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立法过程中的审核程序是使立法内容协调的一个重要环节。唐代统治阶级在总结了前人立法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建立了比以往各代更为完备的审核法律的程序。唐代的门下省是审核法律的中央机关。唐的中央中枢机关由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组成。这三省之间既有明确分工,又互相制衡。中书省负责制订敕令诏书,是中央决策机关;门下省负责审议中书省制订的敕令诏书,是中央审核机关;尚书省负责贯彻由门下省审核通过的敕令诏书,是中央执行机关。《魏晋政柄·所归条注》载:“唐初,始合三省,  相似文献   

2.
赵高是秦始皇宫中主管皇帝出行车舆和官员随行事宜的首领,称中车府令。他精通狱法,很得秦始皇赏识。除任中车府令外,还“兼行符玺令事”,掌管皇帝的玉玺印章。秦始皇死后,他串通、胁迫李斯,发假诏书迫使秦始皇  相似文献   

3.
魏健骅 《政府法制》2013,(14):14-14
曾国藩本是个在湘守孝的文官,咸丰皇帝对风起云涌的太平天国运动实在没办法了,死马当做活马医,发诏书让愿意效忠朝廷的他做了统兵元帅,这多少有点乱点鸳鸯谱。  相似文献   

4.
在古代社会,皇帝能否采纳臣子的意见是决定国运盛衰的主要因素之一.而对皇帝提意见,也有专用的术语,即“谏”;对善于听取别人意见的皇帝,则有“从谏如流”这一成语加以褒美. 此语出白东汉史学家班彪所著的《王命论》一书,评价刘邦“从谏如顺流”.意思是刘邦听取别人的意见,能像流水一样自然.刘邦到底是否如此,恐怕不能仅凭班彪一面之词来断定.皇帝毕竟是皇帝,高高在上久了,不可避免地会“独裁化”.别说刘邦,就连以“从谏如流”闻名的唐太宗李世民,与犯颜直谏的魏征之问,事实上也存在着相当大的矛盾.所谓的“谏”,不过是一个权力游戏罢了.  相似文献   

5.
肖娟 《法学研究》1987,(4):87-91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少数民族第一个对全中国进行统治的封建王朝,其迫切任务是需要重新确立中央集权,巩固其统治秩序。忽必烈在(公元1260年)即皇帝位的诏书里,明确地指出光复“文治”的治国纲领,并且规定了新王朝的创建原则是“祖述变通”。  相似文献   

6.
说起中国的皇帝,人们总会联想到皇帝的老婆多--其中,尤以唐玄宗和晋武帝的后宫人数可观,足可组建一个女兵师还有富余.而在中国的几百位皇帝中,还真有只娶了一个老婆的皇帝,他就是明孝宗--朱祐樘.  相似文献   

7.
已铭 《政府法制》2013,(26):45-45
在古画或电视、电影中演的古代宫廷戏剧,我们看到皇帝戴的王冠中,有一种是平板且前后有串串的垂珠,随皇帝的头摆动而摇晃着,那顶就是冕冠。那么,为什么古代皇帝的冕冠上前后要有垂珠呢?  相似文献   

8.
公元1644年(顺治元年)十月初一日,刚刚“定鼎”燕京的顺治皇帝在即位诏书中讲了这样一句话:“国之安危全系官僚之清廉”①在这之前不久,有人向摄政王多尔衮建议应循明朝旧例加征“火耗”,惹得多尔衮怒斥道:“每两火耗三分,正是贪婪积弊。何云旧例!”②可见清廷当政者警惕性之高,他们要以淳朴的满洲风俗、骁勇的八旗铁蹄  相似文献   

9.
五代十国时期,南方闽国有个出了名的酒鬼皇帝,叫王曦,自称大闽皇帝。这位皇帝除了迫不得已上朝议事外,平日最大的乐趣便是没日没夜地喝酒。大闽皇帝常常把大臣们宣到九龙殿里,君臣们喝得昏天暗地,一喝就是一夜,到了天亮,一个个烂醉如泥,哪里还有精力上朝处理国事?这位皇帝也少有酒德,每喝必醉,醉了就撒酒疯。普通百姓撒撒酒疯可能无所谓,皇帝撒酒疯可不是闹着玩的。  相似文献   

10.
活在当下     
汉宣帝继位之初,下诏想把祭祀汉武帝的“庙乐”升格,不料却遭到了光禄大夫夏侯胜的反对。丞相、御史大夫等公卿大臣们一阵惶恐,胆敢反对皇上的诏书,这还了得?他们马上联合上了一道奏章.弹劾夏侯胜“大逆不道”.顺便把不肯在奏章上签名的丞相长史黄霸也以“不举劾”的罪名一道上报给了皇帝。于是这两个人被一起逮捕下狱,判了死罪,等待处死。  相似文献   

11.
2004. 20中国监察西汉文帝登基后不久,为招揽更多的治国人才,建立了对策求贤制度。其具体做法是,在汉文帝二年(前178)十二月,下了一道诏书,书中说:“令至,其悉思朕之过失,及知、见之所不及,丐(请求)以启告朕。及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以匡(纠正)朕之不逮(思虑之所不及)。”这封诏书,明确要求大臣们推荐“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来朝廷,以匡正自己的不足。诏书下达以后,贾谊、晁错等人才,陆续脱颖而出。这种做法,称为:“对策。”策,谓诏书;对,谓回答诏书中的问题。到汉文帝十五年(前165),汉文帝又下了一封政治上更加成熟的求贤诏书。这次选…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选取百年中国历史中一页似乎久被遗忘的篇章——清帝《逊位诏书》,从政治宪法学的视角挖掘其中富有生命的机理。作者认为,在走向共和的古今大变局中,现代中国的立国基础,不单纯是辛亥革命那种激进主义立宪精神,还有另一个体现在清帝《逊位诏书》之中的精神基础。《逊位诏书》虽不是一个形式完备的宪法文本,但它总结和承载了晚清以来若干次或被动或主动的改良立宪运动,有效节制了革命激进主义的潮流,弥合了革命造成的历史裂痕。可以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与清帝《逊位诏书》共同构成和发挥了当时民国的宪法精神。本文论述了《逊位诏书》所包含的政治宪法学要义,并揭示其对于当今中国宪制转型的启发性蕴含。  相似文献   

13.
共同犯罪及其刑事责任问题,在古今中外的刑法上,都有相应的规定.但是,不同的统治阶级的刑法,在确定共同犯罪的范围和刑事责任方面,明显地反应出各自不同的特点.早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四世的《黄金诏书》上,即有:“应以同样严峻之程度施于彼等(指叛逆者)之党徒、同谋与协助者及诸人之子女.”的规定.封建社会地主阶级的刑法,对于和所谓犯罪人有亲属关系的人,也以共犯身份使其负刑事责任.中国历代封建刑法都有株连无辜亲属的规定,实际上是将被株连者以共犯身份论处. 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的刑法,在关于对共犯  相似文献   

14.
古典戏剧及通俗小说中描写皇帝“微服私访”时,多为负面描写,不是到勾栏狎妓,就是到陌巷问柳。当然也有体察民情和侦查贪官的时候,但是这就属于“好皇帝”了。  相似文献   

15.
翁礼华 《政府法制》2011,(27):19-19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皇帝的改革力度最大,一个是秦始皇,另一个就是隋文帝。隋文帝在位期间,对国家管理体制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在西方人眼中隋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首先,确立三省六部制度。中央设尚书、门下、内史三省,以尚书令、纳言、内史令为长官,行使宰相职能,辅助皇帝处理国家事务。  相似文献   

16.
宋真宗赵恒驾崩,新皇年幼,大权都落到了宰相丁谓手中.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压政敌,给所有反对者一个下马威. 在丁谓的授意下,使者拿着诏书,手握宝剑,一路快马加鞭,直奔郓州李迪的住处.到了地方,并不马上宣诏,只是门神般面无表情地立于府外. 李迪一看这情形,吓得六神无主,朝廷使者手握宝剑和诏书,能有什么好事啊,肯定君王要赐自己死.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又惊又怕又伤心的李迪瞬间崩溃了,与其被人杀,不如自己动手.于是,找根绳子准备上吊.  相似文献   

17.
华歆巧拒礼     
华歆是三国时的名士,原来在江东孙权的帐下效力,曹操听说了华歆的名声,便让皇帝下了一道诏书,把华歆召入京城做尚书。亲朋好友听说了这个消息,都赶来相送,他们带来了黄金和礼物。,然而华歆不想接受这些礼物,但是他又担心直接谢绝会让亲朋们不高兴,可能会伤害到亲友之间的情谊。于是他便暂时来者不拒,将礼物统统收下来,然后在所收的礼物上偷偷记下送礼人的名字。  相似文献   

18.
古代官员上书皇帝,是其参政议政的一个重要方式。官员上呈皇帝的书面报告,名称很多,有奏报、奏章、题本、奏本、题奏等等。上奏帝王的各类文字,总称奏疏或奏议,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提案”。  相似文献   

19.
亦明 《政府法制》2012,(14):15-15
朱元璋是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除了洪武皇帝的头衔之外,民间还给他封了不少头衔,“植树皇帝”就是其中之一。朱元璋小的时候,家中十分贫困,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没有办法,只好拿起讨饭碗、扯起打狗棍四处讨饭。有一年秋天,已经两天没饭吃的朱元璋饿得眼睛发蓝,四肢无力。  相似文献   

20.
一国之君的皇帝,为了和下属搞好关系,也常常请客。只不过,皇帝请客称为“赐食”。所谓“赐食”,就是皇帝笼络或奖赏下属,而赏赐的一顿饭或吃的东西。不过,吃皇帝请的饭并不是一件舒服的事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