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诉讼欺诈在司法实践中愈演愈烈,不仅侵害被害人合法权益,还严重破坏国家司法秩序,社会危害性日益凸显.对于诉讼欺诈行为的认定,理论界尚存在较大分歧,而司法实践中由于缺乏专门立法规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大量同案不同判现象.导致这些结果最根本原因是我国尚未对诉讼欺诈专门立法规制,要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归根结底还是要通过立法完善.本文从完善我国对诉讼欺诈立法的角度,以追究行为人的刑事法律责任为中心展开论述,建议在刑法中增设“诉讼欺诈罪”,将诉讼欺诈行为纳入刑法评价范畴.  相似文献   

2.
民事纠纷日趋复杂化,诉讼欺诈现象时有发生,诉讼欺诈严重干扰了司法活动。但因我国法律对诉讼欺诈行为定性没明确规定,致使司法实践中防止、惩处诉讼欺诈效果不明显,故应将严重诉讼欺诈行为纳入刑事惩罚程序。  相似文献   

3.
浅析诉讼欺诈行为的定性与处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法学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关于诉讼欺诈行为研究意见的多元性使诉讼欺诈行为的定性与处罚陷入了"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的尴尬局面,诉讼欺诈行为侵犯了国家司法审判制度和公私财产所有权,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刑法>应通过增设新的罪名予规制.同时,对于诉讼欺诈行为,民事法律与刑事法律调整相互协调与统一必然可以保证对诉讼欺诈行为的处罚到位.  相似文献   

4.
杨剑波 《人民检察》2005,(13):40-43
诉讼欺诈是一种特殊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我国刑法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对诉讼欺诈行为的定性具有很大分歧。诉讼欺诈行为侵犯双重客体,但其本质属于妨害司法罪。从多维视角进行分析,诉讼欺诈行为人应当根据不同情况分别承担道德、民事或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5.
关于诉讼欺诈能否纳入刑法调整,并以诈骗罪论处,中外学术界并没有统一的定论.目前,诉讼欺诈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干扰了司法活动.鉴于诉讼欺诈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以及所具有的不同于诈骗罪的特殊性,我国刑法有必要将诉讼欺诈行为纳入其调整范围内,并单独对其定罪量刑.  相似文献   

6.
方圆 《法制与社会》2012,(24):120-121
近两年,针对民事诉讼中以虚假诉讼等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诉讼欺诈行为不断出现,不仅严重侵害了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浪费了宝贵的司法资源,还极大损害了司法的公信力和权威性,有必要加以规制.本文从诉讼欺诈的特点、表现形式、原因分析、法律规制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7.
张琳 《行政与法》2006,(2):118-119
信用证欺诈发生以后,较有效的办法是诉诸司法救济,请求法院发布禁令强制银行停止向欺诈人付款。信用证欺诈的司法救济措施可以在诉讼前或诉讼中采取。而且英美法系国家和大陆法系国家关于信用证欺诈的司法救济措施有很大的不同。英美法系国家关于信用证欺诈的司法救济措施主要是禁令,而大陆法系国家关于信用证欺诈的司法救济措施主要是司法保全。  相似文献   

8.
诉讼欺诈行为定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关于诉讼欺诈能否以诈骗罪定罪处罚,中外刑法学界均存在争议。研究此问题必须厘清诈骗罪、三角欺诈与诉讼欺诈这三者的关系。诈骗罪与三角欺诈形异质同,诈骗罪(三角欺诈)与诉讼欺诈形同质异,诉讼欺诈不构成诈骗罪,应将其归入妨害司法罪的范畴。  相似文献   

9.
诉讼欺诈行为侵犯了国家司法审判制度和公私财产所有权,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但法学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对诉讼欺诈行为的定性分歧较大。笔者认为应当按照刑法罪刑法定原则,增设新的罪名予以规制。同时,民事法律与刑事法律对于诉讼欺诈行为的调整应当相互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10.
陈曙芬 《政法学刊》2013,30(1):94-97
目前对诉讼欺诈的刑法规制出现法律上的非犯罪化与事实上的犯罪化并存之状况,不利于司法实践。诉讼欺诈犯罪化有其合理性、正当性,诉讼欺诈应适度犯罪化。  相似文献   

11.
诉讼欺诈之刑法规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诉讼欺诈表现为财产性诉讼欺诈和非财产性诉讼欺诈两大类。财产性欺诈犯罪属诈骗类犯罪,立法应为其单设诉讼诈骗罪,当前可以诈骗罪或其他特殊诈骗罪定罪处罚。非财产性诉讼欺诈属妨害司法类犯罪,立法应扩大现有伪证罪、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毁灭、伪造证据罪、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适用诉讼领域和犯罪主体范围,合并罪名为伪证罪与毁灭、伪造证据罪。  相似文献   

12.
李静 《法制与社会》2010,(34):90-90,100
诉讼欺诈是一种独特的危害社会的行为,目前我国刑法理论和司法实务界对诉讼欺诈行为的定性还未形成统一意见,而现行刑事立法中对诉讼欺诈行为的处理方式已明显不能满足实践中发生的各种诉讼欺诈案件。因此,本文试通过对诉讼欺诈行为的定性分析,厘清诉讼欺诈行为与诈骗行为的异同,并从立法角度提出设立“诉讼欺诈罪”的建议,从根本上解决对诉讼欺诈案件的处理。  相似文献   

13.
诉讼欺诈行为是行为人主动提起诉讼或干预诉讼蓄意破坏司法公正,扰乱司法秩序的行为。目前我国的刑事法学界对诉讼欺诈行为性质的认定存在较大争议。笔者认为,若要客观全面地分析诉讼欺诈行为的性质,首先要界定诉讼欺诈行为的概念。本文在综合分析我国理论界对诉讼欺诈行为概念的不同认识的基础上,从诉讼欺诈行为的基本构成要素出发,对诉讼欺诈行为概念作出全新的界定和认知。  相似文献   

14.
诉讼欺诈是指行为人为了使本人或第三人非法占有被害人的财物或者财产性利益,以提起诉讼(民事诉讼或者行政诉讼)为手段,通过虚假的陈述、提供虚假证据,获得有利于自己的判决,破坏人民法院正常活动的行为.诉讼欺诈在刑法上如何定性,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中均有争议.  相似文献   

15.
论诉讼欺诈行为的法律责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方福建 《河北法学》2002,20(6):150-153
诉讼欺诈行为不仅违背了诉讼当事人的诉讼义务 ,干扰了正常的民事诉讼秩序 ,而且有可能使受诉人民法院对案件事实作出错误认定 ,进而在实体上作出错误的判决。诉讼欺诈行为的社会危害极大 ,但目前司法实践对于诉讼欺诈行为的处罚力度远远不够。对于诉讼欺诈行为 ,行为人应分别不同的情况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16.
樊荣 《法制与社会》2011,(25):103-104
随着我国法制进程的加快,通过法律规范解决矛盾成为人们必然的选择,而在此过程中衍生出的诉讼欺诈问题也渐渐凸现,负面效应较大。我国现行法律对此问题没有明确规定,对诉讼欺诈问题仅有理论上的阐述。本文从司法实务角度探究诉讼欺诈的特点、产生原因等,以期能够找到诉讼欺诈问题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7.
关于诉讼欺诈定性的障碍及立法完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传统诈骗罪构成要件所预定的内容不能涵括诉讼欺诈行为;将诉讼欺诈定性为诈骗罪有违罪刑法定之嫌;诉讼欺诈所侵害的法益具有双重性,且对司法的妨害要甚于对公私财产权的危害;完善刑事立法单独设罪处刑(欺诈诉讼罪)应是我们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8.
郭殿欣 《法制与社会》2013,(17):123-124
诉讼欺诈由来已久,但最近以来,呈愈演愈烈之势。诉讼欺诈行为性质认定及如何规制,目前我国立法上尚属空白,理论界亦争论不止。诉讼欺诈行为具备刑法意义上行为的有体性、有意性和有害性特征,侵害公私财产所有权,严重干扰正常司法审判活动,应当纳入刑法规制,根本出路在于在刑法中增设诉讼欺诈罪。  相似文献   

19.
诉讼欺诈及其法律控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问题的提出在民事经济纠纷及其诉讼日益复杂化、多样化的今天,诉讼欺诈现象日趋严重,其危害性足以引起我们的重视。首先,诉讼欺诈有违司法追求真实的精神,有背民事诉讼的客观目的——维护法的秩序。〔1〕其次,由于诉讼欺诈通常以符合法律程序的形式进行,带有很...  相似文献   

20.
诉讼欺诈是一种独特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我国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对诉讼欺诈行为的定性分歧较大。事实上,诉讼欺诈符合诈骗罪的本质特征,但又与普通诈骗罪有区别,因而对该行为如何定性将成为本文主要解决的问题。本文拟从犯罪客体、犯罪对象及财产交付等几方面进行分析论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