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据报载,国内某市拟投资380亿元打造"新阿房宫"。此事立即引起社会广泛质疑,并不禁让人油然想起二千多年前火烧阿房宫那把熊熊大火。火烧阿房宫作为一个标志性历史事件,历代以来倍受关注,其根本原因,是因为阿房宫成为"秦亡于奢"的象征。遥想当年,强秦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六国之后,本该河晏海清、万民归心,却在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中迅速土崩瓦解.  相似文献   

2.
管方 《小康》2010,(3):32-34
火烧阿房宫的故事人们耳熟能详,然而现代考古学家却说,阿房宫并没经历过火光之灾。有太多相似的例子证明:其实,我们却对古人、古事误会深重。  相似文献   

3.
“火烧阿房宫”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著名事件。就因为阿房富是秦朝的一个建筑,推翻这个朝代的农民起义军感觉要与前朝彻底决裂,就一把火把它烧了,毫不可惜。  相似文献   

4.
再创阿房宫     
谭畅 《小康》2013,(8):88-91
7000多村民即将搬离他们祖辈繁衍生息的土地,让位于规划总面积为2.3平方公里的阿房宫国家遗址公园。保护文物,开发土地,秦始皇未完成的阿房宫只是城市开发中的一枚棋子"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作为中国历史上大一统文化的标志,阿房宫一直是个传说。但最近在西安郊区,一个东西长1270米,南北宽426米,从地里往上算最大高度达12米的夯土台子,在2012年获得国家文物局的批复后,终于被保护起来了,当地正打算将阿房  相似文献   

5.
我们再一次深切地体味到,历史和岁月一样的不可逆,同样的不可被人为重塑与雕砌。阿房宫考古队负责人、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李毓芳研究员日前在湖南龙山县的一次秦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说,考古队经过5年艰苦而细致的考古,未发现传说中的阿房宫。据推测,阿房宫没有建成,也没有像史书记载那样被项羽放火焚烧,阿  相似文献   

6.
哀项羽——闻“项羽未焚阿房宫”随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 国对举世闻名的秦陵地宫进行了首次勘探发掘 ,巨大收获之外还有一个科学发现的副产品———项羽并未焚烧阿房宫 ,但咸阳宫毁于大火却是事实。或问 :“既然没烧阿房宫 ,是不是该给项羽的残暴恶名辩辩诬呢?”笔者的回答是否定的。为什么呢?司马迁的《项羽本纪》写道 :“项羽引兵西屠咸阳 ,杀秦降王子婴 ;(笔者按 :李斯杀胡亥后 ,将其侄儿子婴扶为皇帝。)烧秦宫室 ,火三月不减 ;收其货宝妇女而东。”太史公并没说焚烧的是阿房宫还是咸阳宫。到了杜牧的《阿房宫赋》 :“楚人一炬 ,可怜焦土。”项羽烧阿房宫遂坐实矣。鲁迅说 :“秦的末年就有…  相似文献   

7.
鹿璐 《传承》2009,(9):8-10
"火烧曹宅"是五四运动中轰轰烈烈的一幕,它揭开了整个五四运动的序幕,正所谓"山雨欲来风满楼"。学生们的斗争才刚刚开始,而反动政府武装镇压爱国学生的行动也在进行中。"火烧曹宅"的当天就发生了军警逮捕许德珩等32名爱国学生的案件。而这一案件也成为整个五四运动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焦点性事件。  相似文献   

8.
大哉故宫     
《台声》2015,(20)
<正>故宫,什么时候走进记忆,现断层。但故宫则随阅历、年岁、境地、职业、互联网,走入脑海深底。提起故宫,众所周知,本名紫禁城,明清两代的皇宫,前后五百余年,24位皇帝在此生活并统治全国。其气势,远超杜牧描写的阿房宫"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在中国五千年历史上,泱泱大国,几乎每一个强大王朝,伴随着它的都会有一个宏大的宫殿建筑群,秦朝的阿房宫、汉朝的未央宫、唐朝的大明宫,等等。但随之王朝的土崩瓦解,这些宫殿也都毁于战火,"只有那虚名儿与后人传",  相似文献   

9.
民谣如镜     
袁浩 《政策瞭望》2009,(4):56-56
《红楼梦》中有一首很出名的民谣:"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请来金陵王。丰年好大‘雪’(薛),珍珠如土金如铁。"它多少形象地概括并揭露了金陵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富贵荣华和穷奢极欲。从社会学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把阿房宫的瑰丽、豪华、奢侈,秦始皇的骄横奢侈、民不堪命写得淋漓尽致,可以说字字铿锵、句句有力。秦王朝本想从“始皇”到“二世”一代一代地传下去,天下永远是他们的,哪知到了秦二世,就来了个“楚人一炬”,整个阿房宫化做焦土,秦王朝也就土崩瓦解了。秦始皇这位“独夫”天下归我、继世永昌的美梦,一下  相似文献   

11.
把"兴安"两个字写在纸上,那张纸,仿佛立刻就变重了。当然,纸不会真的变重,变重的是历史的印痕,是人在兴安的浮想联翩。透过那两个笔画并不复杂的汉字,两千年的流水映着两千年的月亮,两千年的夕照带着两千年的沧桑,似乎一下就从何其遥远的那一头悄悄漫到这一头,在你不知不觉的想象里浮出"萧萧马鸣,悠悠旆旌"的秦歌,在你恍惚的凝望中晃出阿房宫笙歌曼  相似文献   

12.
林桢 《政协天地》2008,(1):54-55
王伦、黄文炳以及洪教头都是《水浒》里的人物,本来是毫无关联的,不知怎的,我的脑子里却经常把他们连在一起,只不过因为他们身上都表现出人的一种劣根性而已。王伦号称"白衣秀士",没什么本事却坐上了梁山泊的头把交椅。对火烧草料场、杀了几个处心积虑迫害自己的"官家人"后不得不上山避难的林冲怀有一种本能的恐惧。为确保自己的"权威"地位,借口"小  相似文献   

13.
《台声》2016,(22)
正摘编自10月28日台湾《旺报》蔡当局执政以来,陆客赴台人数急冻,9月比去年同期减少13万多人,即使日、韩、东南亚游客增加,也难补大陆游客减少的缺口。对此,台湾"观光局"研拟放宽陆客个人游赴台限制。其实,大陆游客"火烧车事件"后,陆客团骤减是必然趋势,台湾"观光局"早该松绑对个人游的限制,此时  相似文献   

14.
"天下竹子数不清,井冈山竹子头一名"——这是作家袁鹰在他那篇著名散文《井冈翠竹》中对井冈山竹子的评价。为什么井冈山的竹子会在数不清的茫茫竹海当中排在头一名?那是因为它"永远那么青翠,永远那么挺拔,风吹雨打,从不改色;刀砍火烧,永不低头",在它的身上体现了伟大的的井冈山精神!  相似文献   

15.
《公民导刊》2011,(1):70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唐·白居易《放言五首》之三点评:要检验是真玉还是假玉,就要用火烧它三天三夜;要辨别是豫章木还是樟木,就要等它长够七年的时间。诗句以"试玉"、"辨材"为例,用形象的语言道出了一条含义深刻的哲理:时事物的判断,有待于时间的证明,人才须长期观察才能认准。  相似文献   

16.
川底下村,原名"爨底下".因其村北有崖头,远眺似灶,人称"爨头";又因村落位于崖头之下,故名曰"爨底下".又一说,川底下村因位于明代"爨里安口"险隘峡谷的下方,故名.由于"爨"字笔画太多,较难书写,因而当地村民中流行一个顺口溜:"兴字头,林字腰,大字下面架火烧".1958年简化地名用字时,因"爨"、"川"谐音,遂把"爨"字改写为"川"字,将标准名称定为"川底下村",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17.
潘真 《传承》2009,(9):42-43
早在18岁时,他就给自己起了一个笔名:草婴。他希望自己能成为一株生命力坚韧的小草,背负着顽强的精神前行。他说:"我觉得自己很平凡很渺小,好像一棵小草,火烧也好,被人踩也好,但我不会随便屈服,有了条件我还是会重新长出来。  相似文献   

18.
正台湾新当局上台后,改变了过去8年以"九二共识"为基础的两岸路线,对关键问题模糊以对,加上一系列有"文化台独"疑虑的用人和措施,让好不容易建立的两岸互信岌岌可危,两岸交流迅速趋冷。7月在台湾桃园又发生了造成重大伤亡的游览车火烧车事件。台湾当局对事件本身和后续的危机处理,更让两岸仅存的微薄信任几乎荡然无存。研究信任的学者早已告诉我们,信任的建构需要经年  相似文献   

19.
王天玺 《创造》2013,(7):6-10
"文化大革命"的10年,是新中国历史上左倾思想和左倾实践登峰造极的时期.在最初的两年中,在"造反有理"的声浪中,形成了"炮轰省委"、"火烧市委"、"革命派夺权"的混乱局面,给党、国家和全国各族人民造成的危害是非常严重的.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现代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世界经济发展出现一个高潮,中国周边的许多国家和地区一跃成为新兴工业化的耀眼明星,而中国却忙于"斗私批修",错过了宝贵的发展机遇.一方面拉大了同发达国家的差距,一方面人民的生活水平也降低了.这个教训非常深刻.  相似文献   

20.
《台声》2016,(17)
正蔡英文当局执政百日以来,不承认"九二共识",亲美日,两岸关系进入"冷和平"时期,两岸官方联系沟通机制停摆。当下,台湾陆客骤减带来的经济冲击,所谓防止"太倚赖"大陆经济的"新南向政策"、"雄三误射"、"洪素珠辱骂老荣民事件"、陆客不幸罹难的"火烧车事件"、冲之鸟"礁"变成"岛"自损立场,太平"岛"变成太平"礁"、惩罚护岛渔民,以及"会吵的有糖吃"处置华航罢工事件及安抚国道收费员,全民买单,用钞票解决一切等等这些,深怕台湾财政坐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