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西管理人性假设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性假设是管理理论的前提。在管理思想史上,人性假设中国以性善论、性恶论和人性二重论为代表,西方以“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人”假设和“复杂人”假设为代表。两者分别根植于特定的文化背景,并具有许多相似性。  相似文献   

2.
人性的一般与特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陶富源 《探索》2004,25(2):126-129
一般的人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人之为人的性质 ,是作为人的本质特性的社会实践性及其所派生的人的社会性与人的自然性、人的能动性与人的受动性、人的现实性与人的理想性、人的自觉性与人的自发性、人的理性与人的非理性等的统一。特殊的人性是每个时代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类”的人性、群体人性、个人人性  相似文献   

3.
洪波 《探索》2007,1(3):141-143
马克思主义人学是关于人的存在、人性、人的本质、人的活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它是从哲学上对人所做的最高层次的思考。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必须以马克思的人学理论作为自己的哲学基础,从哲学的高度说清“人”。正确全面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对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耿丽 《求实》2006,(Z1):189-190
在管理思想的演变历史中,适应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时代要求,人性假设先后经历了“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文化人”假设三个阶段,生态和谐人假设是适应生态文明时代而提出的人性假设,其实质是组织按照生态文明时代的道德原理和伦理规范来进行有效的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把“生态和谐人”假设的理论运用于公务员队伍的管理,使公务员向生态的、和谐的方向发展,有助于党政人才队伍内部形成良性的竞争环境,促进组织可持续发展,最终推动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发展。一、西方的人性假设理论1.人性假设的提出。人是思想动物,即使…  相似文献   

5.
人性是人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的概括和总和。人性总反映着社会、历史、伦理以及情感。弗洛伊德把人描述为“欲望的集合体”.弗洛姆认为人性是“人在社会中生存的规律”.“既有适应性,又有反抗性”.《李尔王》(1605)是莎士比亚创作的第三部主要悲剧.莎翁在李尔王及葛罗斯特伯爵的悲剧中描写了不同人物之间的矛盾与斗争.塑造了不同人性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6.
人格简单来说就是指人的思想品格,是人的思想品行、道德情操、人性操守的综合体现。人格不仅仅是人品问题,而且反映一个人对客观事物和其他人的态度,因而也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问题。西方著名哲学家康德认为:“人格是每一个人的那种品质,这种品质使他有价值。”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的人格体现表现出双重性,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人前一套,人后一套,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所谓“双重人格”。共产党员决不能有“双重人格”,因为共产党员要做老实人,办老实事,要以自己的光明磊落和诚实透明来让人认识自己,评价自己…  相似文献   

7.
“欲”字,右边是“欠”,左边是“谷”。“欠”者,不足也,“谷”者,虚而欲实也。“望”者,有所期待也。人性中最基本的力量就是人的欲望。生命开始于有所欠缺、有所不足、有所期待的地方。换言之,生命开始于欲望诞生的地方。欲望之所以有力量,正如水之上游气之高压,总是有一定的指向———总是指向还没有据为己有,而又感动了自己的他物和他人。欲望是生命动力,人生未尽,历史未尽,是因为欲望未尽。消灭了欲望,也就消灭了人生。欲望只是欲望,只是一个事实———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礼仪、法度都是尽人欲的方式,礼法可革而人性难灭。“存天理,…  相似文献   

8.
人性论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个古老的研究领域。千百年来,人类对其自身本质进行了长期有益的探讨,为我们正确认识人性问题留下了丰富的思想遗产。建国以来,尤其是林彪“四人帮”横行时期,人性一度被视为异端邪说而横遭厄运,致使人们谈“人”色变。粉碎“四人帮”以后,人们重新开始探索和思考人生的真谛。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的尊严、  相似文献   

9.
屈兴岐 《奋斗》2004,(3):54-54
关东嗑里,品评人品的,很不少。人品,叫人性。有人性、没人性,是个根本性的评价。“乃(那)个人好哇,有人性”。有人性的人,人家会笑脸相迎,最起码也心存信任。“乃个完(玩)应(艺)缺德、蛊动(坏),头顶长疖子,脚底下冒脓,坏透腔了。”这样的人,没好下水(心肠),也说没好嘎水(鱼  相似文献   

10.
荀子性恶论的伦理诉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先秦人性论肇端于孔子“性近习远”说 ,因类相近的人性须切合相似之人欲去把握。而孟子首创“性善”论 ,旨在强调“人之所以异于禽兽”的理性之所在 ,要求统治者“从其大体”以行“仁政”。荀子正是把孟子所不屑的“小体”即人的感官欲望视为恶的人性 ,以论证“化性起伪”的绝对必要性。孟、荀相悖的人性论又都是归宿于儒家德政一途 ;荀子同孟子一样 ,要求居人君之位者对贪欲泛滥、民不聊生以及道德沦丧等社会弊端 ,承担主要的、甚而是决定性的政治责任。  相似文献   

11.
张载与王夫之作为中国论“气”最多的两位哲学家,二者的人性论深受气论思想的影响,在人性的理论依据、人性的本质和成性路向等方面具有相似之处;但二者对“气”的地位做了不同的规定,又使其人性论表现出明显的不同点。本文从其天道观中对“气”的不同规定出发,分析二人在人性的来源、善恶以及成性问题中的同异,通过这种比较研究,更加深入地认识他们的哲学思想及其不同走向。  相似文献   

12.
人力资源管理关心的是“人的管理问题”,其核心是认识人性、尊重人性,达到“以人为本”的目的。然而,在传统管理模式下成长起来的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却存在着不少问题,需要从做好人力资源计划预测,做好人力资源选才、留才、育才管理,对员工进行能力开发与激励等方面改进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促进企业发展。  相似文献   

13.
随着韦伯官僚制弊端的日益暴露,“超越官僚制”、“重塑政府”、“再造政府”的呼声日趋激烈。传统官僚制及现代官僚制中,行政主体伦理道德的缺位,业已被发现并得以广泛关注。然而,在行政伦理建设的两大方法即内、外部控制的采用上,从上个世纪30年代延续至今,西方学界展开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激烈争论。争论的实质,是对行政人人性不同认识的一场博弈。因此,对行政人人性的把握就成了问题的关键。本文以行政人的伦理建设为研究对象,从行政人人性的角度出发,力图在整合“经济人”与“道德人”理念的基础上,建构起内外部控制,他律与自律相结合的行政人伦理建设体系。  相似文献   

14.
孟子系统地提出人性善的理论,主张“为政以德”。而荀子则认为人性恶,由此提出““齐之以礼”的思想。追溯人性认识的理论渊源,可以得出人性化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5.
人为性与为人性:道德的本质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忠华  易小明 《唯实》2008,1(1):29-31,90
道德因人而生,为人而存在。整个人类伦理思想史表明,道德从来不是“自然存在物”,而是一种“人为的”和“为人的”存在。失去“人为性”的道德是虚无,失去“为人性”的道德是外在于人的僵死的工具,且一旦极端化,就会成为束缚人发展的桎梏、枷锁!“人为性”与“为人性”的统一程度从根本上决定了道德意义的实现程度。  相似文献   

16.
行政法的现代人文主义立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仰文 《求实》2007,(5):62-64
人性是行政法赖以产生和维系的基础和前提,人文主义的时代特征就涵盖了对人性的关注和关怀。现代行政法必然是人文主义的法律,是“人的法律”而非“物的法则”。行政法只有充满对人性的深切关怀才可以准确表达宪法以及宪政的深层理念。  相似文献   

17.
金羽 《前线》1964,(20)
人的社会性,就是指人的社会本质。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生活在社会中,具有社会本质。在阶级社会里,人的社会本质就是阶级性。毛泽东同志指出:“……只有具体的人性,没有抽象的人性。在阶级社会里就是只有带着阶级性的人性,而没有什么超阶级的人性。”(《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71页)。  相似文献   

18.
越是搞市场经济,就越会强调人文精神。因为市场经济在把人物化的同时,人们超越物化的追求突出了。所以,近年我国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就是人文精神。从研究状况来看,人们很难对人文精神下一个明确的定义。《人文纵横》一书中,作者力求对人文精神给出自己的理解。他指出: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人文”一词里都包含着“人”和“文”两方面的涵义:即关于理想的“人”与“人性”的观念,和为了培养这种理想的人所设置的各类学科。古希腊时期认为理想的人就是自由的人,所以西方的人文传统自始至终贯穿着“自由”的理念。在中国,“人文”一词同…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初,文学以“呐喊”的姿态呼唤着中国“人”、“人性”、“人道与“自我”的复苏,到了共和国成立后的17年,却又出现了“人”与“自我”失落的现象,其原因何在呢?  相似文献   

20.
党性、德性与人性三者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着一定的互动关系:党性的建构基础是德性,而德性的立论要件是人性。党性、德性与人性的互动在党的作风建设中又直观地体现为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的逻辑关联性。这种逻辑关联性的基本要义是:要以德性建设中的“重品行”表征党性建设中的“讲党性”,要以人性建设中的“作表率”引领德性建设中的“重品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