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过去有句老话:“官不打送礼的。”为何不打?究其原因是“礼”可饱私囊。所以“衙门口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时至当今,送礼者仍未断绝,所送礼品从烟、酒、土特产品到现金、有价证券等等,日趋见重。而我们也确有少数领导干部,见礼眼开,欣然笑纳,尔后就为送礼者大开方便之门。   据《中国监察》 2001年第 2期《权钱交易终受惩,法庭狡辩亦枉然》一文报道,河南省新乡市原市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王德水在任职期间,先后收受 28人的款物,受贿折合人民币 26万余元,一审被判处有期徒刑 10年。王德水身…  相似文献   

2.
安徽省歙县人大代表包秀群受邀观摩县法院的法庭庭审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一但近日受邀旁听该院王村人民法庭“午间便民法庭”的开庭,感受不一样。他风趣地说:“这回我打了一次无准备之战,是饿着肚皮听完庭审的。不过,等到当事人双方在调解协议上签了字,我反倒不饿了”他介绍,王  相似文献   

3.
送礼不单纯     
小时候在老家,送礼一般叫“挂礼”,每逢谁家有喜事,就会广发请帖,当时礼又不重,一斤白面粉,外加几块钱,也可以送出去,因为等你也办席时,别人就会参照之前记录在案“挂礼”,按不低于原价值的予以“还礼”。礼就是—种民间“往来”方式,鲜有办席是以“赚钱”或以获取额外回报为目的。  相似文献   

4.
陈吉 《政府法制》2014,(32):29-29
汉桓帝时期,宦官张让权势滔天,很多人想巴结张让,张让手下有个管事,是陕西扶风人。扶风富豪孟陀就刻意和这位管事结交,经常给他送礼:管事对孟陀很感激,就问他:“你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吗?”孟陀回答:“我只希望有一天我去张府拜访的时候.你能带着仆役恭敬地迎接我。”管事爽快地答应了.  相似文献   

5.
宋代包拯在他60大寿时,事先声明不收任何贺礼.令他没有想到是,在他生日那天,竟然还是有人前来送礼,送礼的是皇帝赵祯.赵祯知道包拯不收礼,就在礼品盒上写了一首诗:“德高望重一品卿,日夜操劳似魏征;今日帝王把礼送,拒礼门外理不通.”包拯看后,提起笔来,也在礼品盒上写了一首诗:“铁面无私丹心忠,做官最忌念叨功.操劳本是分内事,拒礼为开廉洁风.”  相似文献   

6.
又到年底     
政审关又到了年底,包工头赵旺财想去市长家“汇报工作”。钱准备好了,整8万元,装进一个小提箱。临去之前,打电话给私交甚好的包工头老孙。老孙问他:“啥时去?”赵旺财答:“我想今晚上去!”这么说,你已过了政审关了?”老孙问他。赵旺财一愣“:什么政审关?送个礼还要政审?”老孙说:怎么不要?你第一次给王市长送礼,人家怎么知道你可靠不可靠?圈子里谁不知道,第一次给王市长送礼,必须先去他秘书那儿报到,经过考察,过了政审关才行!你快点儿先去秘书那儿报到,晚了就来不及了!”年末送礼又到了年底,给赵书记“进贡”的大小官员排成了长龙,刚从外县…  相似文献   

7.
恿公的智慧     
王学江 《政府法制》2010,(12):47-47
智叟市长刚刚上任,信访局长就打来电话,说有一老头想拜见他。智叟市长一拍桌子说:“什么老头,你们这里有没有规矩,市长也是谁都随便可以见得啊……”信访局长一听,忙颤音连连地说:“市长,他说他和您是亲戚。”“什么,亲戚,我这里可没什么亲戚,异地任职,  相似文献   

8.
高峰 《法律与生活》2012,(10):64-64
伊金霍洛旗法院伊金霍洛法庭于2012年3月下旬开展关爱老赖亲戚、清理执行积案活动。该庭结合学雷锋活动,主动登门帮助“老赖”的亲戚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老赖”的亲戚感动于法官的真诚,自觉主动地配合法官完成执行任务。  相似文献   

9.
幽默     
《政府法制》2011,(21):33-33
要加薪的下场 药家鑫一审判处死刑,老板看完新闻后,语重心长地对员工说:"看见没,要加薪就是这么个下场。"一员工说:"那我改名吧,就叫‘林黛玉’(零待遇)。" 中国人的智慧 某留学生在英国打官司,让英国律师给法官送礼,律师说:“万万不可,送了你肯定输!”最后留学生还是向法官送了礼,但官司赢了。律师百思不得其解,留学生说:“我给法官邮寄了包裹,但写的是对方当事人的名字!”  相似文献   

10.
阿红 《江淮法治》2011,(6):42-43
“啃”着女儿留下的复习资料.借助女儿的热心辅导.吉林省吉林市49岁的清洁工陈光考上了大学。可每年6000元的学费和不菲的生活费让他打了退堂鼓.就在他准备弃学时.读大三的女儿思彤站出来对他说:“爸爸,我挣钱供你上大学。”  相似文献   

11.
“礼尚往来”作为人际交往的一个传统,延续至今必定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然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意义上的送礼,在许多情节中,早已褪去了脉脉含情的一面,而露出赤裸裸的所谓真金白银的价格分量,凸显了与“礼”之本源风马牛不相及的内涵。甚至,“送礼等同于送钱”潜移默化地成为部分人的价值观念,“礼品”在节日不仅成为某些官员的地位的装饰品,更变成他们权力寻租的金钱替代品。收“礼”上千上万元的有之,几万必百万的也时有耳闻。  相似文献   

12.
中国是礼仪之邦,亲戚朋友间,礼尚往来属于正常现象,来而无往非礼也。但在今天,有的人送礼变了味:有求于人要送礼,巴结上司要送礼,跑官要官要送礼;越是地位高的人,受礼的机会就越多,礼品就越贵重。那么,怎样看待、处理礼品,普通人可见修养品质,官员则可见官德官风。毛泽东的“礼  相似文献   

13.
写下上面这个题目,我是下了很大决心的。有些事情,总是抱着‘像丑不可外扬”的心态,惟恐说出来在当事人面前大跌眼镜:律师在法庭上连说话的权利都受那么多的限制,我们花钱请你做什么!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律师在法庭上有依法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权利,具体说来就是律师在法庭上要依法替当事人“说话”。这本是有法可依,“天经地义”的事,可真正做起来却不那么容易。一、想说啥不让你说啥随着审判制度的改革,法庭由“查案”变成“听案”,有证举在法庭,有理讲在法庭。开庭前,律师们大都经过了充分的准备,‘售拳擦掌”,可有时开…  相似文献   

14.
(一)当事人的综述1997年10月的一天上午8时左右,我刚过办公室上班,有位年约50余岁的老同志进来就问我:“你是王律师吗?”我答道:“是!有什么事吗?”他一面回答一面从口袋里拿出一张纸,后又拿出一面放大镜,叫我看纸上的笔痕是什么字。我拿过放大镜朝阳光处看,隐隐约约能看清笔痕的内容,我读给他听:‘“今借到陈XX现金贰万元(20000元),五个月归还,借款人蒋XX,年月日。”他一听连声叫道:“对2对!”随后他滔滔不绝地说:我拿了这张借据的笔痕纸,已跑了常州市的好几家律师事务所,他们看后都摇摇头,说这官司无法打,这…  相似文献   

15.
拒收礼品,是反腐倡廉必然之举。然而,中国是个 礼仪之邦。 拒礼门外“理”怎通?这是每一个领导者应认真思索并在得出正确结论后需认真做好的一个重要问题。“当面不打送礼人”怕不行。这里的“打”不是打人,而是打通思想,让其明乎送礼的不对,明乎共产党的官是  相似文献   

16.
“精简”记     
某县某部门因待遇丰厚,颇吸引人。久之,人满为患。小小部门竟有40号。该部门负责人郝书记决定在年初将员精简二分之一。消息一经传出,郝书记家的电话一竟成热线,响个不停。叮……“小郝啊?我是张三,听说你们位要搞分流,小刘是我侄女,我看她在那儿干得不错,你要多锻炼锻炼她。”叮……“郝书记,我是李四,我女婿日表现可能不算很好,到时候你可要他一把。”叮……“郝书记,我是王五,你们要简人员,很好嘛,你要大刀阔斧地干!”郝书记总算透了口气———王局长并有什么亲戚在本单位,“我一定尽力。” …  相似文献   

17.
打赌“鲁东河,真过硬,请吃如同要他命,宁肯自己饿肚皮,不到谁家吃一顿。”这句顺口溜是湖北省宜城县小河镇干部群众对鲁东河几十年不吃请的概括和写照。偏有人不信这个邪,砖庙生猪交易所董学海就是其中的一个。他曾多次向开餐馆的曾海泉打听,“真有这样的事吗?”曾说:”“你要不信,我俩打个赌,你把他请到了,吃多少算我的,请不到你拿50元请客。”董满口答应。一天,董学海见鲁东河去曾海泉餐馆买了一碗米饭一个汤,赶忙跟了进去,炒了4个菜,买了1瓶酒,端到老鲁的桌上:“来,鲁哥,今天我请客。”“平白无故你请个啥客,又在想…  相似文献   

18.
一位老农在拒交按人头摊派的生猪屠宰税时,对乡村干部愤然说道:“中央的‘正策’(‘政策’的谐音)不是这样的,这是你们的‘负策’。”真是一语惊人。且不说这位老农的政治觉悟有多高,就说“负策”二字也够令人一阵心颤。的确,长期以来,总有那么一些人喜欢玩“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即‘负策’)”的把戏:中央明文要求减轻农民负担,他就打“擦边球”,变着法儿地多收取钱物;中央要求保护耕地,他就把耕地档案换为荒地档案,用于建房或搞开发,谋求短时的经济效益;中央要求搞好廉政建设、制止奢侈浪费、不准公款吃喝,他就立马在单…  相似文献   

19.
贿赂     
“丁局长,这是我开专用发票的申请表。”在新调来的分局长房间里,精瘦的煤老板老赖把一张单子递给丁杰。丁杰拿过来端详了一会儿。老赖陪着小心盘算着:“听说这小子刚竞争上岗,面嫩,只要舍得钱,还有办不成的事?”原来,这老赖叫赖华,是当地有名的“滑头”。他开专用发票惯于送礼拉关系,以空头支票蒙混过关,在分局赊欠的900元税款一直未完。“赖华是你?”丁杰抬头打量,一丝令人难以捉摸的目光一扫而过。“要开3万元的增值税专用发票?”老赖连连点头:“嗯嗯,请局长给个方便。”说完,老赖毕恭毕敬地递上一支中华烟,自己也…  相似文献   

20.
徐春 《中国审判》2014,(8):46-47
涂国祥,1974年2月生,汉族,江西省九江县人,本科学历。1995年参加工作,历任江西省九江县人民法院书记员、助理审判员、审判员、副庭长,现任江西省九江县人民法院沙河法庭负责人他坚持“群众在哪里,法庭就开到哪里”,经常深入辖区5个乡镇及厂矿企业,巡回审判率达80%在法庭工作的19年中,共审结案件1924件,其中调撤结案1425件,无上访缠诉、无发回重审、无改判他先后被评为“全省优秀法官”、“全市人民满意政法干警”、“全省十佳法庭庭长”,所在法庭被授予“全市青年文明号”、“全市优秀人民法庭”等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