单位贷款诈骗行为中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贷款诈骗罪的刑事责任符合其犯罪构成。  相似文献   

18.
我国1997年刑法增设了合同诈骗罪,其目的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司法实践中遏制这类犯罪的需要,是加强对合同诈骗的打击力度的需要。文章从合同诈骗罪与普通诈骗罪的法条竞合关系的适用等方面进行探讨,认为打击合同诈骗罪应从合同诈骗罪的主体构成要件上加以限定,从立法上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