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我国高校主要依托基层扶贫开发志愿服务项目设立志愿服务实践基地,依托校友资源和公益创业资源进行志愿服务实践基地建设。志愿服务实践基地作为志愿服务发挥实践育人功能的重要一环,是高校志愿服务品牌化建设的重要基础,为我国高校志愿服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2.
基于目前公益组织在发展中遇到的资金问题、人才问题、政府失灵、市场失灵和志愿者失灵问题,透过"社会人假设"的视角分析了政府、社会、企业、学校、大学生五个利益相关者在推进公益创业发展中的成本收益问题,研究认为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发展应该构建"五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将政府的服务职能、高校的公益属性与社会大众的新需求进行充分对接,激发大学生公益创业意愿,实现大学生公益创业利益相关者共赢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作为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最直接、最主要的形式,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已蓬勃展开。调查发现,志愿服务活动还存在诸如志愿服务的内涵未被准确解读,志愿服务体系不完整,志愿服务宣传不到位等问题。为使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中获得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必须建立专门性的志愿服务组织、完善志愿服务的活动机制,以社会实践带动志愿服务的体系建设。而对于地区性和行业性高校来说,更要根植自己的特色,以文化品牌的建设引领志愿服务体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论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其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志愿服务发展迅速,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作为青年志愿服务的重要组织形式,已形成一股巨大的力量。由于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在其志愿者主体、组织形式和项目建设的特殊性,使得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也存在相应的问题。但是国内针对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方面的相关理论研究尚起步不久,对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作为新时期志愿服务的主流队伍,其发展直接影响着社会志愿服务的未来进展。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过程中出现的组织结构单一、培训机制不健全、志愿服务"运动化"、安全保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直接影响着志愿服务的长效发展。欲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就必须同时从加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意识教育、加强政府主导、彰显学校优势、健全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和培训机制、健全安全保障机制五个方面入手,以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化机制。  相似文献   

6.
中国青年公益创业是近年来将公益服务与创业发展相结合的新生事物,也是青年参与社会、发挥才能的新兴领域。调查发现,青年公益创业出现公益需求创业、公益实践创业、公益兴趣创业、公益志向创业、公益智慧创业、公益机遇创业、公益合作创业、公益网络创业等多种类型。这些创业类型代表了现阶段中国公益创业的现状,也反映出了中国公益创业的新趋势。青年公益创业对青年公民素质成长、公益热情激发、创业才能展示和社会服务奉献具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志愿服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志愿精神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大学生正处于主体性发展的关键时期,挖掘并实现志愿服务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促进并引导大学生从志愿精神到服务意识的主体性发展,对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活力、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使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当前大学生志愿者参与专业化志愿服务和一般性志愿服务的现状,以及专业化志愿服务的供给与需求情况展开调查。调查发现,当前高校大学生志愿者更多地是参加一般性的志愿服务活动,专业化志愿服务出现需求大于供给的情况。在研究中发现,专业化志愿服务对大学生以及志愿服务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高校应当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积极开展专业化的志愿服务活动。  相似文献   

9.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数量庞大的老年群体的需求越来越多,需要社会参与,全民行动。高校是青年学生参加助老志愿服务活动的主要组织载体,大学生参与助老志愿服务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为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指出了实践路径,实现的机制与政策创新要求:5大价值观体系必须构建;政府角色定位必须准确;社会组织必须去行政化;志愿者服务必须落地、做实;志愿者的权益及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必须建立。  相似文献   

10.
高校志愿者行动是受党团指导,以在校大学生为主体的公益行动,因此,高校志愿者行动同时受到党团要求与大学生群体特征的影响。新的青年志愿者五年规划提出了尊重主体与首创精神,支持、鼓励探索符合市场经济机理的志愿服务资源整合平台,明确实体平台建设数量指标,支持引导各类网络"微公益"等新主张,将会调控今后的高校志愿者行动。同时,志愿者鲜明的"90"后群体特征也使当前的高校志愿者行动发生了变化。高校志愿行动开始借助市场的力量获得资源;行动的主题变得多样,以需求为导向,并兼顾志愿者的专业;活动形式从单纯的线下走向了线上与线下、直接与间接相结合的方式;宣传也变得更多地倚重微信等新媒体途径。  相似文献   

11.
北京高校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尽管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但在服务大学生创业方面,却没有形成"北京特色"。利用北京特色的高校产学研合作机制,探索服务首都高校大学生创业的路径,拓展北京高校产学研合作实体的社会服务功能,这不仅有助于形成首都高校特色的大学生创业模式,而且对全国高校大学生创业将起到积极的示范效果。  相似文献   

12.
志愿服务作为一种特殊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形式,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栽体。加强青年志愿服务活动要加大宣传教育、搭建服务平台、丰富活动内容、完善长效机制、构建“大思政”的工作格局。  相似文献   

13.
在日益蓬勃发展的志愿服务中,大学生群体作为现今志愿者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相关的培训呈现短期性行为,对常态化志愿服务及培训没有形成发展模式,不利于志愿事业长远发展。发掘大学生志愿者培训的意义和内涵,进而建立和发展大学生志愿者培训模式,是当前社会建设和志愿事业急需解决的问题。为此,大学生志愿者培训有必要在发挥高校资源优势的基础上,进行全面的统筹安排、树立明确的培训目标、建立完善的激励制度和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4.
文章总结和分析了广东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发展历程,概括为率先探索阶段、多样尝试阶段、机制建设阶段、服务拓展阶段、整合提升阶段等。广东青年志愿者行动的领域主要集中在社会公益服务、社区发展服务、弱势群体服务、成长辅导服务、扶贫开发服务、环境保护服务。志愿者的这些服务有助于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创造社会经济效益、促进社会结构和谐、提高社会文明水平。广东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存在问题有六个"缺乏",即缺乏自主空间、缺乏稳定队伍、缺乏长期项目、缺乏持久资源、缺乏能力建设、缺乏法制环境。针对这种状况,我们提出8条发展对策:1.普及公民志愿精神;2.发展青年志愿社团;3.创新指导管理体制;4.培育志愿服务品牌;5.开拓志愿服务资源;6.维护支援人员权益;7.开展志愿人员培训;8.推进志愿服务研究。  相似文献   

15.
青年学生是社会志愿服务的主体,其参与志愿服务的意愿和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以天津市高校1 100名青年学生为对象的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状况的问卷调查中发现,青年学生对志愿服务的参与意愿普遍较高,并肯定志愿服务的价值。但他们对志愿服务的认知程度较浅,体验不深入,尤其是学校和社会对志愿服务的重视和规范等影响了他们参与服务的积极性。基于此,为了实现青年学生较高的志愿服务参与意愿,应该采用多种途径广泛宣传志愿服务组织的设置以及运行情况,提高青年学生对志愿服务的认知度,同时要丰富志愿服务的内容,贴近青年学生的专业需要和发展,注重产生更实际、更积极的效果,提升参与者的体验水平。最后,要进一步提高学校以及社会对志愿服务的重视程度,做好各项保障工作。  相似文献   

16.
中国志愿服务组织发展的背景涉及政府服务、管理创新、社会参与、低碳环保等方面,在发展进程中也会遇到各种问题.因此,中国志愿服务组织发展的对策建议包括:第一,完善中国志愿服务发展统筹协调体系;第二,全社会宣传推广志愿精神与志愿文化;第三,积极改革公益类社团登记和管理制度;第四,大力发掘和培育自主型志愿服务组织;第五,培养和造就富有影响力的志愿者领袖;第六,探索政府委托志愿组织购买服务途径;第七,建立志愿组织服务效益评估监督机制;第八,扩大志愿服务组织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17.
高校志愿服务已成为社会转型时期我国构建弱势群体多元化社会支持网络体系的重要载体。高校志愿服务在扶助弱势群体过程中能够发挥物质帮助、精神慰籍、消除困惑、营造环境等作用,分别体现了高校志愿服务的经济性功能、文化性功能、政治性功能、向导性功能。高校志愿服务要在上述基础上,构建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网络体系。  相似文献   

18.
青奥会大学生志愿者具有独特的价值,是一笔宝贵的青奥“遗产”。后青奥时代,为防止人才流失,实现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政府及相关机构应发挥这批志愿者的延续效应,提倡他们在精神领域的引领、带动作用,实现赛会志愿服务向日常志愿服务的转化,并为其营造充足的赛后发展空间。学校、政府及社会要各司其职,从多方面保障大学生志愿行动可持续性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志愿服务比之一般性志愿服务呈现出组织性更强、显示度更高、内聚力更强、参与率更高和阶段性明显的特征。志愿服务为大学生的道德认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道德情境,参与志愿服务能够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加强大学生的道德责任感,提升大学生的价值观,从而促进了大学生道德认同的良性发展。当前,我们应注重创新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延伸教育方式,提升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价值认同,从而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德育功能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20.
我国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模式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今严峻就业形势的影响下,创业已经成为大学生毕业后选择前途的一大主题。然而,创业之路异常艰难,大学生要想成功创业,创业能力的培养是关键。创业能力的培养不单单是高校创业意识和理论的培养,还需要政府为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提供政策、服务等的支持,更要有社会、家庭大环境的协助。为此,提出了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新模式,即"四方位包围循环模式"以及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