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解放的学说。这一学说集中地体现为《资本论》的政治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批判。其中,主要包括三方面密切相关的内容:第一,由商品与劳动规律所揭示,并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被异化为"物"的"人"的生存样态,构成《资本论》的"存在论"向度;第二,由货币规律所体现,并在资本主义市场中运转的资本增殖逻辑,构成《资本论》的"逻辑学"向度;第三,由抽象的经济范畴所反映,并在具体的现实中为人们所把握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意义,构成《资本论》的"认识论"向度。马克思正是凭借上述三者的统一,在哲学的视域中深刻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的局限性。从而,以政治经济学的话语,阐述了人类解放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2.
《资本论》的副标题定为“政治经济学批判”,表明《资本论》不仅是在经济层面研究商品、货币、资本、劳动价值与剩余价值的政治经济学说,还是用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视域下剖析资本主义产生、发展乃至灭亡的过程中寻求人类解放道路的新世界观。运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哲学基础和价值取向四重内涵来研究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特征,对深化研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资本批判理论作为把握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有利武器是通过《资本论》最终完成的。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对资本所做的具有原则高度的批判首先是将资本运动置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生活即资本主义物质生产方式中考察,从而使其批判深入到"历史的本质性的一度"。这一原则高度决定了马克思资本批判的历史向度是把资本主义社会看作是资本展开的一个"完整而又成熟"的最后形态,从而破除了"普遍永恒资本"的历史魔咒,澄明了资本的现实历史运动。由此,马克思资本批判的价值意蕴即破除资本运动规律的魔咒,破解"历史之谜",从而为人的现实解放即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寻求道路得以最终彰显。  相似文献   

4.
《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结晶,充斥着对蒲鲁东等人国民经济学的严密经济技术批判,更站在社会历史的深度揭露"资本逻辑"。马克思审判"资本",预言"资本主义必将灭亡"。值《资本论》第一卷出版150周年,反驳《资本论》过时的论调,回顾邓小平扬弃"资本"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有利于不忘初心,跨越"卡夫丁峡谷",更进一步利用"市场"把改革开放不断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5.
《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是马克思先后计划并写作的两部巨著。《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写作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的出版均早于《资本论》的写作和出版。《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写作计划包含了《资本论》的内容,《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写作过程孕育了《资本论》。《资本论》是《政治经济学批判》“资本一般”相关内容演化发育的结果。《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的续篇是《资本论》,《资本论》的“续篇”是《政治经济学批判》“资本”册除“资本一般”篇外的其他篇和其他册。《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在写作计划、考察对象、逻辑行程、叙述风格和完成程度上存在着明显的区别。《政治经济学批判》不是《资本论》的“准备著作”或“手稿”,而是一部未完成的、比《资本论》内容更全面的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巨著。  相似文献   

6.
究其实质,马克思主义就是一种关于如何通过阶级(政治)斗争实现人类解放的政治哲学。就此而论,《1857-1858年手稿》不仅是马克思成熟时期研究经济学的手稿,而且是表征着马克思政治哲学又一新高度的标志性文本。在此文本中,马克思阐明"社会个人"不仅是历史性与社会性的存在,而且是空间性的存在,个人的解放必须经历"地域性的个人"向"世界历史的个人"变迁的空间化过程,才能最终实现向"自由自觉联合的个人"转变。马克思对交往过程空间变迁背后深层资本逻辑的解蔽,展示了其政治哲学鲜明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路径,它警示我们在全球资本主义语境中无论是对资本展开空间批判,还是重新讨论阶级斗争、解放政治等政治哲学问题都必须面对现实历史的空间实践,不能走出历史唯物主义的视界,而陷入"空间决定论"或"空间拜物教"。  相似文献   

7.
刘敬东 《岭南学刊》2001,1(3):79-81
任何一个认真读过马克思著作的人都会获得这样的感受 :马克思以一种既具有深刻的哲学理性、同时又具有所向披靡的战斗激情 ,对资本主义制度作了史无前例的根本性批判 ;马克思始终祈望着那个受苦受难的无产阶级成长为、联合为一种根本否定资本主义制度的现实实践力量 ,在争取自身自由的实践中求得人类的彻底解放。而这正是马克思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资本论》 ,或者说从青年马克思到晚年马克思一以贯之的追求 ,是马克思毕生为之奋斗的世界历史性的事业。这应当是我们考察马克思哲学 ① 的基本精神与基本意义的根本视点所在。…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道德建构,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人学"建构,即在推动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消解"阶级的道德",历史地、实践地建构"真正人的道德";马克思的道德批判是历史与道德、政治经济学与哲学、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双重批判。实践向度是马克思道德观的理论特质。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狭隘眼界,揭示了工人阶级在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所遭受的种种苦难,以异化劳动理论展开了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人道价值批判.得出了共产主义革命的理论结论。但马克思在此阐释的是他从费尔巴哈“人的类本质”视角所阐发的社会发展理论,囿于研究视角的旧哲学形而上学思想局限,马克思此时还没有真正形成他科学的哲学思维方式和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的社会发展理论。马克思系统而科学的社会发展理论是他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哲晕的贫困》、《其产竞宣言》、《法兰西内战》、《哥达纲领批判》和《资本论》等著作中所逐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0.
《资本论》是革命导师马克思用政治经济学语言写出来的达到高度水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逻辑学,是贯彻理论与实际一致、逻辑与历史一致原则的光辉典范。深入钻研《资本论》的逻辑,对提高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水平,对发展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与社会主义部分,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的半个世纪里,西方“马克思学”的《资本论》研究处于相对平静期.不过,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一些具有一定影响的论著.新新历史学派基于新康德主义哲学立场,把《资本论》的政治经济学体系理解为一种外在于资本主义发展过程的认识论模型.奥地利学派关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体系终结的证明产生了巨大影响,是20世纪30年代以前资产阶级学术界关于《资本论》的主流观点的提供者.道德哲学、政治哲学和认识论—逻辑学是资产阶级哲学家解读《资本论》时最常选取的三种路径,否定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性是他们共同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学说是关于人类解放的学说,是把人从一切"非人"的或"异化"的境遇中"解放"出来的价值本体论.在<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通过对鲍威尔关于犹太人解放问题局限性的批判,将犹太人解放问题纳入反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斗争,以犹太人的解放问题为个案剖解了人类解放的三个基本前提一宗教解放、政治解放和经济解放.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一直重视研究人的问题,特别是资本主义与人的发展的问题。《资本论》不仅是政治经济学的巨著,而且是关于人的学说的巨著。不认真地研究《资本论》中关于人的学说而断言马克思后期忽视了人的问题,这不仅失之于武断,而且也是出自于无知和偏见。  相似文献   

14.
刘洪刚 《理论月刊》2012,(10):24-27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阐述了在落后德国实现人类解放何以可能的问题。马克思认为虽然德国社会现状落后于英、法等先进国家,但德国的国家哲学和法哲学已经达到了现代国家水平。在马克思看来,正是德国这种现实的落后性和思想的先进性的结合,使得德国必须进行彻底的革命来实现人类解放,而不能先经过政治革命再实现人类解放。马克思向我们展示了落后国家实现跨越发展的可能性及其条件。  相似文献   

15.
区别于传统的自然时间概念,马克思所阐发的"时间"是扎根于人的现实物质生产活动当中,具有社会历史意义的社会时间。正是在这种时间观的变革中,马克思完成了对资本主义的批判。马克思首先从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出发,以"生成性时间"批判了资本主义"千年王国"的意识形态幻象。随后深入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以"物化劳动时间"批判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必将灭亡的政治经济学指认。最后,以"自由时间"构建起科学的共产主义学说,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实现了对资本主义批判的理论完成与价值完成。通过"时间"范畴来管窥马克思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为我们正确认识资本主义与马克思思想理论的要旨提供了广阔视野。  相似文献   

16.
区别于传统的自然时间概念,马克思所阐发的"时间"是扎根于人的现实物质生产活动当中,具有社会历史意义的社会时间。正是在这种时间观的变革中,马克思完成了对资本主义的批判。马克思首先从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出发,以"生成性时间"批判了资本主义"千年王国"的意识形态幻象。随后深入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以"物化劳动时间"批判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必将灭亡的政治经济学指认。最后,以"自由时间"构建起科学的共产主义学说,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实现了对资本主义批判的理论完成与价值完成。通过"时间"范畴来管窥马克思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为我们正确认识资本主义与马克思思想理论的要旨提供了广阔视野。  相似文献   

17.
在根本而重要的意义上,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通过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本质"来建构的。而这一建构的具体过程,则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通过"意识形态批判",打破青年黑格尔派的精神幻象,瓦解资本主义存在的意识形态理由,确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完整观念";又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打破古典经济学家的实证主义幻象,瓦解资本主义存在的经济学理由,确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现实基础"来实现的。正是在对"意识形态之谜"和"资本之谜"双重破解的基础上,马克思揭开了"历史之谜",从而建立了"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最终实现了历史唯物主义从"观念"到"现实"的展开。  相似文献   

18.
生命之所以政治化,归根结底在于生命的经济化。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以资本、国家与劳动力的关系为核心,深刻诠释了惩罚权力、规训权力和生命调节权力的生成机制,为我们透视生命政治学的秘密提供了政治经济学依据。站在马克思的肩膀之上,福柯创新性地提出了生命政治学,当代西方左翼则沿着福柯的框架进一步发展了生命政治学范式。然而,这些范式都或多或少地抛弃了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基础,沦为一种单纯的主体政治哲学或非历史化的生命形而上学。这种实践表明,当代生命政治学既不可能代替政治经济学批判,成为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理论发展的主导趋势,也不可能代替马克思的解放政治学,成为未来实践斗争的主导形式。相反,只有沿着马克思所开辟的政治经济学批判道路前进,生命政治学才能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9.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最重要理论成果,这一理论的创立过程,同时也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认识不断加深的过程。马克思对剩余价值的认识是逐渐演变的,这些思想主要集中体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及马克思最重要的经济学著作《资本论》中。在《资本论》出版150周年之际,系统梳理和研究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演变过程,不论对于经济学研究的阶级性,还是对现代经济学研究方法,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是一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科学巨著。马克思在书中所论述的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等方面的知识,自己只是在上学的时候在政治经济学课程中学习过,今天听了铁道党校老师对《资本论》的讲解并观看了影片《青年卡尔·马克思》后,我对《资本论》的写作背景和形成过程有了更深的认识,对《资本论》的基本原理、主要观点和现实意义等方面内容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对学习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