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皖南事变”是中国现代史上浓重的一笔。身为中共东南局书记、新四军主要领导人的项英既然已突围,何以遭到杀害?最近,跟随项英近6年的警卫员、当年新四军警卫排长、皖南事变的亲身经历者和见证人李德和老人,解开了中共党史、军史上这个长达半世纪的谜。  相似文献   

2.
在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中,中共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书记、副军长项英,在突围至皖南赤坑山后,惨遭杀害,凶手竟是自己的副官刘厚总.深知内情的人,对这个结果并不会感到意外……1 说起项英同刘厚总的相识,有一段历史来由.那是1938年初,中国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为了抵御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根据国共谈判达成的协议,组编新四军.项英受中共中央委派,出任新四军政委,叶挺任军长.4月初的一天上午,项英刚刚开完一个会议,警卫员跑来向他报告:湖南有一支游击队已经由南昌到达云岭.请予以接见.项英一听,便同副军长张云逸、参谋长周子昆、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等一起来到从湖南来的游击队集合地.  相似文献   

3.
陈扬桂 《党史纵览》2013,(11):24-28
1941年1月,国民党反动派挑起事端,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6日.当新四军军部及所属部队9000人奉命北移至泾县茂林地区时,突遭8万余国民党军队围攻。我军被迫抗击,血战七昼夜,终因弹尽粮绝,大部分干部战士壮烈牺牲。军长叶挺冒死请命.被国民党扣押,副军长项英、副参谋长周子昆被叛徒暗害。万分危急之际.一位负责军队政工的将领挺身而出,率余部继续北撤。激战中,他身中数弹,倒在血泊之中。弥留之际,为不连累战友.他悄悄将手枪对准了自己的头颅,成为“皖南事变”中牺牲得最悲壮的我军高级将领。他.就是被毛泽东亲自推荐到新四军任政治部主任的袁国平。  相似文献   

4.
胡居成 《党史文汇》2003,(11):35-38
叶挺出走由于项英误认为党对新四军的领导就是他项英对新四军的领导,党指挥枪,就是他项英指挥枪,因而对新四军的军事指挥、人事安排、具体事务等等都包揽起来,大权独揽,小权亦不愿分散,弄得叶挺“无事可做”,常以照相、养狗来打发时日,消除不快。尽管叶挺非常不痛快,但他已不像10年前那样意气用事了,他用理智约束自己,竭力把项英当作党的领导那样予以尊重,避免发生太多的矛盾。为了能够更多地参与对新四军的领导和军政建设,1938年6月上旬,他借去武汉要求增加军费之机,到中共中央长江局向周恩来、叶剑英汇报工作,倾诉自己虽是一军之长,却有职…  相似文献   

5.
项英与皖南事变问题,是1991年4月在洛阳举行的“新四军历史事件研究”学术讨论会上的一个热点。代表们主要围绕以下两个问题进行了深入地研讨:①项英在事变中酿成的错误是否与王明路线有关?有的代表认为,项英在皖南事变中的错误是他在皖南3年时期内所犯的一系列错误的总暴露,是王明右倾投降主义在新四军的具体表现。有的代表则认为,把项英在皖南的错误完全认为是王明右倾投降主义的产物不符合历史事实;把项英错误说成与王明路线毫  相似文献   

6.
皖南突围记     
皖南突围记赵亚(回忆)李曙新(整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已经过去整整55年了。我是那次事变的亲历者和幸存者之一,是在何志远将军率领下冲出重围的。"皖南事变"是新W军军史上最为惨痛的一页,也是我一生中最难忘却的一段经历。一"皖南事变"前,我在新四军三...  相似文献   

7.
作为新四军副军长、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和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新四军分会书记的项英,他在新四军工作期间,既有功劳,也犯有严重错误,这是毫无疑问的。但他功在那里、主要的过错是什么,如何评价他这一时期的功与过?这些问题,党史界至今尚有争议。笔者根据自已掌握的资料,谨就这些问题谈点肤浅认识。  相似文献   

8.
1941年1月4日,我江南新四军军部及主力8000余人为了顾全抗日大局,遵照党中央向国民党让步的决定,向长江以北移动。但行至安徽泾县以南茂林地区时,突遭国民党军7万余人的包围袭击,除少部分人突围外,大部分壮烈牺牲,叶挺被俘,项英等死难,是为“千古奇冤”的“皖南事变”。事变发生后,举国震惊,全国各界人士纷纷谴责国民党反动派这一破坏抗日统一大业的倒行逆施,对共产党与新四军表示同情和支持。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1月14日,即事变结束的当天,毛泽东、朱德、王稼祥指示:“中央决定在政治上军事上迅即准备作全面大反攻,救援新四军,粉碎反共高潮。”“除已令苏北、山东迅即  相似文献   

9.
在与叶挺的关系等问题上, 受到周恩来的严肃批评 周恩来为了保证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制定的战略方针在新四军中真正得到贯彻执行,他在军部及其所属机关、部队中,进行了周密的调查研究。 2月24日,他在叶挺的陪同下,全天听取了项英、周子昆、袁国平等新四军领导人关于新四军一年来对日作战、军政建设的汇报,晚上参加了欢迎晚会。项英请叶挺致欢迎词,周恩来很高兴。  相似文献   

10.
项英是党史军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曾在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担任过许多要职. 对项英的评价问题,已经引起史学界以至中央领导人的重视.我认为,纵观项英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应当属于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行列.他在党史上有功有过,但功大于过.以他在江西的八年战斗生涯而论,在中央苏区时期是这样,在三年游击战争时期更是这样,在实现国共合作抗日和组建新四军工作阶段,也是这样.本文试对后一问题作个探讨,希望得到同志们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1.
在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中,我和李子芳同志一起被捕,那时候,他是新四军政治部的组织部部长,是一位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红军老战士。我是军政治部对敌工作部的部长。以后,我被关押在七峰岩,李子芳同志牺牲在江西上饶集中营的石底看守所。回忆起这段历史,李子芳烈士的音容笑貌,又清晰地浮现在我的眼前。他那  相似文献   

12.
一九四一年一月,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顽固派置民族危亡于不顾,悍然发动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皖南事变”后,国民党顽固派将新四军被捕人员关押在江西上饶集中营。一九四二年六月后迁福建建阳徐市镇,不久转押三元县梅列集中营。我作为新四军军部卫生队指导员也被囚禁在那  相似文献   

13.
继续受王明路线影响 叶挺离军出走之后,项英比过去更加忙碌了。 项英明确认识到,由于中国共产党在新四军中实行党委负责制,各项工作都要通过党的组织系统来贯彻执行,今后不管是国共两党派谁来当军长还是自己当军长,新四军的担子仍像过去一样,责无旁贷地由自己来挑。 项英也明确认识到,新四军这副担子越来越重了。由于新四军在敌后迅速打开了局面,不断取得战斗的胜利,使日军感到震惊和恐  相似文献   

14.
皖南事变     
一九四一年一月四日,新四军军部及所属部队九千余人奉命北移。六日,行军至泾县茂林地区时,突遭国民党顽军七个师(八万余人)的包围袭击。我军被迫进行自卫反击,血战了七天七夜。终因弹尽粮绝,除大约两千人突围外,大部分壮烈牺牲,军长叶挺被俘,副军长项英遇害。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一月十七日,蒋介石竟反诬新四军“叛变”,宣布取消其番号,并声称要将  相似文献   

15.
1941年1月4日,新四军军部和直属部队9000余人,奉命从皖南泾县云岭出发北移。6日,在茂林遭国民党顽固派7个师8万多人的包围袭击。经过7个昼夜的血战,终因弹尽粮绝,除约2000余人突围外,一部被打散,大部壮烈牺牲或被捕。军长叶挺谈判被扣,项英、袁国平、周子昆等遇难。17日,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反诬新四军“叛变”,悍然宣布撤销新四军番号,扬言要把叶挺交军事法庭审判。身处重庆虎穴的周恩来得知后,顿时义愤填膺,立刻打电话给国民党军参谋总长何应钦,痛斥他说:“你们的行为,使亲者痛,仇者快。你们做了日寇想做而做不到的事。你何应钦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他满含悲愤地提笔写下了左边那震撼人心的16个宇的诗句,揭穿皖南事变的实质,表达了对国民党顽固派最强烈的抗议。  相似文献   

16.
在一次学术会上,我见到了他.他,叫黄祖友,原赣州地区计委副主任,13岁参加信丰油山红军游击队,1937年10月,赣粤边红军游击队在大余池江改编为新四军时,他是新四军第一批文工团员,他曾长期在叶挺、项英、陈毅、粟裕、陶勇身边工作.血与火的生活,给他留下了难忘而又美好的回忆……项英一句话,他开始了艰难的戎马生涯池江改编时,一次,陈丕显同志到油山红军游击队三中队检查整编工作,见黄祖友个子矮,年纪小,一把将他抱到神台上,笑着说:“小鬼,这次我们要走很远的路,要开到北方去打日本鬼子,你年纪小,还是过几年再来吧!”黄祖友一听说要他回去,急得哇哇地哭了.这时,中央分局书记项英走了进来,见黄祖友鼻涕眼泪的,便问:“小鬼,你哭什么?”陈丕显在一旁解释说:“他年纪小,我叫他回去,他不肯.”  相似文献   

17.
曾山同志参与了新四军的组建工作,是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后改为东南局)副书记兼组织部部长、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新四军分会委员.皖南事变后,担任中共中央华中局委员、组织部部长.抗日战争时期,是在华中党内和新四军中都担任要职的少数几位领导人之一.我采访了曾山同志的三子曾庆洋少将.  相似文献   

18.
项英在担任新四军主要领导人期间,在新四军的战略发展方向等问题上长期与党中央存有分歧和争论,并因此多次受到党中央的批评,但他仍长期担任着新四军的主要领导职务,这种情况的出现存在多方面原因。在国民党任命非共产党员的叶挺担任新四军军长的敏感情势下,为保证刚组建的新四军贯彻中共中央的方针政策,选择曾作为  相似文献   

19.
皖南事变是国民党顽固派为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而一手制造的 ,它使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军队遭受惨重的损失。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没有被这暂时的挫折和困难所吓倒 ,反而认真地吸取了皖南事变的经验教训 ,本文就此作一概述。一、与中共中央保持一致 ,贯彻中央的战略方针皖南事变发生后的第二天 ,即 1月 15日 ,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 ,作出《关于项袁错误的决定》。该决定认为 ,皖南新四军失败的主要原因是项英“对统一战线的了解 ,是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他“不认识统一战线中共产党的独立性斗争性 ,他对于国民党的反共政策从来…  相似文献   

20.
李一氓在皖南时期任新四军秘书长,也是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的秘书长,是皖南事变的幸存者和见证人之一。他撰文认为:“说项英受王明影响很大是不公平的,他是和李立三、张国焘同时期搞工运的,与王明毫无关系。1930年冬,六届三中全会后,中央派项英去中央苏区,那时王明还未上台。四中全会王明一伙上台后,弄了一些莫斯科回来的工人掌握大权。后来证明行不通,当时苏区中对此有很多议论,但并未议论过项英。长征时,项英临危受命,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对此。中央在1937年底已有肯定结论。”“1937年末,王明由苏联回到延安,打着共产国际的旗号,散布了'一切服从统一战线’等错误言论,一度迷惑了不少人。以后,他又在武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