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税收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税收现代化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重要前提。本文在对税收现代化之实质与内在要求,以及税收现代化与国家治理现代化之关系问题做出一般性阐释的基础上,剖析了当前我国税收现代化改革进程的主要制约因素,继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大数据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深刻影响社会生活并可利用的重要资源。大数据为国家治理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念、方法和技术路线,为促进国家治理主体多元化、国家治理方式科学化、国家治理过程透明化提供了动力支持。与此同时,下一步应用大数据推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建设,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与挑战。下一步应为参与治理的社会组织提供数据便利,促进政府内部各部门数据资源共享,推动政府数据面向公众开放,健全数据安全保障机制,培养大数据技术人才,进一步推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3.
谭桔华 《湖湘论坛》2020,33(3):70-78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集中体现在一个国家的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上。国家治理体系包括政府治理、市场治理和社会治理三个重要的次级体系。其中,政府治理居于首位。2019年岁末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是对国家治理体系的一次大考,暴露出我国政府治理体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要整合职能,实现有效政府目标;理顺关系,提高行政效能;完善行政体制,建设服务型政府;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推进国家组织结构法定化,为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4.
刘伟  何頔 《学习与实践》2023,(9):20-29+2
国家自主性是影响现代国家治理效能的关键变量。当前中国的国家治理实践中,由于一些领域国家自主性的失衡,导致国家治理体系中出现了治理主体发育不成熟、治理维度间衔接机制不健全、权力运行监督机制不完善等内在问题,还伴随着国家治理能力在规制权力和保障权利、资源再分配、统筹协调及话语传播等方面的不足。展望未来,中国的国家自主性需要在以党建引领培育国家治理主体、以机构改革优化国家治理结构和以数字治理革新国家治理理念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重塑性发展,理顺国家、社会、市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作为"智产阶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既是我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更是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统战工作新的着力点和关键点。本文立足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围绕加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提出以下思路:一是凝聚新的群体力量,巩固党的执政合法性;二是加快健全法治体系,推进治理体系法治化;三是构建新型政社关系,充分发挥新社会组织作用;四是强化政治参与意识,搭建参政议政平台;五是凸显新社会阶层专业优势,聚合形成国家治理合力。  相似文献   

6.
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中的地方政府绩效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探讨政府绩效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功能定位、现实困境和策略选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总目标之下,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兼具民主管理的价值理性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工具理性。通过当前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现状的考察,发现当下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面临着评估权力的"碎片化"、评估主体选择不合理、评估信息不对称三方面的困境。应从加强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推进绩效评估主体多元化和重视绩效评估的信息沟通机制建设三个方面予以改进。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层公安机关作为公安系统的基本单位,在推动公安事业的发展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其执法水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此,基层公安机关需从更新执法理念、实施质量建警、完善执法机制、创新警务模式、加强社会教育宣传和完善权益保障制度等方面入手,实现其执法创新。  相似文献   

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质是党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具体体现为党运用国家制度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的能力的现代化,党的执政能力与国家治理之间有着内生的逻辑性,双方相互影响、彼此制约,唯有实现它们之间的良性互动,党才能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真正发挥好领导核心的作用。适应国家治理现代化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一项艰巨而伟大的系统工程,应从提升对制度的建构与执行能力,从制度和组织层面加强政党自身治理,完善党的执政方式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治化等方面下功夫,从而达成党的执政能力提升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战略性互动。  相似文献   

9.
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关键层面。一部政治文明史是社会治理的发展史,仁政善治是永远的社会理想追求。法治是善治之基,公平正义是社会的价值诉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创新社会治理的精神力量,是塑造公序良俗,社会和谐,人心向善的方向盘和定心丸。  相似文献   

10.
多党合作和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两者相互促进。因此既要通过发挥多党合作制度的独特优势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又要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途径就是通过加强多党合作的制度建设以提升多党合作的执行能力。  相似文献   

11.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对此,众多学者围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主题,进行了广泛而热烈的探讨,不断涌现出有价值、有思想、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通过梳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含义、内在关系、重要作用及路径研究,全面剖析其研究中的不足之处,进一步指出当前研究的着力点,有利于研究的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12.
2013年11月,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了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决定中国未来5—10年改革发展的总体部署。  相似文献   

13.
张凡 《传承》2022,(3):85-90
国家治理现代化,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被提出。新时代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论的形成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其中,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是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论的重要科学指引,为其提供了源头活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治理智慧和治国经验,为其提供了文化支撑;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为其提供了实践参照。  相似文献   

14.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层级的重要指标,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一项战略任务.现今,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社会主义认同、社会分配、社会舆情和非传统安全四个方面的挑战.文章拟从理性认识这四个主要方面的现实挑战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5.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层级的重要指标,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一项战略任务。现今,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社会主义认同、社会分配、社会舆情和非传统安全四个方面的挑战。文章拟从理性认识这四个主要方面的现实挑战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6.
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从顶层设计到不同领域不同主体的突破,其实践路径主要包括更新国家治理理念,加强顶层设计,处理好政府、市场和社会之间关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强制度建设,全面深化改革,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转变政府职能,创新国家治理方式,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  相似文献   

17.
机关运行成本的核心是加强对机关运行情况的科学反映2012年颁布的《机关事务管理条例》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机关运行经费支出统计报告和绩效考评制度。此后,机关运行经费和机关运行成本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国家治理现代化重在提升制度执行力。政府作为制度执行主要主体,是提升制度执行力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制度体系日趋完善,制度执行力不断提升。但在制度执行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执行主体执行意愿不强、执行时效迟缓、执行精准度不高和执行绩效打折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制度设计不够科学合理,执行主体综合素质不够高,体制机制不健全,执行环境欠佳等。要提高制度执行力,需做到:提高制度设计的科学性;提高执行主体的能力素质;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执行机制;优化制度执行环境。  相似文献   

19.
民法典的编撰旨在构建民事法律法规的内在逻辑体系,实现民事法律法规的协调性、统一性。民法典的出台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逐步形成了以党的全面领导为核心的国家治理新模式.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有利于优化国家治理结构、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协调国家治理关系,是适应历史发展、坚持理论创新及顺应改革实践的必然选择.从治理主体、治理关系、治理模式三个维度入手,突出党的核心地位,优化党政职能结构,健全运行体制机制,是加快制度优势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