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旅游开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旅游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保护和展示的窗口,加强了保护资金的力度,培养了群众基础的同时,如果开发不当,其商业性质又可能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来面貌扭曲变形。少数民族歌舞是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中的特殊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本文以云南民族歌舞为例,指出在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中政府应通过加强立法工作、理顺部门关系,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教育,与旅游业相结合、积极推进产业化等行政管理措施,实现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用的双赢。  相似文献   

2.
胡艳丽 《传承》2011,(25):60-6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和利用是其社会功用当代性的发挥。实践证明,在民族风情旅游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将其当代社会功用与旅游产品开发相结合,对于充实民族旅游内涵、丰富民族旅游形式、增加民族旅游的综合效益有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贵州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是实施民族特色旅游开发的重要资源。本文对贵州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面调查,科学规划,创新开发,本着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协调增长原则,从而实现贵州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旅游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受到学者们的关注,讨论的重心基本集中在保护方法上。然而,研究主要局限在理论层面和旅游开发模式的构建,而开发模式本身并不能解决传承的问题。从传承的视角分析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重特征和传承危机,探讨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开发的关系,从而构建有效的开发、协调、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5.
陈炜  唐景薇 《前沿》2010,(15):142-149
文章概述了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内容及其价值,并在分析三江地区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现状的基础上,运用实地调研所获取的资料及相关文献资料,详尽论述了旅游开发在当地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以期对当前西部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提供若干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6.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问题是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热点。旅游开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一条重要途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否进行旅游开发,开发的必要性及意义是什么?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的旅游价值、面临的现状以及开发的意义三个方面来回答。  相似文献   

7.
佘曙初 《前沿》2012,(2):110-111
旅游和文化的深度结合越来越成为吸引人们旅游的重要动力。文化与旅游相结合,会更有市场和生命力,通过切实可行的开发和运作,实现文化保护和旅游产业经济效益的良性循环互动。金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要遵循合理布局、重点开发、分类开发、开发有序的原则,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8.
民族地区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问题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族传统手工艺是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结晶.民族传统手工艺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范围,除具有自身特点外还吴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有的特点.由于现代工业化浪潮的冲击以及人们生活方式、消费观念的变化等原因,传统手工艺等民族文化的生存与传承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因此,必须树立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意识,明确保护和开发的范围,加强立法保护与发展创新,采取生态博物馆式的保护,处理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论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十分重要的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当今社会的重要课题,两者既对立又统一。旅游开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引起重视、提高认识、科学管理,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双赢。  相似文献   

10.
湖北省具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但在传承与发展上还缺乏有效方式和有影响力的产品。应用昂普(RMP)理论,从资源、市场、产品三个方面分析了湖北省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可行性和必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根据市场的需求转化为游客乐于接受的产品,既有利于资源的传承与保护,又促进旅游产业持续发展。提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三个策略:资源分类合理开发、内外部文化资源糅合及利用高科技提高游客体验价值,以地域特色打造有吸引力的非物质文化旅游产品。  相似文献   

11.
保护好山西这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不仅是文物大省,而且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极其丰厚的宝库。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前称作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或口头文化遗产,近年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规范定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相对应,指的是那些主要不依靠物质或物质载体无法涵盖的文化遗产,如口头传说、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传统手工艺技能等,其内容十分丰富。整个民族文化遗产,应包括文物与典籍之类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和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大类。一随着近年来学术界的“文化热”,民间的“收藏热”以及文化产业、旅游经济开发,人…  相似文献   

12.
西昌彝族火把节作为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较为成功的节庆旅游品牌,其旅游实践活动对遗产地所带来的影响一直为业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利用相关田野调查、问卷及其数据分析,对其"双轨制"办节模式下形成的西昌市区、普格县、布拖县三处遗产地居民的旅游影响感知与态度进行比较研究,并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对遗产地旅游实践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对策,以促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周丽洁  易伟新 《求索》2013,(12):123-125
本文基于消费者响应视角来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消费者响应实质上是指消费者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过程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质量及其服务所产生的共鸣,这种共鸣能使消费者得到满意的体验效果。  相似文献   

14.
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散性与生存困难性,使得对其的保护和发展都依赖于政府发挥主导性作用。城市旅游在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中有着独特的作用。政府要以城市文化主题的多样性为发展目标,构建网络生态、旅游生态的文化生存生态,注重对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  相似文献   

15.
周丽洁 《求索》2010,(4):113-115
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中国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保护遇到很多新问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不再是静态的抢救与整理,湘西地区的个案说明了以旅游为媒介,在尊重旅游者、旅游目的地民族成员意愿的原则下,文化重构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之有效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贵州体验旅游试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者不再满足于传统单一的观光旅游而是希望从深度体验旅游中获得独特的感受、拓展开阔的知识、获得丰富的心灵滋养.贵州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开发体验旅游产品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与旅游产业结合.科学保护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开发贵州体验旅游资源的关键就在于改变贵州旅游产品的思路和模式,变以"大量销售"为主导的观光旅游产品模式为"深度营销"为主导的体验旅游产品模式.  相似文献   

17.
民族传统产品中所蕴藏的特殊工艺和技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形式和内容。在旅游市场不断兴起的过程中,民族传统产品被推向了市场,如何在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市场开发中找到平衡,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旅游人类学的视角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范式,通过旅游人类学的分析,对此问题找到了一些新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8.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每个民族历代先辈奋斗和创造的历史实录.是一个民族深入脊髓的文化积淀,它所承栽的是整个民族的文化记忆与文化精神.无论是为自身发展,还是为了全人类,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我们必需承担的责任与义务.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不断深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否进行产业化运作,产业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是弊大于利,还是利大于弊成为争论的焦点.不可否认,就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而言,现代产业化运作不见得是最好的选择,但是,是否原生态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终极目标,还有待进一步商榷.产业化运作并非洪水猛兽,只要运用得当,相信一定能够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途径.本文旨在就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有的符号价值探讨其进行产业化运作, 以开发促保护的可能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一个民族文化的DNA,就是保护自己的精神家园。在当前全国一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热潮中,本文以南充市为例,就地方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问题进行思考,具有较大的参考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0.
通过分析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优劣势和发展机遇发现,可对其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产业化开发,统一销售和管理,建立起一个集旅游、表演、餐饮、住宿、商品销售为一体的规模较大的市场,即利用市场统一集中管理体制,来解决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所面临的部分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