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2 毫秒
1.
把社会主义"必须首先置于现实的基础上"是马克思主义一个重要原理.建国50年来,从毛泽东到邓小平到江泽民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一主题,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其经验教训也是多方面的,而集中到一点,就是怎样把社会主义切实置于当代中国现实的基础上,保证社会主义沿着正确的轨道胜利前进.  相似文献   

2.
卢迎春 《前进》2016,(9):21-24
正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是我们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需要首先回答和解决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从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开始,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本质的探索不断深化发展。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又一次飞跃。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取得重大进展新中国成立之后,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逐步展开,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怎样建  相似文献   

3.
雷国珍等同志撰著的《邓小平农村改革理论与实践》由湖南出版社公开出版,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该书的作者们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上,研究了邓小平同志农村改革理论与农村改革的密切关系;研究了邓小平同志农村改革理论的形成发展过程;研究了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农村改革的历史进程;研究了邓小平同  相似文献   

4.
自从世界上出现社会主义思潮以来,已有400多年。社会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4次飞跃:从空想到科学,由理想变现实,从一国到多国,社会主义国家兴起改革潮流。怎样从宏观上认识当代社会主义的历史地位,实事求是地估价社会主义70年的实践,从现实出发进行一系列的战略调整,这是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极为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解放生产力三题周杏坤一、把解放生产力摆在社会主义本质的首位是一认识的重大突破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不断发展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常识。由于一个时期以来人们在这个常识问题上发生混乱,因此邓小平首先从拨乱反正入手,指出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随着改革...  相似文献   

6.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毛泽东创立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邓小平在领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体系。邓小平对毛泽东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学说的新发展主要体现在:把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体系的重心,实现了由生产关系向生产力的转变;把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相适应作为主要方面考虑,发展了毛泽东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又相适应又相矛盾论”;把改革作为解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主要方式,实现了由调整向改革的转换。  相似文献   

7.
周鹏 《理论月刊》2012,(7):132-137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充满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探讨,尤其是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邓小平曾多次指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这使得人们更加渴望破解"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之谜,对其研究更是到了几近疯狂的地步。但人们往往由于忽视或误判了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而造成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重大错位。这就使得从哲学和历史两个维度考察二者的逻辑关系成为一种必然。本文拟从哲学和历史两个维度对"什么是社会主义"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逻辑关系提出探索性意见。  相似文献   

8.
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怎样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 ,长期以来 ,一直是世界社会主义存在的一大历史难题。这一大历史难题终于在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社会主义改革实践中得到破解。这一历史难题的破解 ,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 ,有力地证明了社会主义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列宁主义及其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科学地结合起来而产生的毛泽乐思想、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由被动转入主动并逐步探索出中华民族走向独立、统一、繁荣和腾飞道路的强大思想武器。因此,要真正把精神文明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地位,保证精神文明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地发展,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为指导,具有首要的、决定性的意义。首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前提和基本要求。伟大的实践需要并创造出伟…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民生观基本问题的科学解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科学地解答了社会主义民生观的基本问题,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民生问题,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民生关系到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巩固,关系到党执政的根基,它的基本内涵就是耍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它的特质就是共同富裕,它既是构成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方面,又是检验各项工作成功与否的根本标准。对于怎样保障和改善社会主义民生,邓小平强调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把“三农”问题作为基本切入点,把改革作为基本动力,把“三步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基本战略步骤。  相似文献   

11.
李晓寰 《桂海论丛》2001,17(3):59-61
列宁是把社会主义从观念形态变为现实社会制度第一人 ,并开创了一条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斯大林模式的兴起和衰落显示了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曲折和坎坷。邓小平的改革开放以及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再认识 ,揭示了改革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永恒主题。从列宁到邓小平 ,体现了社会主义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开辟了一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批判的革命道路,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列宁、毛泽东通过对俄国军事封建社会、对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批判,使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实践。邓小平坚持理论联系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一根本,对教条式的社会主义实践进行了无情批判,把马克思主义批判哲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13.
从毛泽东、邓小平到江泽民、胡锦涛,中共领导集体一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随着形势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他们的国际战略思想,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深邃敏锐的世界眼光和对世界历史进程的自觉把握,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不断由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相似文献   

14.
在党的十三大召开前夕,邓小平指出:“我们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①。这句话里有两个著名的范畴,一个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另一个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党的十三大文件引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十五大文件引述了“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由此就实现了这两个概念从同义语到本质区别的飞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在许多方面都有不同,这是改革和建设实践的需要,是理论成熟与发展的必然。第一,二者的含义不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  相似文献   

15.
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三大作风为主要内容的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作风,反映出中国革命的时代光辉,凝聚了党自身建设的成功经验。今天,历史的发展已从战争岁月走进和平年代,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计划经济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这样的年代,过去的传统作风还要不要继承,要不要加以发展和升华?市场经济条件下怎样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怎样培育新的优良作风?这些都是当今我们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未能完全解决的新课题,有必要认真探讨。一、在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更需要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第一,这是由传统的相…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改革开放韬略是在长期的探索和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经历了孕育、发展、到成熟的历史演进,有着厚重的理论积淀和清晰的宏观体系。从邓小平复出后力挽狂澜展开整顿,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政策,再到南方谈话深刻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体现了他超凡智慧和远见卓识。深入研究邓小平改革开放韬略,对于当下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仍具有重要的现实启迪。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清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他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是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重大的理论成果之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由于各地各民族所处的情况不同,社会发展就有差距。制约少数民族地区生产力发展的因素很多,但我认为如下几方面显得最突出,解决中又最…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同志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现代化的实现,最终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怎样迎接时代的挑战?怎样把计划经济体制下多年来形成的教育思想,转变为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新思想、新观念?这里,我们必须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深化思想政治课的改革。通过改革,解决矛盾,革除种种弊端,推动思想政治课不断发展。恩格斯说:“观念变革是政治改革的前导。”纵观历史和社会进行的每次大变革,无不以人们的思想解放和观念变革为前导。反映客观…  相似文献   

19.
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一是基础性贡献:构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并通过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概念把它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二是对邓小平理论的丰富:根据邓小平的战略思想制定了一系列发展战略,实现了邓小平理论从理论到实践的全面飞跃,深化了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三是对邓小平理论的发展:形成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既深化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又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在对邓小平理论体系的构建、丰富和发展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到了新的水平.  相似文献   

20.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是对马克思主义某些传统理论的突破,也是对经济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最初探索。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通过长期的改革实践,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历史性课题,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创立了系统的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理论。运用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对他们的经济改革思想作一比较,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学好用好邓小平理论,全面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事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