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韶山毛泽东纪念馆编著的<毛泽东生活档案>一书这样写道: 毛泽东本人,年仅16岁就出了乡关,将中国传统的"孝道"抛在了一边--他的父亲曾竭力要将他培训成一位商人,但他却始终未按此意愿行事.为此,父亲晚年心绪黯然,临终前,他伤心地自作挽联:  相似文献   

2.
《湘潮》1986,(5)
一九二七年古六月六日,是流霞峪横岩寺一年一度敬神散醮的日子,正在家乡石门县杜家岗流霞峪一带领导游击斗争的县委委员曾庆轩也去横岩寺了解情况。私塾先生邵申之和几个绅士看见曾庆轩到来,大吃一惊,先是恭维一番,然后一定要曾庆轩写一  相似文献   

3.
梦绿 《世纪风采》2011,(11):30-35
陆定一(1906—1996),江苏无锡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是我党宣传思想战线的卓越领导人。他出身于诗书世家,不仅文章写得好,而且还擅长写诗。在浴血奋战的革命年代和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建设中,他经常结合宣传工作有感而发,写下不少诗歌。  相似文献   

4.
一生为民歌,名扬中外垂千古;千里送英魂,三晋母女泪满襟。这副挽联,是为西部歌王、人民音乐家王洛宾而写的。它的作者是1940年被关押在兰州国民党沙沟监狱中的小萝卜头式的女童囚罗莉莉。1940年仲夏,刚出生8个月的罗莉莉与她的父亲(中共甘肃省工委副书记罗云鹏)、母亲(省妇女会组织委员张英)一起被捕入狱。小小的罗莉莉吃尽了人间苦头。1938年王洛宾与萧军、塞克等一批文化名人到兰州从事抗日活动,后由于叛徒出卖被捕入狱,与罗莉莉一家同被关押在大西北的国民党沙沟监狱。一次放风时,小莉莉在地下拾了一粒大豆(蚕…  相似文献   

5.
《湘潮》1987,(4)
张亚巨是临湘人,早年留学德国时认识朱德,一九二四年于柏林加入共产党。一九二七年被国民党杀害。噩耗传出时,农会秘书曾子筠正逃亡在湖北监利。他极端悲痛,遂为联一首,遥致哀悼:  相似文献   

6.
有这样一副劝世对联:“女无不爱,媳无不憎,劝天下家婆,减三分爱女之心而爱媳;妻何以顺?亲何以逆?愿尔辈人家,将一点顺妻之意以顺亲。”不知此联出于何朝何人之手,但细细琢磨一下,它将中国传统大家庭生活中的人伦关系,母女、婆媳、夫妻、亲子之间微妙的感情差别,形容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它劝诫人们改善家庭关系中的亲疏现象,在当今社会仍然有其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 一个人活在世上,可扮演种种角色:女儿长大了为人妻,媳妇熬久了便成婆。一个男子上有父母双亲,下有妻子儿女,这就构成了家庭,构成了家庭的天伦之乐以及家庭的种种烦恼。婆媳不和,丈夫两边夹击受气,也许是种  相似文献   

7.
黄炳麟 《唯实》2006,(10):63-63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这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的一副对联.许多当代联语选本,乃至中学语文课本都选录了,不少文人雅士在书斋客厅也喜爱悬挂它,已经成为公认的对联精品.  相似文献   

8.
1943年春天,江苏省教育厅编审室主任易君左写了一本《闲话扬州》,由上海中华书局出版,不料却引发了扬州各界人士的不满,还打起了官司。 最后易君左在报纸上登启事,向扬州人民道歉,上海中华书局将全部印好的《闲话扬州》销毁,易君左也因此被撤职了,这样,《闲话扬州》的风波才算平  相似文献   

9.
挽联,一般是生者为死者题写的,以寄托生者的哀思和悼念之情。自挽联作为挽联的一种特殊形式,则是死者生前为抒发自己的情怀撰写的。而英烈创作的自挽联,更是别具一格,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他们为革命视死如归的钢铁意志和压倒一切的英雄气  相似文献   

10.
正7月16日,中纪委通报案情。其中,云南省委原常委、昆明市委原书记张田欣连降4级降为副处级非领导职务;江西省委原常委、秘书长赵智勇连降7级降为科员。这在中纪委此前对于落马官员的通报中极为罕见,而这种丝毫不留情面的"断崖式""雪崩式"的严厉降级处分,多年来在副省级干部的处分中更几乎是前所未闻。  相似文献   

11.
范硕等著《叶剑英传》说,1922年6月16日,陈炯明指使部下发动叛乱,“在十分危急的情况下,孙中山的秘书林直勉和参谋林树巍不顾一切,强架着孙中山,走出越秀楼,冲出叛军的包围,向长堤天字码头奔去。”时任海军陆战队营长的“叶剑英随陈策在码头上迎接孙中山,接着护送孙中山乘小艇登上了停泊在江中的‘宝璧’舰。这是一艘内河浅水军舰,武器装备较差,攻防能力较弱。孙中山于是转登‘永翔’舰,后又改乘‘水丰’舰”。研究叶剑英的几种著述如《叶剑英光辉的一生》、《历史转折关头的叶剑英》、《叶剑英在广东的实践与理论》等及七集电视专题片《共和国元帅叶剑英》都持此说。  相似文献   

12.
《国际歌》歌词写于1871年,它是由巴黎公社诗人欧仁·鲍狄埃创作的。1888年,工人作曲家皮埃尔·狄盖特为它谱成了曲,从此迅速传遍欧洲,后来成了第一国际、第二国际的会歌。今天,《国际哥欠》已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战歌。  相似文献   

13.
<正>《国际歌》歌词写于1871年,它是由巴黎公社诗人欧仁·鲍狄埃创作的。1888年,工人作曲家皮埃尔·狄盖特为它谱成了曲,从此迅速传遍欧洲,后来成了第一国际、第二国际的会歌。今天,《国际歌》已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战歌。《国际歌》1920年便有中文翻译,曾在《华工旬刊》等中文刊物上发表,但都有词无曲,无法传唱。配曲的《国际歌》是由瞿秋白首先翻译的,刊于1923年6月15日出版的《新青年》复刊第1期上。  相似文献   

14.
编辑先生: 贵刊2001年第二期封二“红岩老人谱”刊发的《罗清》一文较为全面地介绍了革命老人罗清同志的生平,但文中称罗清同志“1947年到哈尔滨任东北广播电台总台台长,与东北军区联络部合作劝导国民军队将领潘朔端、郑洞国起义,使廖耀湘王牌军全部被歼。”似与有关史实不符。  相似文献   

15.
~~关于胡绳主编的《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一书中一处时间错误的考证@宋义明 @张成林 @杨艳生~~  相似文献   

16.
我是贵刊一名忠实的读者。十年来我从贵刊上获得了很多历史知识。贵刊语言生动,内容丰富,具有很强的知识性、可读性和很高的收藏价值,是读者的良师益友。我作为一名普通党员和读者,衷心祝贵刊越办越好!  相似文献   

17.
杨奎松先生编写的《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这本书资料翔实、内容丰富,是一部重新了解中共党史的力作。笔者在读了这本书之后受益匪浅,心中产生了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但笔者在阅读2000年版的《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一书时,发现这本书在两次会议召开的时间上存在的问题。为了查证其准确性,笔者又找到了2003年版的《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经过查证发现这两处时间问题依然存在。本着使这本名著更加完善的目的,对这两处时间问题进行分析并做相应的考证。笔者认为这两处时间错误存在着前后时间上的矛盾。在《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  相似文献   

18.
<正>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进行战略转移时,留在苏区坚持三年游击战争的中共苏区中央分局书记、中央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军委分会主席项英,在1937年是如何获知中共中央决策与国民党捐弃前嫌,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多年来出版的有关史书和发表的文章,对此都进行了记述。但是,这些记述无一例外地都存在着问题,或者根本是错误的。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19.
1998年11月 ,张立志带领20多名职工 ,从茫茫戈壁滩来到阴雨绵绵的大西南。在黔东玉屏县内株六复线最复杂的段落摆开战场 ,他们克服了一道道难题 ,既确保了行车安全 ,又保证了工程质量 ,工程合格率达100 % ,优良率95 % ,塑造了铁路建筑工人的新形象。张立志接到的第一项任务是将一孔1米的旧涵管两头接长 ,当时 ,雨下了十五六天还不见停 ,怎么办 ?张立志心想 :工期是死的 ,为了一局的信誉不能等。于是工地搭起了雨棚 ,工人穿着雨衣雨鞋开始施工 ,在基础施工中 ,挖基1米就见水 ,张立志带头跳进泥水坑内 ,一桶一桶往上提水。为了…  相似文献   

20.
李波  王欣 《当代贵州》2011,(12):50-51
日前,毕节学院的综合楼会议室,记者与35名学子进行了半小时的对话。"我毕业后愿意做一名基层的采矿工人"、"我愿意办一个艺术培训学校,让孩子不要输在艺术的起跑线上”、“我来自新疆,我愿意将毕节作为第二故乡”、“我愿意留在毕节,为家乡的发展添砖加瓦”……这些都是学生们充满激情和自信的真情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