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唯物主义重构史中分别以"物质本体论""实践本体论""生存(存在)本体论"为前提的三种"重构"范式,大多未能切中历史唯物主义原初语境的方法论前提与历史生成总体论视角,并由此自觉去规定其"重构"的概念内涵和确立其"重构"思路。即使有学者自觉对"历史唯物主义重构"的内涵作了界定,但仍偏离了历史唯物主义原初语境的方法论前提与历史生成总体论视角。因此,重返并依据历史唯物主义原初语境的方法论前提与历史生成总体论视角,对"历史唯物主义重构"的概念内涵作出准确界定与思路校正,已成为有效推进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新起点。  相似文献   

2.
以《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神髓》等经典著述传播史为线索,考证日语和汉语译文中的译词衍变可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德语范畴词Productionsweise,经过英文mode of production,进入日语后,日本社会主义者以之前对译production的中日共创汉字词"生产"为第一语素,先后与"组织""制度""形态""方法"组词,以之对译经典作家生产方式范畴。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开始使用"生产形式""生产方式"术语,并逐步把"生产方式"统一为Productionsweise和mode of production的定译词,最终生成汉语中的马克思主义生产方式范畴。这一定译词超越了此前各种译法,深刻地把握了生产方式原著范畴的精深之处。  相似文献   

3.
在语料考察的基础上,认为介词"从"在现代汉语中表示空间起点义时使用上具有优先性.从共时、历时角度对介词"从""由""自"进行了比较后认为,这种使用上优先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与介词"从""由""自"等从古到今虚化过程中概念域的不同取向有关;其次,与语法的经济原则也有关.  相似文献   

4.
话语是行为主体思想观念、意识形态、价值立场的表达载体与叙事符号,寄托着特定的话语情意。"不忘初心"作为党的显性话语,承载着无产阶级的思想意向,传递着人民主体的价值导向。建党百年时代场域在变,初心话语的叙事语境、话语符号、语言特色、表达方式也随之而变。但"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内容",其话语立场、主体导向、逻辑主线、情感温度,本质不变。新时代在"变"与"不变"的内在张力中稳中求变,以"不变"应"万变",要践行"源与流""内与外""情与理""制与治"的整体逻辑,牢记"我是谁""从哪来""向何去",推动"不忘初心"话语的制度出场与治理在场。  相似文献   

5.
文选德  ;周建刚 《求索》2014,(11):4-10
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里,"中"是指"执两用中"、"无过不及","和"是指"和而不同"、"和实生物",强调均衡、稳定、差异共存。"中""和"思想作为中华民族的原生性智慧,发端于上古,逐渐由原始的宇宙观、自然观演化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对推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和"思想在今天为解决当代世界纷繁复杂的矛盾仍然能够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帮助。  相似文献   

6.
公安情报编写需要履行情报交流的职能,也具有语言交际的特性。编写者、读者/用户以情报产品为载体开展情报交流活动,需要依赖语境。与情报编写的三大要素——情报产品、编写者、读者/用户相对应,公安情报产品的语境可分为语言语境、情景语境和背景语境。语言语境是指由情报产品自身形成的语境,包括语法语境、语义语境和语用语境。情景语境是由编写者主导、控制,从情报交流实际场景中抽象出来的一些要素而形成的语境,包括"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何如"等因素。背景语境是指有关读者/用户一些超语言要素而形成的语境,包括身份特征语境、社会文化语境、认知心理语境。  相似文献   

7.
理解黑格尔的逻辑学和辩证法是理解黑格尔哲学的关键。本文通过分析"理论著作版"黑格尔全集,考察黑格尔逻辑学开端中的Sein等概念,还原黑格尔建构逻辑学的真实语境,并通过梳理辩证法的运动机制,归纳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内在关系,展示黑格尔哲学中内在关系的不同表现样式,进而运用这种内在关系来透析和把握黑格尔思想整体,以期为理解黑格尔哲学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正近年来,全国大倡"孝"道,平面媒体、影视广播、报刊广告,多以"孝"为主轴,画面、说词,炫目摇心,引人深思。"孝"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是和谐家国社会的最佳风范。家有孝子,家必兴旺;国行孝道,国必兴强。孔子曾为"孝道"立下"无违""守礼""不远行""出告、反面"四大准则。另外还有父亲去世后"三年无改父道""为尊者讳""小杖则受,大杖则逃"等多种孝道。为我们今日孝道提供了最佳参照。近年来,我们欣喜  相似文献   

9.
朱力 《求索》2012,(11):118-119,106
一般认为上古汉语没有系词。本文在考察《论语》中"是""为""惟(维)""非"的全部用例后,指出"是""为""惟(维)""非"在上古已演变出系词的用法,推翻了"上古汉语判断句不含系词"的结论。这对古汉语句法研究尤其是判断句句式的发展演变研究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相对于马克思主义考察社会历史演变的生产劳动史观,柄谷行人以"交换样式"的演变为线索,区分了"民族(氏族)共同体""国家共同体""资本共同体"与"联合共同体"等四种共同体的演变形式,并以之为基础构造了一种"世界史观"。柄谷行人的世界史构造,对于重新理解马克思与黑格尔哲学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与古典政治经济学之间的关系以及马克思主义与传统国家观之间的关系,均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但是,他据以超越"生产方式"的"交换样式",依然面临着正当性质疑;他构造的"联合共同体",相对于马克思所谓的"自由人的联合体",也存在着神秘化的可能。因此,相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史观,柄谷行人的世界史构造还存在着根本的缺失。  相似文献   

11.
"中国之治"的"广东范例"坚持围绕政党、政府、市场和社会建设重点发力,不断进行创新探索,着力建设"有力政党""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有能社会",打造了"中国之治"的地方范例,彰显了"强党善治"的中国逻辑。  相似文献   

12.
《传承》2015,(10)
在马克思的思想史上,黑格尔的影响地位不可动摇。黑格尔建立的唯心主义历史观和绝对精神决定人类社会发展的思想对早期马克思影响深远,但随着对人类历史和社会研究的深入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建立,马克思逐渐对"个人"应有的状态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提出了"现实的个人"思想,他在继承黑格尔和费尔巴哈"抽象的个人"概念的基础上,展开了对黑格尔个人观的批判和扬弃。  相似文献   

13.
古汉语的"义同换读",实际上应该分为两种不同性质的类型。第一种是文字使用和注释上的"义同换读",换读字并不代表语言的实际读音,是自觉的用字法和注释方式。第二种是导致音变的"义同换读",这种性质的"义同换读"在现代汉语中仍然存在,其发生一般是不自觉的。第二种"义同换读"中的本字和换读字出现的语境大致相同,意义接近,换读字普遍使用,本字较为生僻,换读字有可能取代本字成为规范读音。这与汉语方言训读的产生机制有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4.
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确定的司法改革方向。但"以审判为中心"并非发源于本土语境的理论话语。德国、日本、韩国等现代法治国家,均经历了确立审判中心的改革历程,特别是"审判中心主义"这一术语就源于日本;而以美国为典型的英美法系国家,其"审前""审判""审后"的程序设置本身便具有审判中心之传统。有必要在梳理域外经验进行理论溯源的基础上,进而结合中国语境,建构"以审判为中心"的本土概念。"以审判为中心"的前提是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规范司法权力运行,核心在于"以庭审为中心",强调重视第一审程序在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方面的重要作用,注意发挥审后程序对一审的救济和监督作用。  相似文献   

15.
韩振江 《理论月刊》2007,(12):49-52
齐泽克是当代西方思想界多产的拉康精神分析学派哲学家。他致力于把拉康艰深的精神分析学理论精髓延展至意识形态、主体性、通俗文化、电影网络等方面,把拉康理论予以哲学化、社会化和通俗化。齐泽克以"实在界"为核心概念全面继承了拉康的晚期哲学思想,并融合马克思主义知识传统,在与阿尔都塞对话的基础上发展了意识形态理论。同时,他还通过对黑格尔哲学的拉康化读解,提出拉康式分裂主体思想,试图在后现代哲学语境下再续西方主体性批判传统。  相似文献   

16.
哈佛人类学系资深教授赫兹菲尔德在西方文明腹地进行了长达40多年的田野探索实践,在极大程度上丰富了以"文明""遗产"和"士绅化"为检视对象进行探究和反思的手段和方法,同时为在不同地域和文化语境中进行具有前瞻性、公共性和植根性的都市民族志创作,修正旧有的文化观,提供了具有参考价值的"文明"批判性视角和接地气的田野路径、策略和指南。  相似文献   

17.
微积分的发明奠定了现代科学的基础,而且马克思在其数学手稿中也对微分进行了讨论,但微积分的意义在现代哲学上却没有得到充分的概括和总结,从而本来应当是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而来,再到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中去的现代哲学,无法有效完成其指导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的使命。这也使得现代哲学界不能理解恩格斯在马克思支持下写作的《自然辩证法》。实际上,老子的"道"和"无",有时指的就是"微"。黑格尔非常接近把"微"引入哲学之中,但是他的偏见妨碍了他,使得他无法厘清"有"与"无"的关系。在"微"的哲学中,"飞矢不动"和"全白的墙面有一个污点"不再是无法理解的,思维的明确性和确定性也始终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而"有"、"无"和"微"的关系是:"微"生于"有","有"成于"微",而"无"是对"有"的彻底排除。  相似文献   

18.
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我们党一贯的宗旨和使命。有什么样的美好生活需要,就应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发展布局,上层建筑中的愿望不能凭空满足,只能从经济基础和生产力变革中找出路。把握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新内涵,从"量""质""时""雅"和"界"五个方面共同着手,才能更好地解决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难题。  相似文献   

19.
《小康》2017,(22)
<正>今年,阿拉善盟开展了构建"大生态""大园区""大旅游""大城乡""大开放""大网络""大民生""大安全"的"八大格局"工程。这一系列举措和行动持续不断地推动着阿拉善盟的变化,让这座"秘境"越来越迷人。  相似文献   

20.
王晓军 《求索》2014,(5):123-127
"义生文外"概念的内涵是隐秀论,属于汉语语言学"言外之意"的范畴,与"言内之意"相对应。研究发现,不仅中西语言学不同语境下,汉语"言外之意"与英语"implicature"、"implication"不能划等号,即便同处汉语语言学语境下,"义生文外"与"言外之意"也不能划等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