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广友 《廉政瞭望》2008,(12):37-37
陈永贵职务上升后,地位变了,权力大了,他的思想作风也变了。他骄傲自满狂妄自大起来,竟把自己看成是8亿农民的首领。在他的眼里,除了毛泽东、周恩来,几乎谁也不在话下。他批过邓小平,骂过胡耀邦,至于一般干部,谁不合他的心意就整谁。新华社山西分社社长李玉秀,因为在"四清"中写了一篇内参,讲到大寨地亩不实。"文革"开始不久,  相似文献   

2.
陶鲁笳说:“毛主席把《大寨之路》要去了,要看”1964年3月28日,毛泽东外出视察,专列停留在邯郸,要河北省委、山西省委领导去汇报工作。毛泽东要陶警笛汇报农业情况。陶汇报了全省情况后着重讲了大寨。毛对陈永贵“参加生产,领导生产”给予肯定,说:“很好嘛!就像打仗一样,不参加打仗,怎么会指挥战争呢!”陶鲁布汇报大寨抗洪救灾、重建家园时,毛泽东对大寨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很重视。毛泽东还说,大寨的评工记分办法好,不搞繁琐哲学,既有差别,又不特殊。毛泽东问陈永贵情况时,陶说陈永贵50岁,42岁时扫盲,讲话有逻…  相似文献   

3.
1973年中共十大.陈永贵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1975年四届全国人大,陈永贵当选为副总理。随着陈永贵官位升高.在山西也产生了“两个凡是”:“凡是陈永贵说的都一律照办;凡是大寨、昔阳做的也都一切照搬。”陈永贵所主待的“西水东调”工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上马的。  相似文献   

4.
陶鲁笳热情赞扬大寨革命精神1963年是大寨和陈永贵遭灾难的一年,也是名声大震的~年。这年8月连续7天7夜下大雨,把大寨合作化以来十几年整修的土地冲毁了,社员的住房冲塌了。陈永贵领着社员奋力抗灾时,发现妻子虎妮得了重病。真是“祸不单行”!秋后,陈永贵带着妻子到太原看病,住在山西日报社附近一家医院。在此之前,我去大寨采访过两次,陈永贵知道我是昔阳人,很快熟悉了,叫我到家里吃虎妮烤的又薄又脆的玉米面饼。当我得知他们来太原看病,就赶紧到医院探望。那时他虽是省劳模,但因私外出没有专门机关招待。当时我所在的新华社…  相似文献   

5.
耿耿 《党史博览》2007,(7):37-42
陈永贵希望部队帮助大寨培养一些干部,驻太原某军的领导确定让八连和大寨结成互帮互学的对子  相似文献   

6.
山西昔阳、大寨在1978年夏天出现过一场思想大震动。这年夏天,中共昔阳县委第一副书记李喜慎(书记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陈永贵兼任),和大寨党支部书记郭凤莲参加中国农业考察团去美国考察了一个月。他们在那里看  相似文献   

7.
遵义 《前线》1964,(24)
最近,听说著名劳模陈永贵拜师求教的事,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这位大寨之路的带头人,每天不知要接待多少参观、来访者,那么,他又要拜谁为师?向哪个求教?陈永贵选择的这个老师,正是曾经向他学习、现在仍虚心向他学习的年轻后生周明山。不久前,陈永贵参加了山西晋南区党的基层  相似文献   

8.
正陈永贵是新中国农民的典型代表,他带领大寨村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使大寨成为全国农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陈永贵本人也从一名普通的农村基层干部走进中南海,担任了国务院副总理。在陈永贵的成长过程中,周恩来总理给予了许多关怀和帮助;对周恩来总理,陈永贵也一直怀有很深的感情。总理发出"农业学大寨"的号召1952年12月,陈永贵接替老支书贾进才,成为大寨村党支部书记。他紧紧依靠广大群  相似文献   

9.
数说大梨树     
正大梨树村总面积48平方公里,耕地7440亩,山地5.4万亩。全村有22个村民组,1642户,4854口人。改造荒山1989至1998年,毛丰美带领大梨树村民发扬愚公移山精神,10年开垦出水平梯田1.06万亩。山西大寨当年苦干10年修造梯田将近1000亩,大梨树村所开垦的梯田是大寨的10倍。10年开辟山间作业道87公里。修建瑶池、龙潭、龟山东湖等多个小型水利设施,蓄水40万立方米,解决了农业缺水的问题。利用梯田栽种各种果树超过100万株,荒山变成了流金淌银的"花果山"。  相似文献   

10.
, 《党史纵览》2013,(5):55-55
上个世纪60年代,陈永贵带领大寨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造了令人惊叹的大寨精神。之后,他从虎头山走进中南海,从一个农民到出任国务院副总理,却坚持在地里劳动,不拿国家工资……他的人生是一个时代的象征。最近,现在在最高人民法院任法官的陈永贵孙女陈春梅,提笔撰写了有关她的爷爷的鲜为人知的经历和细节。进入高层视野1963年是大寨的"七灾八难"  相似文献   

11.
大寨寻旧     
大寨的虎头山上埋葬着三位名人:一位是郭沫若,一位是陈永贵,一位是孙谦。陈永贵是土生土长的大寨人,葬在大寨理所当然,而两位文学家为什么也把人生的归宿选在大寨呢?郭沫若临终前嘱咐家人,死后把骨灰分成三份,一份葬在家乡,一份撒在大海,一份埋在虎头山上。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国农业生产遭受了巨大灾害,在艰难困苦中,大寨人克服重重困难,用顽强的艰苦创业精神,为我国农业战线树立了一面旗帜。大寨的精神不但激励着亿万农民,也深深地感动着郭沫若。他曾充满深情地说:“生前我几次去大寨,看到大寨人战天斗地,改造自然…  相似文献   

12.
江波 《党史纵览》2005,(11):11-16
合作化运动中的先进典型 其实,大寨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成为山西省昔阳县的先进典型了.这一典型的树立,与率领大寨人向穷山恶水开战的陈永贵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3.
霞飞  一民 《党建文汇》2005,(8):46-46
大灾之年,大寨用“三不要三不少”的实绩证明它是真先进 大寨本是山西省昔阳县一个山村,历史上就以贫困著称。1958年,在全国大办人民公社的热潮中,大寨成了一个生产大队,隶属于大寨公社。大寨大队党支部书记陈永贵在党员和群众中享有很高威望。  相似文献   

14.
大寨之路 陈永贵,1915年农历正月初一出生在山西省昔阳县小南山村的一孔破窑洞里。原名荣贵,后来又改叫永贵,小名则叫金小。“永贵”这个大名并不常用,直到陈永贵30多岁了,不少人还叫他“金小”。 1964年1月,时任大寨村党支部书记的陈永贵奉召到  相似文献   

15.
陈永贵和大寨的沉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个自然条件恶劣的小山村——大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一个普通农民的率领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谱写了一曲战天斗地的时代凯歌,陈永贵和大寨因此成为全国的典型和学习的榜样。在后来风云变幻的岁月里,由于政治上的需要,大寨的经验越来越多的带有政治运动色彩和“左”的成分,而陈永贵本人的思想意识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和山西省委对“农业学大寨”运动作了初步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认真反思。  相似文献   

16.
陈永贵,上个世纪50—70年代大寨党支部书记,在毛泽东的关怀下,陈永贵从一个普通农民成长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毛泽东对一个普通农民干部的赏识和重用,正如陈永贵所说的那样:“今后,再也不会有毛主席那样伟大的领袖会把一个农民作为国家的主人捧到那样高的地位的人了。”  相似文献   

17.
从1964年毛泽东提出“大寨是一面旗帜”以来,“大寨红旗”在中国大地上飘扬过十余年。高擎这面红旗的陈永贵也从互助组长、合作社长、大寨党支部书记一步步走进中南海,出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  相似文献   

18.
晓庄 《党史文苑》2003,(1):54-55
近期《新闻信息报》刊载了署名龚民的文章,忆述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胡耀邦与陈永贵之间,在那场著名的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中以及对大寨问题上的不同看法。本刊摘登如下:  相似文献   

19.
在钓鱼台憋得难受1974年10月29日,陈永贵从住了几个月的京西宾馆搬到钓鱼台3号楼。陈永贵热闹惯了,突然清静了,一个人在冷清的小楼里憋得难受。这年11月中旬,陈永贵跑到西藏转了一圈,又回到大寨住了一阵子。随后,没在北京住两天又飞到广西,和许世友会面,从广西回来时已是1975年1月1日了。  相似文献   

20.
大寨,是地处太行山腹地的一个小山村。大寨的地形是由一道道深浅宽窄不同的山沟和沟与沟之间的一道道高低长短不一的坡梁组成。大寨人种的地呢,不是挂在山梁上,就是挤在沟边上。号称700亩土地,东一巴掌,西一簸箕,七零八落分成4700多块散布在一面坡上,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七沟八渠一面坡”。黄土高原,荒山野岭,十年九旱。平常,人畜吃水困难,到了雨季,山洪暴发,沟壑纵横,立时成灾。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大寨人在村党支部书记陈永贵的带领下,治山治水,搬山填沟造平原,把往日零碎贫瘠的土地变成了一片片错落有致的梯田和保水、保土、保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