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锦绣鱼丝     
原料:去骨魚肉 10盎司(300克)鹽 3/4茶匙紹酒 1湯匙鸡蛋 2個玉米粉 4湯匙与2湯匙水調匀青椒 1盎司(25克)胡蘿蔔 1盎司(25克)水發冬菇 2大個葱(切絲) 2湯匙薑(切絲) 1茶匙味精(可以不用)1/4茶匙胡椒粉 1/4茶匙清湯 5盎司(150毫升)植物油(炸魚用)3杆(750毫升)制法:將魚肉切成十厘米長的段,再片成薄片,然後顺紋切成細絲,放在小碗中,加入四分之一茶匙鹽、兩茶匙紹酒、兩個蛋清、兩湯匙濕  相似文献   

2.
麵塑藝術     
麵塑是中國的一種民間藝術,主要採用可塑性較强的小麥精麵和質地細白、柔軟、黏度大的江米粉為原料,分別摻進各種顏色合成各色麵團,蒸熟以後,由藝人將麵團用手揑塑成禽獸魚蟲、桃李瓜果以及人物等等。民間麵塑作品因做工精細,色彩豐富,形象逼眞,常被  相似文献   

3.
龍口粉絲     
如今,包裝袋上印有金龍的“塔”牌山東龍口粉絲,銷往世界五十六個國家和地區,年出口量達一萬餘噸。一九八五年,龍口粉絲還曾榮膺國際旅遊和美食委員會頒發的最高獎——“金桂獎”。龍口粉絲製作歷史久遠。據地方史志記載,龍口一帶用綠豆製作粉絲,在十六世紀的明朝嘉靖年間已成風氣逑特S十年(一八六○年),粉絲經龍口口岸外運,始稱“龍口粉絲”。當時,有五十多家宨T製作粉絲的粉莊,產品遠銷巴西、  相似文献   

4.
在黑龍江省東北部,黑龍江、松花江和烏蘇里江滙流之處有一塊三角地帶,人們稱它為三江平原伸兜靥庍吔?又廣布沼澤,千百年來,三江平原一直是塊「棒打獐子瓢舀魚,野鷄飛到飯鍋裏」的「富饒」的處女地,故又以「北大荒」聞名全國。一九四七年,來自全國各地的數十萬人(其中包括從幾十個國家和地區歸來的數千名  相似文献   

5.
食譜     
原料:鯉魚(或其他肉嫩的魚) 2 1/4磅(1000克)醋6湯匙白糖3盎司葱、薑、蒜末各1湯匙王米粉15湯匙與10湯匙水調匀鹽(調味用) 1/4茶匙醬油2湯匙清湯6 1/2盎司(180毫升)植物油6杯製法: 一、在魚身上每隔三厘米直剞一刀深二厘米,再斜切二點五厘米至魚骨。提起魚尾,使刀口張開,將鹽撒入,稍醃。在魚的周身及刀  相似文献   

6.
中國主要林業基地大興安嶺位於黑龍江省西北部和內蒙古自治區東部,林區總面積為兩千一百三十八萬公頃,其中林地面積為一千三百一十四萬公頃。去年林區向國家提供木材一千零九萬立方米,佔全國當年木材產量的百分之十五點六。中國是個少林的國家,森林覆蓋率只有百分之十二,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因此這片原始森林被稱為“綠色寶庫”。  相似文献   

7.
泉州小吃     
泉州古城的風味小吃,甜、鹹、乾、湯,品種繁多,製作精細,街頭巷尾、車站碼頭,比比皆是。入夜,長街兩旁古老的騎樓下,飄出陣陣誘人的香味,排成長串的小吃攤上,燈火閃爍,時鮮酥軟的桂花蠔肉,焦黄酥脆的春卷,津美鮮嫩的鴨仔粥,可口實惠的蝦仔粥,别具特色的元宵丸……吸引了無數食客。珍珠蠔煎是泉州海味小吃的佼佼者。選用帶汁的鮮蠔為主要原料,以鷄蛋、熟滷肉,蒜苗(或韮菜)等為配料,用平底鍋置於旺火上,鍋裏倒入油,舀入粉漿攤平,然後順序舖上生蠔、肉絲,澆上蛋液,反覆續油翻煎至熟,再烹入料酒即可。主料海蠔狀如珍珠,故取名‘珍珠蠔煎’。食時蘸香醋、辣醬並配以香菜。  相似文献   

8.
中國北部的山西省境內,人們善吃面食,甚至賓館酒家的大宴中,最後一道主食也往往離不開吃麵。當然,常見的麵條在宴席中是端不出來的,因為它太普通了。最後要吃的這道主食花樣之多、製作之精,常使食客嘆為觀止。如此精美的面食,除了在山西,別處是難以領略到的。中國有句古話:“十里不同風”,各地因其地理位置不同而使民俗相異。在山西众多的出土文物中,春秋時期的磨和籮等製粉工具屢見不鮮,可見距今兩千七百多年前,山西已出現了食面之風。每個地方飲食習慣的形成都離不開當地的物產條件。黃河懷抱中的山西是華夏文化的發祥之地,很早以前就培育了一大批独具特色的農作物品種,以此磨成的小麥面、高  相似文献   

9.
中國的古建築是極富魅力的。而江西省婺源縣的民間古建築,不僅展現出千姿百態的的神采,並且與青山秀水為伴,更具有誘人的風姿。婺源是個有着一千二百多年歷史的縣城,一直以它獨有的“四色”、“四古”而盛名遠揚。“四色”,是指所產的紅色的鯉魚、綠色的茶、黑色的硯台、白色的雪梨;“四古”指的是古建築、古樹、古文物和古洞@“四色”、“四古”無疑  相似文献   

10.
六十七歲的著名中國畫家東方人,以水墨畫魚著稱。他的近四百幅佳作,早已在日本、美國、新加坡、馬來西亞以及香港等地流傳,為篗飧鹘缛耸克R愛。從捕魚到晝魚東方人,原名陳施仁,後來,他取姓名中每個字的一半,故稱東方人。他於一九一九年出生於中國南方湖南省安仁縣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中。五六歲時就跟着父親捕魚,每當夏夜降臨,父子便點燃松根火把,在水田旁、池塘邊照來照去,一羣一羣的鰱魚、鯽魚、鱔魚見到光亮,紛紛游出水面,一動不動麄兾兆鹏~叉向它們剌去。一個晚上能捕四五公斤哩!  相似文献   

11.
“滕老太太從台灣來信了!”南京市螺絲橋的居民們特別高興。當年的第一封來信是這樣寫的: “王主任大鑒:別後瞬已數月,時在念中,想必諸事順遂為頌。本人過去處處承蒙照拂,內心非?屑?只有待機圖報吮卣浜驮趯幹T友,亦懇代為致意……”自此,滕老太太與王主任等人時有書信往來。  相似文献   

12.
四川乾燒魚     
原料: 魚(以肉嫩刺少者為佳) 一條約重2磅(或1000克) 火腿肥膘(或豬肉肥膘) 2盎司(50克) 鹽 1茶匙 紹酒 4湯匙醋 4茶匙白糖 5茶匙味精(可以不用) 3/4茶匙郫縣辣豆瓣醬 5湯匙泡菜紅辣椒(或乾紅辣椒) 1個 薑 1盎司(40克) 蒜 1盎司(40克) 葱白 8根約重2盎司(50克) 鮮湯 2杯(500毫升) 炸魚用油 3杯(700毫升) 製法: 一、將魚去鱗、去鰓、去内臟。在魚的兩面,  相似文献   

13.
合肥人說是包公。這倒不是“老鄕誇老鄕,同鄕就幚腔”膊皇且驙懞戏视邪籼冒?包河的藕無絲(私),魚兒也墨面黑容,廉泉井水贜官喝了頭痛肚子疼。中華大地上,哪裏不唱包公戲麨楣偾逭?執法如山,嚴於律己,關心百姓疾苦,戲劇裏的包公簡直成了無所不能的清官神了。包公那“後世子孫仕官有犯贜襤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後不得葬於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我子孫”的家訓,就很是給人不小的啓示。這樣的人評上個“天下第一”,確實够格。也有人說,天下第一清官應是篐?包公雖好,但畢竟未從根本上動搖達官顯宦的特權,也不敢駡皇帝。而海瑞,則敢於為民請命,敢於上  相似文献   

14.
黑龍江全長四千三百七十公里,是世界第八大河流,其幹流中的一千八百五十公里,流經以它的名字為稱的黑龍江省,並構成了中國與蘇聯的彊界。在西部,大興安嶺由北向南,蜿蜒於黑龍江省和內蒙古自治區之間。西南部是沃野千里的松嫩平原,東北部是曾被稱為“北大荒”的三江平原。這片廣袤的土地,是一個擧世聞名的民族——滿族的發祥地。統治全中國二百六十多年的清帝國的奠基人努爾哈赤就出生在今日黑龍江省以依蘭縣為中心的松花江下游一帶?裉?滿族是中國五十六個民族中的一員,人口有四百多萬,其中九十一萬三千多人仍生活在黑龍江省。  相似文献   

15.
歷史文化名城淮安,是中國四大菜系之一——淮揚菜系的發祥地。淮安一代又一代的名厨,博採众家之長,使淮安名菜餚飲譽海內外。淮菜以及淮安的各式茶點,歷史悠久,風味獨特,色、香、味俱佳,花樣繁多。淮菜的看家菜當首推“鱔魚席”。淮安地處江南,河塘裹盛產鱔魚,其肉質鮮嫩,  相似文献   

16.
在粵北韶關街頭,無論是在大酒家或大排檔就餐,當品嘗了“香菇拌銀絲”或“玉帶”等粵北牌麵製品後,那爽、滑、香、甜、清而不糊的特色令人滿口留香,百食不厭。韶關麵粉廠每日可處理小麥一百噸、年產麵粉、麵製品三萬多噸。是廣東省頗具規模的現代化企業。  相似文献   

17.
每天早晨上班之前或傍晚下班之後,北京的居民、職工也與其他城鎮一樣,提着各式各樣的菜籃子上菜市場或副食商店去採購。同人們身上穿戴一樣,近六年來,菜籃子里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從前,菜籃子裏是有限的幾樣東西,價格倒是低的,但多是國營商店裏供應的幾樣,其中如猪肉、鷄蛋還按人口限量供應;蔬菜也無非是‘大路菜’,冬天大白菜和土豆,春夏菠菜、西紅柿、黄瓜等;帶魚、黄魚等要逢到春節、五一節、國慶節等盛大節日憑本定量供應。現在吃魚不用等過節了。人們菜籃子裏再也不單調了,有活鷄、有鮮魚、有瘦猪肉,有各種各樣的新鮮蔬菜。但是,菜籃子仍然是使北京市長很感沉重的一個負擔,並且是當前北京許多議論以至批評的主題。其核心是價格。  相似文献   

18.
古人有“以文為業硯為田”之說,可見“硯”在文房四寶中的重要位置。文人往往以一方寶硯為博世之珍。關於硯最早起於何時,現在尚無定論。幾年前在陝西臨潼縣姜寨一座仰韶文化初期遺址的墓葬中發現了一塊石硯,上面還蓋着石蓋,掀開石蓋,硯面凹處有一支石質磨棒,硯旁有黑色顏料(氧化錳)數塊以及灰色陶質水杯,共五件,構成了一套完整的彩繪陶器的工具。這說明早在五千年前的原始社會後期就已經有了作為書畫工具的研磨器具,這至少可以看作是硯的前身。硯的最好原料是什麼?漢代有用玉石製的硯,也有陶硯。在唐代,陶硯比較流行,而且已經有著名的澄泥硯了。這是用一種特殊的泥土燒製成的陶硯。唐朝人也已發現端石、歙石、洮河石是製硯的上好材料,並且開始用以製硯。唐代以前沒有高腿桌椅,人們都是跪坐在蓆上,憑借矮几讀書寫字。那時硯是放在矮几下的。為了適應這種情况,硯的造型多是圓型和箕型,  相似文献   

19.
水上人家     
灕江,擧世聞名的“青羅帶”,四百多公里水程,奇峯列岸,碧水清波,流着詩和畫;也流着與它相依為命的水上人家的血汗和淚水。今年夏初,我來到離桂林不遠的大墟鎮。一個明代時就譽為廣西四大墟鎮之一的漁村。捕魚旺季漁翁“鳥排”話滄桑正是捕魚的旺季(每年公曆三至六月),江面上緩緩地游移着數十張首尾上翹的竹筏。五根海碗粗的楠竹,用火熏燂成兩端彎翹的形狀,爾後結成一葉扁舟,堅固輕巧,行駛自如。漁民稱之為“鳥排”。鳥排上,或男或女,或老或少,有戴棕葉斗笠的,有戴草帽的,也有戴現代遊帽的;他們或在放網,或在收笱;也有的,將鳥排下錨,嘴裏叼着煙斗,在悠然垂釣。鳥排上總  相似文献   

20.
自古釣魚要用竿,就連姜太公這樣一個使用直鉤的高明釣翁,也未能離竿而得魚。初夏,六朝古都南京的玄武湖邊,三架“斜塔牌”自動釣魚器併插着,但不見釣竿,只見魚綫斜斜入水,釣者並不注視水面,却悠然自得。數分鐘後,只聽得湖邊傳來報警器“鳴嗚”的鳴叫聲。“釣王”——上海天馬魚具廠廠長、“斜塔牌”釣具的研製者趙興達告訴大家:“魚上鈞了!”說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