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统一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整体,它的每一个原理的提出,都是同当时的历史条件结合在一起,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各个学科的研究对象也在革命实践中逐步形成、完善和概括出来。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了历史上各种社会主义学说,特别是十九世纪初期西欧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优秀成果而创立的。“社会主义自从成为科学以来,就要人们把它当作科学看待,就是说,要求人们去研究它,必须以高度的热情把  相似文献   

2.
现有的科社和国际共运史教材在论述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时,往往只偏重十九世纪初三大空想社会主义的学说,而很少提及其他社会主义思想家的思想。因此,给人这样一种印象,似乎科学社会主义主要继承了英法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思想。而实际上,科学社会主义在很多方面都继承了空想社会主义中“暴力革命派”的思想。1 空想社会主义中的“温和派”或“和平过渡派”,无论是早期的莫尔、康帕内拉,还是十九世纪的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在如何实现他们所向往的“理性社会”的问题上,完全陷入了“宣传、教育和典型示范”的三部曲中。相反,空想社会主义中主张用暴力推翻旧世界、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暴力革命派”较“和平过渡派”则胜过  相似文献   

3.
对于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史的研究,过去很长一个时期是把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三大家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看作是空想社会主义的顶峰。这就向人们提出一个问题: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是否就是到“三大家”为止呢?从历史实际来看,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恩格斯在回顾一八四七年的情况时就曾经指出,当时“已在工人阶级当中强大到足以形成法国卡贝和德国魏特林的空想共产主义。”①本文就魏特林及其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正确认识和评价空想社会主义是《科社概论》的重要内容。该书对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基本关系以及空想社会主义的基本范畴和基本特点所作的论述,既注意吸收理论界这方面长期研究的成果,又有新的理论概括。这是《科社概论》的一个亮点,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加以把握。研究和借鉴空想社会主义是思想史研究的长期任务。  相似文献   

5.
本文探讨了社会主义学说史中的两个问题:社会主义范畴是如何形成和演变的;过渡时期理论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文章说明,系统研究社会主义范畴及其过渡时期理论产生的历史过程,不仅有助于正确评价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地位,而且对于正确理解和掌握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以至正确认识我国目前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都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空想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社会主义思想史的第一阶段,但它究竟始于何时,是哪个阶级的思想表现,人们的认识很不一致,观点各异。我们认为,空想社会主义不仅仅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而且更是千百年来鼓舞劳动人民团结战斗,不屈不挠地反对阶级剥削压迫,争取平等和幸福的旗帜、动力与希望。因此,空想社会主义不只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而是阶级对立和社会不平等的结果;富于革命传统和酷爱自由的中华民族,也不是空想社会主义的“销售市场”,而是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不仅全面系统地论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而且揭露和批判了当时各种社会主义的流派,提出了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意义是同历史发展成反比的科学论断。怎样理解这一论断?学习这一论断有什么意义?下面谈些个人看法。一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是指十九世纪初在英、法等国出现的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三大空想家的社会主义学说。他们继承了前辈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成果,吸取了十八世  相似文献   

8.
问:为什么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只要离开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离开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而热衷于人道主义的抽象议论,仍然会陷入某种空想社会主义? 答:“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只要离开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离开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而热衷于人道主义的抽象议论,仍然会陷入某种空想社会主义。”这是乔木同志依据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总结这几年关于人道主义问题的争论而作出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论断。按照一般的理解,在社会主义社会建立起来以后,社会主义已经成为现实,似乎就不再会发生空想的问题了。实际情形并不完全如此。口头上承认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一回事,是否真正理解它和正确地运用科学社会主义的原理来建设社会主义又是一回事。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如果离开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和方法,离开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而热衷于人道主义的抽象议论,仍然有陷入某种空想社会主义的可能。  相似文献   

9.
科学社会主义是革命的发展的科学。马克思和恩格斯实现了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大飞跃。我们认为,科学社会主义实践也有三次大飞跃:第一次大飞跃,是科学社会主义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变为现实;第二次大飞跃,是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之前要有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第三次大飞跃,是从不够格的社会主义到够格的社会主义,需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过渡性质社会——过渡社会主义社会。  相似文献   

10.
空想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社会主义思想史的第一阶段。但它究竟始于何时,是哪个阶级的思想表现,人们的认识很不一致,观点各异。我们认为,空想社会主义不仅仅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而且更是千百年来鼓舞劳动人民团结战斗,不屈不挠地反对阶级剥削压迫,争取平等和幸福的旗帜、动力与希望。因此,空想社会主义不只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而是阶级对立和社会不平等的结  相似文献   

11.
“一国两制”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往会主义总构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实践中一个新成果。科学社会主义在发展着,马克思主义在发展着.我们不会由科学社会主义退回到空想社会主义,也不会让马克思主义停留在几十年或一百多年前的个别结论上.所以,我们反复说,解放思想,就是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办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邓小平指出的“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不仅是解决香港、台湾问题总的战略构想,也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2.
空想社会主义是十九世纪初在欧洲盛行的一种社会思潮,二十世纪初,随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也作为一种改造社会的新思想被介绍到中国来。五四运动前后,在探求救国真理的中国先进分子,对各种社会主义学说与流派,正经历着“隔着纱窗看晓雾”的阶段,分不清科学与空想,正确与谬误的界限。他们对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一视同仁’,都作为改造中国社会的“药方”,认真地加以探索和实践。中国式的空想社会主义,不纯粹是欧洲空想社会主义的翻版,而是揉合了法国傅力叶的空想社会主义、俄国克鲁泡特金的无政府主义的互助论、托尔斯泰的泛劳动主义、日本武者小路实笃的新村主义等社会思潮,加上从中国小农经济中产生出来的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在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讨论中,涉及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问题。有的同志说:“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也有的同志把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一的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归结为“一切为了人”。这些说法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本文仅就如何正确认识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问题,作一简要的研究和探讨。从抽象的人出发是空想社会主义世界观、历史观有的同志说:“一切为了人,这是衡量一切社会行为的尺度,是判明一切思想理论的标准。”因此,它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是“一切为了人”的思想体系,还是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是从抽象的人和人道  相似文献   

14.
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 ,中国与西方都存在着空想社会主义。中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是传统的“大同”理想。中国的“大同”理想和西方空想社会主义都要求改造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消灭剥削压迫 ,消灭私有制 ,实现社会平等。在追求社会理想上二者有相近之处 ,而在各自的表现形态上有其不同的特点。中国“大同”理想突出的特点是“大同”、“均分” ;西方空想社会主义则主张“公有共享”。西方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的思想来源 ,中国“大同”理想则是接受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条件 ,二者的碰撞和融合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15.
薛长胜 《求知》2011,(12):15-16
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理论基础上,通过对空想社会主义的批判,实现了社会主义学说的历史性变革,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认识人类历史发展趋势和自身历史使命的科学世界观,是无产阶级改变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也同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社会主义的现实发展引起了人们对近代中国历史上发生过的空想社会主义的普遍兴趣,这对于一个有着悠久历史传统和颇具历史感的民族来说,是顺乎情理的。现实包含着历史,过去孕育着未来。处在社会主义已经成为现实的现代中国人,回忆和思考一下昨天的空想社会主义,对于如何走向未来,也许会有一些难得的启示。思想形态中国近代史上依次演进着三次革命运动,与之相适应,也产生了三种不同历史形态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它们以各自不同的内容、性质和特征,表达了中华民族在近代史  相似文献   

17.
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来源。它的奠基人是16世纪初英国的人文主义者托马斯·莫尔。莫尔关于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作就是1516年发表的《乌托邦》(全称:《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全书》)。“乌邦托”一词后来就成了空想社会主义体系的特定代名词。一定的恩想不仅是一定社会经济条件的产物,而且也是前人创造的思想资料的继承者。抽掉历史的继承性和现实基础,即使是空想社会主义也不可能产生。因此,深入研究“乌托邦”思想的来源,对于全面把握“乌托邦”思想体系乃至整个空想社会主义的特征,进一步理解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发展的必然性,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伟大事业中,我们回顾100多年来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解放和社会进步所进行的长期斗争,有必要提出这样一个理论问题: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有没有我们民族的思想前提,或者说,有没有具有中国特色的空想社会主义。如果有,它和西欧近代空想社会主义有什么区别?它在中国近代社会发展中有什么意义?中国的社会主义是怎样从空想转变为科学的?中国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转变的标志是什么?从理论上搞清这些问题,对于认识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发展规律的科学,它研究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性质、条件和一般目的。同其他一切划时代的思想体系一样,它的产生也是基于那个时代的需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作为完整的科学体系,科学社会主义经历了一个孕育、诞生和成熟的过程。《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的正式涎生,而1867年9月马克思《资本论》的发表则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成熟。  相似文献   

20.
早在一个多世纪以前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不久,它的创始人之一恩格斯就大声疾呼,“社会主义自从成为科学以来,就要求人们把它当做科学看待,就是说,要求人们去研究它。”从其历史的久远看来,科学社会主义甚至可以说一门是古老的科学,而就其生机勃勃的现状而言,它仍然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与其整个学科的这样一种性质相吻合,科学社会主义研究对象问题同样显得古老而又年轻。用科学的眼光对待科学社会主义就不会把这里提出的问题当作为多余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