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带着感情"下基层",多关注百姓的冷暖安危。党员干部代表党和政府行使着国家权力,在群众眼中就是党和政府的化身。党员干部下基层,要带着党对群众的关怀,走到群众中去,真心倾听群众的呼声和诉求,把人民群众的期盼作为今后工作努力的方向和奋斗的目标,不能把下基层作为"冰冷"的硬性任务,送点东西、寒暄几句就拍屁股走人,带份资料、拍几张合照就算"交差"完事。  相似文献   

2.
正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广大党员干部纷纷走出机关,走向基层,为群众排忧解难,这已经成为践行群众路线的一种具体行动。但笔者日前在下基层时,一位基层领导干部的一番话却让我陷入了深思,他说:"干部走到基层,其实算不上真正的下基层,‘下基层’关键是要‘在基层’,如果只满足于一次两次的‘下基层’,而没有长期的‘在基层’意识,"下基层"最终只能流于形式。"的确,党员干部下基层固然非常重要和必要,但树立起"在基层"的意识,恰是时下一些党员干部欠缺的。下基层,是知民情、解  相似文献   

3.
今年以来,各级领导机关组织干部下基层,办实事,帮助基层单位和群众排忧解难,受到基层单位和群众的由衷欢迎。 然而仔细想想,党的群众路线不能仅仅归结到下基层,下基层也不应该只是办实事的唯一方式。惟有采取措施,认真改进机关工作,增强下基层的“辐射效应”,才能扩大下基层办实事的成果。 首先,应该是全面改进机关作风。在很大程度和意义上来说,机关的职能就是为基层服务,为群众服务。眼下,对广大机关干部来说,下基层办实事的时间毕竟有限,“现场办公”之类也只能择而为之,机关里的大多数同志,大部分时间还是在机关尽职。从这个意义上讲,经常的、大量的办实事要靠机关干部在本职岗位上解决。因此,机关里的日常工作也就有个如何密切联系群众的问题。比如,当基层单位找上门来,有困难需要上级机关协调解决的时候,当群众找上门来,有问题需要向“公仆”申诉或反映的时候,有关的机关干部如何对待?是急人所急,雷厉风  相似文献   

4.
<正>"百课下基层"形成理论宣讲品牌,成为继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读书月"之后的深圳知名品牌文化活动。从社会影响力和媒体传播力评价,深圳的"百课下基层"在同类型活动中走到了全国前列,已经居于全国领先地位。这种品牌效应有助于理论宣讲效果的提升。"百课下基层"探索建立适应基层需要的运行机制,让理论宣讲更接地气。"百课下基层"长久坚持下来,而且保障时间和质量,受到党员群众的  相似文献   

5.
刘英团 《党政论坛》2010,(13):64-64
提倡领导干部下基层,那么,究竟下到哪一级才是真正的下基层呢?《现代汉语词典》对“基层”的解释是:各种组织中最低的一层,它跟群众的联系最直接。因此只有下到与群众联系最直接的那一层,才是真正的下基层,否则,下基层就是不到位。  相似文献   

6.
党中央号召各级干部下基层联系群众,为群众办实事,已经过去一年了。这一年多来,党群关系密切了,人们有目共睹。这说明,干部下基层是十分必要的,今后应该长期坚持下去。 干部要密切与群众的联系,光是身在基层还不够,还必须心中有群众,  相似文献   

7.
一、既要下乡村,又要跑农户.现在,一些干部下基层只跑大道,不走小路,有的到乡不到村,有的到村不到户.一些下基层干部住在乡机关,吃的招待餐,一般执行"走读",上午九点多钟到村,下午四、五点钟回家,很少和农民搞"三同".群众说是"不象毛主席时期的干部作风,"称"工作组"是"工作走".农民希望下基层干部不要只在"乡一村一乡"转,而要到农户家里看一看,住一住. 二、既要听干部讲,又要听群众说.有的干部下基层只找一、二把手谈情况,  相似文献   

8.
领导干部下基层视察工作,要不要当场表态呢?我以为值得商確。领导干部下基层视察,许多情况下是被基层干部"牵着鼻子走",看到的是"盆景",听到的是"喜报",吹到的是"和风",加上走马观花,短时间内难以洞察事情的本质和全貌。如果在不甚了  相似文献   

9.
我作为来自基层的领导干部,深深地懂得为老百姓谋利益的重要性。如果我们不能关注民生,那么群众要我们做什么?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我们是群众,又会怎么想?  相似文献   

10.
袁浩 《民主》2012,(2):55-56
笔者日前在下基层时发现,某乡镇一位分管组织工作的领导不仅把自己的手机号码在各村村部大院公布.还将手机号码印成卡片分发给群众,老百姓要办理一些诸如转移组织关系、开证明、盖章、办证等小事,或者需要问询一些政策事宜。只需给他打个电话,就可以不用费时费事。有人笑话他是自找麻烦,该同志却说:“为群众服务就是要不怕麻烦!”  相似文献   

11.
<正>"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人心是最大的政治。"这是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也是对党员领导干部的新要求,更是推进改革发展的新准则。人心换人心,黄土变成金。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唯有真正领悟"人心是最大的政治,为民是最好的作风,检验政绩的终端在人心"的内涵,才能真正处处关心群众、事事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进而当好公仆、服务群众、赢得人心。回望历史,刘伯承元帅那句话引人深思:"老百姓不是命里注定要跟我们走的,为什么不跟  相似文献   

12.
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各级领导干部应在尊重群众、深入群众、服务群众、疏导群众上下功夫,努力做到"四要"和"四不要". 一、尊重群众,要真诚不要敷衍.人民群众是我们领导干部的"大地母亲".我们对老百姓充满感情,用自己的智慧力量为群众奉献,尊重群众,回报群众,乃属天经地义.  相似文献   

13.
把尊重群众意愿和智慧放在首位一是围绕群众所思所盼所想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近年来,台州市持续开展定期下访、蹲点调研等多种形式的领导干部下基层活动,健全领导下基层调查研究和领导联系重大事项制度。  相似文献   

14.
周末晚上聊天,谈起北京某县机关干部下基层,要乡村干部让他们吃"敲门饭",就是工作到哪儿就在哪儿吃饭,碰上什么就吃什么的话题.有人情不自禁地伸出拇指连称"好!新鲜事"! 吃"敲门饭"本来不是什么"新鲜事".记得在编写某市军事志的时候,见到一份材料里就记载着,解放初期的干部下乡都是吃"敲门饭".当时老百姓中还流传着一首打油诗:"事先不把招呼打,饭时碰啥就吃啥,加双筷子加个碗,不是一家胜一家."采访一些老人,他们都记得:"那时候,老百姓管干部吃饭是件光  相似文献   

15.
《瞭望》2008,(5)
年关岁末,南方雪灾,老百姓出行、购物、买菜、用电、用水等都称心吗? 1月31日,胡锦涛总书记先后深入大同、秦皇岛等地,实地考察煤炭生产和电煤运输供应情况;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空中历险"亲临雪灾现场指挥抗灾。国家各部门在抗灾同时全力保证人民群众春节前市场供应。  相似文献   

16.
作为县区委组织部长,处在组织工作的第一线,在下基层活动中,要切忌“三种现象”,处好“三种关系”,主动承担起组织部门和基层党组织的桥梁责任,自觉履行好组工干部与基层党员干部群众的纽带作用,确保下基层活动扎实推进,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组织部长下基层”活动是组织部门践行科学发展观、体察民情、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改进部门作风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在下基层活动中,我深切感受到,作为一名基层组织部长要始终坚持做到“四个注重”,才能确保下基层活动扎实推进,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自全国组织系统“万名组织部长下基层”视频会议后,各地组织部门积极开展了组织部长下基层活动,组织部长带头下基层听民声、访民情、解民难,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这个活动是全国组织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如何把这一活动更深入地开展好,更有实效,还得进行一番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9.
瞭望哨     
《瞭望》2001,(24)
领导干部的“人气”黑龙江 仲全维 领导干部的“人气”,应该反映在以下四个方面:群众的认知程度,群众的信任程度,群众的支持程度,群众的赞扬程度。当前,领导于部“人气”指数如何呢?最近下基层调查感到喜忧参半,一些领导干部的“人气”不是很旺,个别的还低得可怜。群众笑日:“平常时一身趾高气扬谁都不认,选举时一脸慈颜悦色都是亲戚”,所以“给笑脸也不给你划勾”。  相似文献   

20.
党的各级干部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掌握真实情况,关心群众疾苦,与群众打成一片,做群众的知心朋友。深深地扎根于人民群众,正是我们党的力量所在。我们要下决心象革命战争年代那样做好群众工作,重建党在群众中的崇高威信。要建立各级干部定期下基层的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