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为筠 《党政论坛》2009,(20):44-45
燕京大学90周年纪念活动前不久在北大校园隆覃举行,近干名燕大校友欢聚一堂共叙旧情,缅怀这所消失了半个多世纪的大学。这些老人的到来使得宁静的“燕园”忽然热闹起来,不过,老人们再也找不到属于自己的大学,只有在未名湖畔铭刻“原燕京大学未名湖区”的石碑上,才能找到熟悉的“燕京大学”四个字。  相似文献   

2.
《侨园》2011,(9)
走在刀刃上的职业革命者为解放长沙立下汗马功劳(接上期)抗战胜利后,洪德铭从西南联大复员,被分配到北大历史系读书.但他没有拿到毕业证书,因为1946年底边读书边担任北京大学南系地下党党支部书记的洪德铭接到组织命令,调到中共上海局工作.27岁的洪德铭开始了自己职业革命者的生涯.  相似文献   

3.
冯远理 《各界》2011,(5):31-31
今年4月,我来到了无限向往的北大燕园。来到这里,主要是想拜祭一个人,一个在中国曾经家喻户晓的一个在20世纪上半叶曾经在中国政治、文化尤其恒教育领域有着巨大影响的人--这个人就是创办了燕京大学的司徒雷登。  相似文献   

4.
上个世纪80年代,我受单位公派到北京大学进修两年.人们常说"北大的空气也是养人的",撇开北大的学术不谈,单就北大校园本身的魅力而言,就足以熏染滋润一代又一代北大人的灵魂.走在北大洁净的林荫小道上,郁郁葱蒽的树木令人神清气爽.在北大校园,我最爱去的地方就是未名湖畔,碧绿的湖水在微风的吹拂下荡漾着细细的波纹,岸边倒垂的杨柳与湖水交相辉映,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今天未名湖畔的北大是当年燕京大学的旧址,燕京大学的创始人司徒雷登的遗愿就是能将他的骨灰埋在燕园,历时数十年,几经周折,这个简单的遗愿最终还是没有实现。如果说燕京大学已在近一个甲子前消失在历史的深处,未名湖是北大所在地,“北大之父”、举世敬仰的蔡元培校长归骨北大,应该是没有问题了。遗憾的是多少年来,多少北大校友、知识界人士不断呼吁,同样未能实现。  相似文献   

6.
郝斌 《各界》2013,(7):6-10
作者当年是北大历史系助教,历史系的“牛棚”先后关押过三十多人,向达、杨人椒、邓广铭、齐思和、邵循正、罗荣渠、商鸿逵、范达仁、夏应元都在“牛鬼蛇神”之列……  相似文献   

7.
《党政论坛》2014,(6):59-59
北大出了许多企业家,这让我非常自豪。我经常回忆,北大为什么会产生企业家?我一直以为清华才可能产生企业家,因为它搞科技。北大是学术的殿堂,是精神自由的三角地,是结束肉体的地方,是让灵魂再生的地方。企业、上市等等好像与北大无关。但是经历了这么多年的人生后,我明白了北大为什么会产生企业家。  相似文献   

8.
我的大学     
朋友,提起大学,你一定会想到北大、清华等许许多多名牌学府。不错,那里是科学家的摇篮,是有志青年向往的地方。但并不是每个刻苦学习的人都能走进大学的校门。我在“大学梦”破灭之后,走进了一所特殊的学校,在这里实现了我真正的“大学梦”。这,就是吉化。 1977年,因几分之差大学落榜后,我报考了吉林省石油化工学校。3年后,我分配到吉化工作。工作后我还在坚持自学。  相似文献   

9.
今年六月美国总统克林顿专程访华,最使美国人(无论共和党反对派和一般百姓)惊喜的是,中国中央电视台竞现场转播江泽民和克林顿的记者答问会,以及克林顿在北大的演说并和北大学生的对话,认为这是此次访问的最大成果。克林顿到北大讲话一事尤受美国人重视,因为在许多美国人看来,北大不但是和美国哈佛大学地位相等的国家最高学府,而且认为北大是中国最“开明”的大学,学生比较倾向于认同西方的价值观,因此可以代表中国“新一代的思潮”。所以克林顿愿意选择北大,作为向中国年青一代作出某种呼吁的讲坛。但是出乎美国朝野的意外,也出乎克林顿本人的意外,北大学生  相似文献   

10.
正2015年6月26日,位于北京的养老社区"燕园"正式迎来了首批入住者,前国务院副总理吴仪也受邀前来参观。77岁的吴仪,面色红润,步履矫健,完全看不出花甲老人的状态。"您怎么精神这么饱满?"面对燕园的诸多老人的疑问,她笑着说:"我就是爱折腾。折腾着学习和体验。所以不仅让我身体,还有心理都  相似文献   

11.
王涛  吴咏梅 《各界》2014,(6):35-38
北京大学现任中文系主任温儒敏教授评价说:“作为北大的一代名师,沈兼士先生所提倡的各方面的学术研究工作对后来学术界的影响极大,他在近现代学术发展史上的功绩是不可忽略的。”  相似文献   

12.
我打从记事起,就听到长辈对国家贫弱、科技落后、政府无能的忧虑,身历过日寇侵略下中国百姓流离失所的生活。在我念高中时,中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得到解放,国家从此结束四分五裂、任人宰割的局面,走向强盛,开始了一个科技、教育和文艺空前迅速发展的时代。在这里我想谈一下半个世纪来我看到的在共产党领导下,核科技在新中国的发展。我在五十年代初进入北京大学。那时为了国防需要,要发展我国的原子能和原子弹,为此,首先要培养人才。1955年在钱三强先生的组织下,从全国各个大学抽调了几十名大学三年级的学生,在北大一个专门成立的机构里进行培训,教师也是从各个大学抽调来的。这样,我就成为新中国培养的核科技人员的第一届学生,这个机构就是后来北大技术物理系的前身。从这里毕业的学生,有许多人在发展我国的原子弹和氢弹中或者在核技术的应用和核科学的  相似文献   

13.
1979年,我当时在外地工作,到北京出差,听说魏建功先生卧病在床,于是抽空专程去北大燕南园看望他。我上大学时,建功先生给我们讲过三门课,我工作后还常有联系,师生感情较深。当我和曹先擢同志(当时中文系总支书记)一同到魏先生家时,见先生正躺在  相似文献   

14.
周军 《侨园》2012,(12):64-66
在中国的大学教育百年发展历程中,曾经有一所堪称是独一无二的令人高山仰止的丰碑,一段令人心潮澎湃的神话,它就是1938年至1946年,由当时的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大学为躲避日寇的战火,南渡西迁至云南昆明市而合并组建的一所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于是,在昆明出差的我,结束了繁忙的事务之后,决定挤出一段时间,忘却当下世俗的喧嚣,寻访那片圣地——  相似文献   

15.
吴竞 《民主》2006,(9):40-42
苏州大学的前身江苏师范学院,建院初只有历史科,1955年在此基础上筹建历史系。这是江苏省属高校的第一个历史系,教育部相当重视,调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柴德赓教授来苏州,任历史系主任。至今,苏大历史系已走过五十年的历程。改革开放后,已由单一的历史学系,逐步发展成社会学院,拥有历史学系、档案学系(含图书馆专业)、社会学系(含社会工作专业)、旅游管理系、劳动与社会保障系5个系7个本科专业;1个博士点、7个硕士点;下设7个院级研究机构。际此,也深切怀念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和历史系的首任系主任柴德赓教授。确立学史志向柴德赓,字青峰,190…  相似文献   

16.
北京大学教师人事制度改革方案曝光后,引起金国各高校的强烈关注。因为北大的毕业生一般将不再留校任教,北大的教席将面向全国、全世界招聘,依北大的实力和号召力,恐怕对国内各高校的顶尖人才都是一种强烈的诱惑。制度创新将大大增强高校的竞争力。“北大改革”正在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  相似文献   

17.
吴军 《瞭望》1994,(36)
本世纪初,蔡元培先生以宏大的气魄广聘名师,奠定了北京大学近百年学术文化优势的基石.当时汇集北大的知名学者平均年龄只有30多岁.其后的30年代和50年代,北大又陆续增加了一大批全国知名的大师学者.人才荟萃,方使北大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内执中国学术文化之牛耳.然而,今日北大的人才优势隐含着危机:四分之三的硕士专业需要在10年内补充新的学术骨干和学术带头人;到1994年底,拥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将有48%退出一线,到1998年,将有80%的教师到了退休的年龄;现有的博士生导师,一半以上在2000年已不能在第一线工作,至少需要补充200名以上新的博士生导师.  相似文献   

18.
正李克强总理在考察清华、北大的座谈会上谈及一个现象,他说,有教育部门的同志跟我介绍,说教授一定要有一个职务,只有处级、司局级才能享受某种待遇,否则就不行。这是什么规定?李总理痛斥教授没有行政头衔就不能享受享受相关待遇的现象,其实说的就是大学严重存在的"官本位"问题。在大学,就连一个科长  相似文献   

19.
1980年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中罗中立的油画《父亲》(获第一名)震动了全国美术界,也深深扣住青年人特别是大学生的心。“父亲”那布满皱纹、黝黑的脸,沁满汗珠、鼓着青筋的额,老树皮似的手和由于长期劳作而变形的指甲,干裂的嘴唇,残存的牙齿,盛满清水的粗瓷碗,那在烈日下带伤劳动而又无哀怨的充满慈祥的表情,使大学生们的心都颤动了:他忍受着痛苦,用血汗供我们上大学!北大历史系几位学生流着泪说:“想想‘父亲’,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发愤读书呢?”两个即将出国留学的学生看到这幅画  相似文献   

20.
6月15日,“北大——维斯理女性领导力论坛”在北大举办。开幕式上,知名媒体人杨澜在演讲中引用的撒切尔夫人的一段话让人印象深刻: “注意你的思想,因为它将变成言辞;注意你的言辞,因为它将变成行动;注意你的行动,因为它将变成习惯;注意你的习惯,因为它将变成性格;注意你的性格,因为它将决定你的命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