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私人财产权宪法保障的法文化思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私人财产权的宪法保障,并不是资产阶级宪法的专利,而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从世界宪政史的发展来看,对私人财产权的保障不仅是宪法的基本内容,更是制定宪法的目的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对私人财产权的宪法保障的完善与否,同宪政制度特别是人权保障制度的完善与否有着很大的关系。中国由于长期的封建文化传统的影响,加上其他方面的原因,对私人财产权的宪法保障问题未给予应有的重视。因此,建立并完善我国对私人财产权的宪法保障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不断完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宪政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2.
财产权是公民最终保障自己基本权利的基础,对私有财产权的宪法保障,为公民基本权利体系的完善和实现提供了契机和物质前提。  相似文献   

3.
论财产权的宪法保障与制约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宪法上的财产权是个人取得民事财产权的不可转让、不可剥夺的资格。它是个人享有的一项公权利,与主体的人身不可分离。正是在这种意义上,自然法学派认定财产权属于一项基本人权。宪法保护财产权,就是要使这种权利具有普遍性、排他性和不可剥夺性。保护财产权,关键是保护权利主体对剩余产品的索取权  相似文献   

4.
私有财产权制度是近现代社会的一项基础法律制度,在各国宪政领域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公民财产权是指公民对私有财产的权利,包括对私人所有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权利。本文通过阐述宪法意义上公民财产权的含义,论述了宪法保障公民财产权的基础,回顾我国宪法中公民财产权保护的问题状况,提出完善公民财产权宪法保障制度的构想。  相似文献   

5.
宪法财产权条款是一国宪法确立私有财产权宪法保障地位的规范依据。我国现行《宪法》第13条规定是我国宪法上的财产权条款,具有重要的规范意义。但我国宪法财产权条款采不完善的"保障+剥夺"二层结构,因而应予修正,改采完善的"保障+限制+剥夺"三层结构。一国宪法财产权条款所保障的财产范围是十分广泛的,一切具财产价值的私法上的权利和公法上的权利都在其内,具财产价值的期待性权利乃至存在合法性瑕疵的财产也可以有条件地包括其内。宪法财产权条款为一国宪法上的财产权提供双重保障机制,即个别保障与制度保障、存续保障与价值保障,我国宪法财产权条款在此方面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相似文献   

6.
论公民财产权宪法保障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保护公民财产权是宪法的本质要求,是宪法的一项基本制度.它最早确立于近代西方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的宪法之中.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第17条宣明的"私有财产为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形成了有关财产权宪法保障规定的流觞.  相似文献   

7.
论公民财产权的宪法地位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范毅 《法学家》2000,(2):12-18
市场经济要求公平竞争,它要求对不同的市场主体,不论其所有制性质如何,经济实力怎样,其财产权应平等地受到保护.我国现行宪法,一方面规定了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另一方面对不同所有制的财产权给予不同的宪法地位,对公民财产的保护强度低于公共财产,这显然不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公平要求.赋予我国公民财产权与公共财产权的平等宪法地位,对于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和完备的法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我国第四次宪法修正案通过了关于公民合法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的条款,并规定征用补偿条款,应该说对我国的私有财产的保护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就是以此为切入点,通过比较各国宪法私有财产权保护条款,提出这一条款对我国财产权保护的意义与不足,进而对我国的财产权的宪法保障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9.
再论公民财产权的宪法保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正> “财产权”的法律概念私有制社会产生以后,财产与人之间就有了一种隶属关系,人们把这种关系叫作“财产所有权”,把财产的拥有者叫作“所有人”或“财产主”。财产所有权使拥有者能自行决定其财产的使用、处理和转让。那末,“财产”是什么呢?各国的法律和法学者的答案有所不同。这些不同主要随一国的文化和价值观以及技术发展水平(不同的技术发展水平决定什么样的资源能作为“财产”供交换或生产之用)而定。  相似文献   

10.
德国宪法学中有关股份财产权的讨论,核心问题在于国家作为立法者如何公平地平衡股东的不同利益,即国家如何处理私主体间的基本权利冲突。本文介绍了德国股份财产权保障的基本理论,并结合涉及股东知情权和少数股东排除制度的联邦宪法法院判决实践,审视德国《股份法》在股份财产权的宪法要求下如何处理公司、股东与公司其他利益相关者以及不同股东群体之间的矛盾冲突。  相似文献   

11.
论私人财产权的法律确认与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永宏 《现代法学》2003,25(6):104-107
私人财产权指公民个人享有的财产支配权、投资权和收益权。没有法律依据和未经法定程序均不得对私人财产进行征收、没收、查封、扣押、冻结、限制等。目前对私人财产权的法律保护的需要加强。应当通过对现有宪法、民法等部门法及司法保障制度的完善 ,加强对我国公民、个体业主、私营企业财产权的全面、系统、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12.
张港礼 《法制与社会》2013,(25):106-107,115
保障公民权利、限制国家权力是宪法的意义所在,同时也是宪法研究的动力源泉和价值目标。财产权作为公权力的约束机制,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研究的是宪法财产权的性质问题,全文从主体归属、源权利属性以及特殊性三方面论述我国宪法财产权是公民的一项第一性基本人权。  相似文献   

13.
宪法实施的保障是宪法的重要内容,它是关系到宪法是否能够得到真正的贯彻实行,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是否能够得到巩固,人民的权利是否能够真正得到保障的重大问题。因此,最近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改草案》对宪法实施的保障作了明确的规定,比一九七八年宪法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些规定从三个方面给予宪法实施以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14.
财产权是公民维持其物质生活的基本权之一,对公民生存权等诸项权利的实现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财产权的实现过程中,不仅将面临来自平等主体的权利侵害,更将无法避免以参与财产收益分配为目的的征税权的侵害。为此,必须通过私法与税法的双重制度构建,为私人财产权的实现提供全面的保障。私法通过财产权行使规则的确立,为财产权提供积极的制度保障,而税法则必须通过对国家征税权的自觉约束与规范,防止征税权对财产权造成过度的侵害,为私人财产权提供消极的保障。着重研究私人财产权双重制度保障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以此为基础,分析如何实现两者的相互协调,避免规则的冲突。  相似文献   

15.
论宪法实施的保障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肩负着新时期治国安邦的重任。多年来在保障宪法实施方面,虽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宪法监督便是其中之一。为了保障宪法的实施,作者认为,只有建立起一个专门的宪法监督机构,只有对违反宪法的一切行为进行追究,才有利于保证宪法真正成为一切组织和公民的根本活动准则,才有利于强化宪法的权威和作用;并对此提出了两种具体方案。  相似文献   

16.
论人权的宪法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权问题进入宪法并成为备受关注的一个热点,这是90年代乃至下一世纪中国宪政发展的一大趋势。1991年11月1日,《中国的人权状况》白皮书的发表引起举世瞩目,这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人权宣言将中国的人权状况和人权政策昭告天下,展示了中国在人权保障方面的成绩,强调了中国对人权领域活动的承认和尊重、赞赏、支持及积极参与的三大原则,标志着中国对人权问题认识的深化。在当  相似文献   

17.
人权是宪法的归宿,宪法是人权的保障。发展权作为一项综合性的基本人权形式,势必在扩大宪法调控视角的过程中,对宪法人权的时空进一步拓展。宪法对发展权所具有的宣示、规范和保障功能意味着发展权的宪法化选择是一种必然的趋势,我们积极探寻发展权的宪法规范方式对于丰富与发展当代宪法人权和更好地保障发展权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翟红芬 《法制与经济》2009,(16):20-20,23
人权是宪法的归宿,宪法是人权的保障。发展权作为一项综合性的基本人权形式,势必在扩大宪法调控视角的过程中,对宪法人权的时空进一步拓展。宪法对发展权所具有的宣示、规范和保障功能意味着发展权的宪法化选择是一种必然的趋势,我们积极探寻发展权的宪法规范方式对于丰富与发展当代宪法人权和更好地保障发展权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财产权的宪法地位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现行宪法对财产权的规定具有主体多元化、财产权对象明确、实现方式多样及救济手段概括等特征 ;同时还存在财产权主体地位不平等、对公民财产权宪法地位不明确、公民财产权保障不充分及公有财产权保障规定不全面等问题。在我国 ,全面评价财产权的宪法地位必须协调好公有财产权与私人财产权的关系 ,同时还需要健全、完善与国情相适宜的宪法监督制度  相似文献   

20.
对财产权的宪法保护是各国宪法的核心内容之一。我国宪法对公民财产权的保障从总体上看是有缺陷的。为了完善对公民财产权的宪法保障,必须在宪法中确认公民财产权的不可侵犯性原则,将宪法财产权保障条款纳入公民基本权利体系,注意协调财产权不可侵犯原则与财产权社会性原则,完善公民财产权保障的宪法规范,完善补偿要件,确立“公平”补偿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