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基于后危机时代中印两国科技比较优势,着力从两国科技合作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中印科技合作取得的成就与问题,以及两国科技合作潜力等方面进行研判,进而提出了促进两国科技合作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如何有效拓展中印农业合作空间,丰富中印农业合作内涵,挖掘中印农产品贸易合作潜力,提升两国农产品贸易水平等成为学界必须面对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为此,本文着力从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印农产品贸易合作成就与问题、农产品出口显示性比较优势比较及其中印农产品贸易的增长潜力等方面进行了深化的分析与研究,并提出了促进中印农产品贸易合作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3.
从全球竞争力来看,交通基础设施对于中印两个发展中国家来说都是软肋,其基础设施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有着较大的差距,未来稳定和持续的基础设施投入,对于中印经济快速而健康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保障作用。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印两国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均有着巨大的发展与合作潜力,而且这种发展与合作潜力不仅来自中印两国市场的内在需求,同时也源自于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中的互联互通的外在需求。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印交通基础设施合作,不仅能拓展中印经贸合作空间,促进中印经济的发展,而且也有利于促进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  相似文献   

4.
中印两国货币合作进程已开启,但进展缓慢。尽管中印两国存在进一步推进货币合作的可能性,但目前深入推进中印货币合作的条件尚不具备,并且还面临系列制约性因素。为此,从近期看中国应以中印货币合作的现有成果为依托,进一步强化中印两国的经济、货币联系;加强中印之间的信息交流,求同存异,增强互信,为中印货币合作的深入推进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中印技术产品贸易、贸易结构、技术产业合作机制与制度安排、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等几个方面展开现状研究,同时,从资源禀赋结构、价值链差异、国际产业多方向跳跃式转移、亚洲脱钩、双边或多边机制建设等角度分析了中印信息技术产业合作面临的新机遇,并说明中印信息技术产业合作可能面临的挑战:非零和博弈、产业集群空心化、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缺乏自主研发创新、创新体系一体化动力不足。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中印信息技术产业合作的相关建议:政府引导、建立新机制、开拓新领域合作、巩固根植性合作,旨在为中印提供可供借鉴的合作性意见,推动中印信息技术产业合作向更有序更深入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
从全球竞争力来看,交通基础设施对于中印两个发展中国家来说都是软肋,其基础设施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有着较大的差距,未来稳定和持续的基础设施投入,对于中印经济快速而健康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保障作用。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印两国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均有着巨大的发展与合作潜力,而且这种发展与合作潜力不仅来自中印两国市场的内在需求,同时也源自于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中的互联互通的外在需求。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印交通基础设施合作,不仅能拓展中印经贸合作空间,促进中印经济的发展,而且也有利于促进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  相似文献   

7.
中印两国的科技进步对两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推动作用。本文以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重创了全球经济为背景,运用科研经费、人力资源及创新能力等相关指标,从不同视角来分析中印科技发展现状,对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印综合科技实力进行对比分析,进而提出印度科技发展对中国的启示,为中国科技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8.
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与作为世界办公室的印度,目前两国间的相互投资虽然仍处于初始探索阶段,但在后危机时代两国的相互投资合作拥有较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本文从中印两国相互投资的现状入手,深入分析制约两国目前相互投资的因素,并在进一步分析中印两国相互投资潜力的基础上,展望两国在信息产业、基础设施、制药业、资源开发产业相互投资的前景。  相似文献   

9.
国内外专家学者纷纷将中印经贸合作相关问题纳入其关注的热点论题,展开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并取得了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为此,本文主要围绕与后危机时代中印经贸合作意义、现状、影响因素、机遇与挑战及其对策等相关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性的梳理与归纳,以为相关部门提供一定的决策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刘文  刘婷 《东北亚论坛》2013,(2):66-80,130
后金融危机时期,基于共同利益的需求,东亚货币一体化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中日韩3国货币合作在东亚区域货币一体化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国货币合作具有经济基础:3国经济力量雄厚,产业结构和资源互补性强,贸易增长迅速,汇率波动差异趋小,货币政策方向也渐趋一致。计算3国货币合作的OCA指数表明,与危机前相比,3国进行货币合作的成本已经有了明显改善,3国2011年的OCA指数与1995年欧洲各国与德国间的OCA指数相近,这表明与当初的欧盟相似,3国已具备进行深入货币合作的条件。人民币和日元的协调与合作对3国货币合作具有重要意义和现实基础,中国应谨慎而积极地分阶段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相似文献   

11.
世界经济正在进入“重建”的后金融危机时期,中俄两国在2009年通过实施反危机措施取得了相对令人满意的成果,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两国政府2010年面临的艰巨任务。深化中俄毗邻地区各领域合作是两国共同应对危机的最佳选择。中俄毗邻地区合作中主要存在沟通便利化、交通便利化、人员往来便利化及信息便利化等问题。建议增强互信,建立多层面协调联动机制,提高企业文化,增强法律意识,多渠道搭建信息化平台,增强企业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2.
中印外商直接投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规模、质量、区位优势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和印度在FDI领域的竞争,并在此基础上对两国FDI焦点产业制造业进行了分析。文章认为,虽然总体上中国在吸引FDI方面比印度占优势,但这种优势不是压倒性的。中国在吸引FDI方面必须进行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13.
冷战后 ,俄罗斯由于地缘政治环境恶化而倡导中印俄三边合作 ,并极力推动之。三边合作存在一种理论上的可行性 ,但在实际运作中将会遇到许多目前无法克服的障碍。  相似文献   

14.
胡军伟 《东南亚》2010,(2):70-75
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始于美国的次贷危机最终引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不仅对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实体造成了严重的冲击,也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和损失,作为“金砖四国”当中的两大新兴经济体的中国和印度,当然也未能避免实体经济的下滑。两国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程度如何值得我们研究和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15.
刘兴华 《东南亚》2005,(2):10-15
贸易自由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贸易自由化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发生了显著变化,集中表现在以自由贸易区为目标的区域经济合作不断涌现。近年来,东盟区内、区外经济合作不断增强,对外贸易亦取得重大进展。本文主要从经济合作视角分析东盟对外贸易的地缘结构特征,并进而对东盟区内贸易和区外贸易的发展前景做一初步展望。一、近年来东盟的对外贸易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东盟的经济发展经历了大幅波动,对外贸易也相应地一波三折,总体呈“温和”上升的发展趋势。根据东盟金融与宏观经济监管…  相似文献   

16.
在逆全球化时代,中国的对外战略必然依托自身发展优势,服务于国家崛起根本目标。利用自身市场优势、投资优势构建符合中国利益的对外经济合作体系在所必行,一带一路就是其中最显著的例子。而得益于地缘位置优势与可观的发展前景,印度在一带一路构图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虽然中印经济合作受制于历史遗留问题与现实地缘矛盾而进展迟缓,但结合中国优势推进合作战略与恰当的双边政策安排,完全可以推动中印经济合作在新时期更进一步。  相似文献   

17.
浅论中印能源合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和印度是亚洲地区的第二和第三大经济体,也是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近年来,两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费迅速攀升,越来越严重地依赖能源尤其是石油的进口。在国际能源领域,双方加强合作与协调攸关两国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全局;尽管双方存在着竞争,但互利合作是主要的,合作的前景是广阔的。  相似文献   

18.
余渊 《东南亚》2010,(1):63-68
在全球环境变化日趋严峻的今天,气候变化问题已经成为世界政治中最具挑战性的议题之一,世界各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成为必然的选择。中印两国由于在气候变化政策方面原则和立场接近而开始进行气候变化合作。中印两国就气候变化问题进行合作,既有助于推动国际气候变化谈判取得实质性成果,也有助于双边关系的长远发展和新的国际治理与全球权力中心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中印合作发展是一个十分重大的理论与现实问题,因而需要我们在一定的理论创新基础之上有效地满足于现实的诉求。本文主要研究中印合作发展的历史与现实必然性、中印合作发展的基本原则和性质、中印合作发展前景和策略等基本理论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作出了创新性的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探讨了中国与印度中小企业合作的潜力、合作策略和可行政策。中印中小企业均承担着相似经济使命,中国与印度均拥有巨大的国内销售市场,国情具有相似性,产业与技术具有优势互补性,从而中印中小企业存在广泛的合作前景。我国中小企业应该采用适当的合作策略,充分利用与印度中小企业的合作融入国际市场,与国际生产接轨,逐步找到国际化的路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