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怎样解决粮农生产积极性下降的问题?当务之急是调整好粮农的物质利益关系。马克思曾经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第82页)农民种粮食积极性同样同他们自身物质利益有关。种粮收益愈是能够满足农民的物质利益要求,他们的积极性就愈高,粮食生产发展就愈快;反之,农民的积极性就低,粮食生产就会因为缺乏足够的动力而停滞不前,甚至发生倒退。当前,农民种粮积极性之所以下降,就因为种粮收益低。  相似文献   

2.
粮食最低收购价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实施的粮食最低收购价、粮食直补等政策,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了粮食恢复性增长。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直接影响政策效果,需要进一步完善。首先是最低收购价、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等措施,单个政策效果显著,但各项政策自成体系,缺乏综合协调,没有形成整体效能。另外,一些地区的直接补贴没有与种粮挂钩,补贴效果打了折扣,不利于促进粮食生产。同时特别需要重视的是,类似于直接补贴的政策措施,具有边际效应递减特征,在补贴不能进一步增加的条件下,难以形成提  相似文献   

3.
锦县是辽宁省重点商品粮基地县之一,每年产粮四亿公斤左右。今年,由于粮食销售价格下跌,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多数农户减少对土地投入,开始弃农经商。面对这种情况,锦县县委、县政府决定采取七条措施解决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的问题。 一是制定奖励政策。今年县委、县政府专门召开表彰大会,对种粮大户和全村粮食每公顷平均超七千五百公斤(即  相似文献   

4.
薛祥 《瞭望》1987,(21)
本刊这一期发表了一组粮食问题的专题报道,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农民种粮积极性有所下降的有关情况。这些稿件,直接地反映了农民的意见,读来令人深思。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粮食生产发展十分迅速,到1984年,各地普遍出现了“卖粮难”。但近年来,一些地区粮食形势偏紧。之所以出现上述情况,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重要的一条,是农民种粮积极性有所下降。不少地方反映,农民对土地的投入减少,种粮面积不能得到保证。 农民种粮积极性为什么下降?从各地反映的情况看,定购的粮食与其他经济作物的比价偏低;农用生产资料涨价较快;“三挂钩”不能兑现;粮食生产的产前、产  相似文献   

5.
有关专家和粮食主产省区的人士认为,要确保明年粮食持续增产和我国粮食生产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关键是未雨绸缪地研究解决制约粮食主产区农民增收等突出问题,继续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6.
在全国夏粮丰收声中,江西省农村的基层干部和老俵们却正为卖难和粮食涨库而大伤脑筋。据了解,此类情况在全国许多产粮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应当引起重视。古语说“谷贱伤农”。收了粮食卖不出去,收到库里调不走,会挫伤农民和农村干部种粮的积极性。我国人口众多,粮食偏紧。近年来全国上下花了大力气才刚刚突破粮食生产徘徊局面,因而,切实解决这一问题,农民粮食生产积极性至关重要。 既然全国粮食偏紧,为什么还会出现这种情况?情况颇为复杂,它牵涉到产区和销区各自的利益,牵涉到财政金融业方面的政策,需要各方协调,共同采取相应的措施方可解决。但不论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保护农民的利益,从而保护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则是最重要的出发点。所谓农业上的大局,唯稳定粮食生产为大。  相似文献   

7.
一年之计在于春。当前,全国各地、特别是主要的粮食产区出现了重视粮食生产的好形势。主要表现在:农民种粮积极性进一步提高;种植计划安排比较合理;农业投入有所增加。特别可喜的是今年一开春,广大农村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保证粮食稳步增长的措施。 ——广东省在最近召开的省委  相似文献   

8.
目前粮食问题已经十分严重.理论界对此讨论的很热烈.讨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农产品价格倒挂和投资不足;城乡分割所形成的障碍,土地不进行规模经营致使效益上不去等方面.讨论者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就是认为症结在“人”这一边,想通过再次刺激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来解决粮食生产的徘徊萎缩.我认为,除上述原因外粮食生产摆脱不了困境的内部根源还在农业的基本建设上,即主要症结在“地”.因为单靠人的积极性在现有的生产和技术条件下,地已经挖不出  相似文献   

9.
伊田 《瞭望》1987,(35)
实现粮食生产稳定发展,要解决的问题很多,首先是深化农村改革,用党的政策进一步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同时,还要解决发展生产中的许多重要问题,开辟粮食增产的道路。改善土地质量,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便是一个现实的步骤。从这组报道里我们可以看到,这方面有着多么巨大的增产潜力! 经过多年来农民和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努力,我们在改造中低产田方面已经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发掘这一巨大潜力不仅是一个良好的愿望,而且也是非是现实的。  相似文献   

10.
粮食主产区农户的种粮行为体现在劳动力配置、土地配置、粮食产出、粮食收入四个维度。通过对不种地农户、不种粮农户、农户粮食播种面积、农户种植结构、户均粮食产量、粮食单产水平、户均粮食出售价格、粮食收入在家庭经营收入中的比重、粮食收入在家庭总收入中的比重等指标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对策启示:第一,相对于非粮食主产区,13个粮食主产区的农户具有一定的同质性;第二,粮食主产区具有同质性,但差异性更应该得到关注;第三,粮食主产区农户家庭内部出现"工农二元结构"的兼业经营体系,家中青壮年外出务工,其余成员承担农业生产,不放弃土地成为普遍现象,这对粮食安全微观基础影响深远,值得高度重视;第四,农民种粮意愿成为粮食生产激励政策的首要着力点;第五,粮食主产区农户种粮行为有一定的"韧性",特别是在户均粮食播种面积上表现尤为明显;第六,重视各项激励政策在农户层面的落实。  相似文献   

11.
《瞭望》1986,(15)
最近,本刊记者杨善清、张民华、黄建国等从各地发回了信息:开春以来,全国大部分省、市根据一九八六年农村一号文件精神,为抓粮食生产,落实粮食定购合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制订了不少具体政策和办法。各级干部纷纷下到乡村,服务到户。前些天,北方普降喜雨,冬小麦长势良好。南北方春耕、春播形势比去年要好,粮食生产出现好兆头。 截至三月底,已按国务院粮食合同核定数分配到地、市、县的,有天津、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湖北、广西、四  相似文献   

12.
遏制农资涨价,保护农民利益──关于粮食成本和农资价格的调查剖析本刊记者董瑞生,陈大钧莫让农资涨价吃掉粮食提价的好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核心是维护农民的利益。1994年国家大幅度提程高粮价收购价格,农民因而收入增加,种粮有利可图,于是,农村出现了加大...  相似文献   

13.
粮食补贴政策的实施效果及改进建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2004年起,我国全面推行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并且在实践中探索出多种做法。总的来说,我国粮食补贴政策的实施效果是好的,但存在着与WTO规则不符、不同地域间补贴标准不尽合理、政策落实不到位、影响农民积极性等问题。借鉴美国、日本、欧盟等国外发达国家的相关粮食补贴政策,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改进:建立符合WTO农业协议的补贴方式,构建农业收入支持体系,建立监督机制,提高政策的执行效率等。  相似文献   

14.
《瞭望》2006,(49)
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促进粮食、棉花稳定增产。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和优良品种,加大粮食生产政策扶持力度,调动和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现粮食生产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15.
这是本刊有关发展粮食生产的系列专题报道的第三组。前两组报道是《进一步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见本刊今年第21期)和《建设商品粮基地》(见本刊今年第26期)。这三组报道从不同的侧面,报道、探讨我国发展粮食生产的新情况和所面临的问题。这当然没有包括所有应当解决的问题,例如,工业支援农业、提高生产机械化和科学种田水平、改善生态条件等方面的问题,没有或很少触及。但是,这三个问题都是发展粮食生产中的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用这样大的力量,花这么多的篇幅报道发展粮食生产这一主题,是很值得的。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使粮食生产保持稳定发展,对发展国民经济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的报道是初步的,在有些方面,也许只是把问题提了出来,究竟怎样解决,要靠农村和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要靠亿万农民、广大农村干部和农业科学工作者的实践。我们应当清楚地认识到,我国的粮食生产虽有很大发展,但水平不高,仍然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要使粮食生产稳定发展,还必须解决许许多多的实际问题,还要花很大的气力。千万不可有丝毫的松懈和大意。愿全社会都来关心发展粮食生产这件大事,各行各业都为发展粮食生产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便是我们不惜篇幅发在这一报道的初衷。  相似文献   

16.
《瞭望》1987,(21)
粮食问题是长期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前几年,粮食生产势头不错,不少人松了一口气。但是从去年开始,各地反馈的信息表明,粮食问题并未真正解决。农村的改革深入了,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等待解决,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粮农的种粮积极性,由于种种原因受到了挫伤,粮食生产又开始徘徊不前。解决粮食问题的呼声又高了起来。为了解粮农的状况和想法,以进一步调动粮农的种粮积极性,本刊约请新华社一些地方分社的记者深入农村,在田间,在粮农的炕头上,与农民直接对话,获取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希望这篇实录对关心粮食问题的各界人士和各级领导能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  相似文献   

17.
杨健  何平 《瞭望》1990,(44)
稻浪翻滚,遍野金黄。深秋的江西大地又是一派丰收景象。 江西省是我国产粮大省,是目前调出稻谷最多的省区。但是,在粮食生产、收购、贮存方面也遇到一些问题,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充分发挥。10月9日  相似文献   

18.
景博 《瞭望》1995,(28)
近几年来,在沿海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出现粮食生产滑坡,导致部分农产品供应偏紧、价格上涨过猛,而产粮大省黑龙江的粮食生产,却连年增产,不断迈出新步伐。1994年粮食产量达到257.85亿公斤,创造历史最高水平,比丰收年景的1990年增产50多亿公斤,增幅之大,前所未有。今年,全省的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12亿亩.比去年增加30万亩,投资增加,农民积极性高,为夺取新的增产奠定了基础。黑龙江省粮食生产呈现的这种新气象令人鼓舞,表明了这个产粮大省发展思路上的新觉醒。  相似文献   

19.
向宁 《瞭望》1990,(44)
我国长期实行的粮食低价统购统销制度,实际上人为地压低了农产品价格,结果压抑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压抑了农业的发展。1979年以后,国家几次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收购价格,以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在销售制度方面一直未作根本调整。粮食销售价格基本上仍保持在60年代的水平上,从而形成了粮  相似文献   

20.
《瞭望》1994,(24)
当前农村总的形势是好的。但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工作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新的矛盾和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影响了农民生产特别是种粮的积极性。因此,提高农民收入,是保护和调动农民积极性,保证农业发展特别是粮食增产的一个关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改革和发展之所以取得突出成绩,其中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尊重农民的意愿,彻底打破“大锅饭”的旧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真正获得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同时,在经济上让农民得到实际利益。这就调动了千家万户发展生产的极大积极性,从而推动我国农业和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粮食总产量先后登上7000亿斤、8000亿斤、9000亿斤三个台阶。 但是,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尤其是我国农村进入发展市场经济的新阶段之后,为什么会出现耕地抛荒、撂荒、经营粗放现象,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了呢?究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重要的一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