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2018年4月10日夜里,一个噩耗突如其来,李耀文将军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听到这个消息,心里非常难过,想起41年前在茫茫大漠与李耀文政委在一起的日子,禁不住潸然泪下。1969年3月中苏珍宝岛事件后,苏联对中国的核打击危险急剧上升,部队急需能够对苏联进行有效核反击的导弹。1970年6月,七机部负责人、科学家钱学森等同志到第一研究院听取意见,表示同  相似文献   

2.
薛涌 《党建文汇》2006,(3):23-23
1969年3月至8月间,中苏边境接连爆发了几起冲突事件,之后,大军压境的苏联于下半年又私下向美国等国试探对中国核设施发动突然袭击的可能性。在此背景下,我国开展了防范“新沙皇”侵华战争的紧张战备和疏散在京中央领导人的工作。  相似文献   

3.
1969年3月,苏联挑起中苏边界武装冲突。美国情报部门最初认为这场冲突是由中苏双方长期以来角逐对珍宝岛的控制权所致,并且判断是由中方引发了最初的冲突。但随着中苏边界冲突的加剧,美国的态度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1969年3月,中苏双方曾在黑龙江省珍宝岛发生大规模武装冲突,形势非常严峻,毛泽东为此提出要准备打仗,要立足早打、大打、打核大战的最坏准备。据说,毛泽东这一战略决定,源于同年8月美国华盛顿邮报发表的题为《苏联欲对中国做外科手术式核打击》的报道。1969年8月20日,苏联驻美大使多勃雷宁奉命在华盛顿紧急召见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向他通报苏联准备对中国实施外科手术式核打击意图,并征求美方意见。  相似文献   

5.
1969年3月至8月间,中苏边境接连爆发了几起冲突事件,之后,大军压境的苏联于下半年又私下向美国等国试探对中国核设施发动突然袭击的可能性。在此背景下,我国开展了防范“新沙皇”侵华战争的紧张战备和疏散在京中央领导人的工作。由于事件发生在“文革”期间,当时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风头正健,在他们的一手操纵下,被“疏散”人员实际上是换了个地方继续被“监禁”。  相似文献   

6.
1969年"珍宝岛"的领土主 权归属问题使中苏两国兵戎相 见,苏联一度在中苏边境集结 近百万兵力,中苏关系剑拔弩 张。如今,珍宝岛问题已得到和 平解决,但是,当年隐藏在事件 背后一次又一次的外交险情却 鲜为人知。 苏联侵犯珍宝岛 战争一触即发 珍宝岛位于黑龙江虎林县 境内的乌苏里江下游,由于其  相似文献   

7.
1969年12月6日,毛泽东正在中南海游泳池里等候着周恩来的到来.从1964年开始,苏联在中苏边界大量增兵,并制造大量流血事件,中苏边界形势恶化.珍宝岛事件以后,毛泽东越发意识到中国必须在国际上重新展开一种足以与苏联抗衡的外交攻势,从而才能有效地挫败以勃列日涅夫为首的领导集团的军事扩张.周恩来到游泳池后,了解到毛泽东此时正在为中苏边境问题劳神.毛泽东表示:“俄国的问题总要解决的嘛.世界上各国的问题都总是要解决的嘛.”他对周恩来说: “如果中苏之间的边境冲突,当真要酿成一场战争的话,那么也许会引起原子大战.如果那样一来,就不能不有所准备.中国的原子弹只有这么大(毛伸出小拇指),苏联的原子弹有这么大(毛伸出大拇指),美国的原子弹有这么大(毛又伸出另一个大拇指).它们两个加起来有这么大(毛把两个大拇指合并在一起)……”  相似文献   

8.
正1969年3月,中苏双方曾在黑龙江省珍宝岛发生大规模武装冲突,形势非常严峻,毛泽东为此提出要准备打仗,要立足早打、大打、打核大战的最坏准备。据说,毛泽东这一战略决定,源于同年8月美国华盛顿邮报发表的题为《苏联欲对中国做外科手术式核打击》的报道。1969年8月20日,苏联驻美大使多勃雷宁奉命在华盛顿紧急召见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向他通报苏联准备对中国实施外科手术式核打击意图,并征求美方意见。基辛格第二天到白宫会见尼克松总统,他把苏  相似文献   

9.
1937年冬,东北大地分外严寒.日寇于这年冬实行“三光政策”使东北抗联陷入了极为艰难的境地.为保存实力,待机而战,抗联决定将大部队先后撤至中苏边境苏联一侧,进行系统整训.整训期间,抗联抽调骨干力量,组成十几支小部队,深入敌后,侦察敌情,开展游击战争,破坏敌人军事设施.当时,我是一支小分队的负责人.  相似文献   

10.
许倪 《世纪风采》2008,(2):17-19
1969年3月2日、15日、17日,中苏先后在珍宝岛发生三次较大规模的武装冲突,这是中苏两国矛盾长期摩擦的结果。由于中方预先有准备,苏方损失不小,被毁坦克、装甲车达17辆。据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公布的数字,苏军死58人,伤94人。显然,苏方“吃了亏”。  相似文献   

11.
1969年3月2日、15日、17日,中苏先后在珍宝岛发生三次较大规模的武装冲突,这是中苏两国矛盾长期摩擦的结果。由于中方预先有准备,苏方损失不小,被毁坦克、装甲车达17辆。据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公布的数字,苏军死58人、伤94人。显然,苏方“吃了亏”。  相似文献   

12.
1962年,根据中苏关系逐步恶化和中国即将拥有核武器的形势,肯尼迪政府初步确立了与苏联进行谈判来分化中苏同盟并阻止中国核力量发展的政策。从1962年至1963年,肯尼迪政府不断采取外交主动,先后就核禁试和不扩散核武器问题与苏联进行了日内瓦谈判和美苏英三方会谈,并最终促成了部分核禁试条约的签订。作为"选择性迁就"式楔子战略实施的具体策略,肯尼迪政府与苏联有关禁止核试验的谈判以及部分核禁试条约的签订,加剧了中苏之间既有的分歧和争论,加速了中苏同盟关系的分裂。  相似文献   

13.
《湘潮》2017,(11)
正20世纪60年代,由于在意识形态领域以及一些现实问题中的分歧越来越大,中苏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乃至尖锐对立。苏联在中苏和中蒙边境陈兵百万,虎视眈眈,不断挑起边境冲突和磨擦。为了反击苏联的霸权主义和侵略行径,1969年的3月,我边防部队与苏联边防部队在珍宝岛爆发了一场震惊中外的武装冲突。在这场规模不大却影响深远的冲突中,毛泽东作出了重要决策,为我军赢得胜利提供了精神指引和原则思  相似文献   

14.
中苏有过一段“蜜月”时间,苏联是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在美苏两大阵营对抗格局下,中苏两大社会主义巨人的结盟,成为20世纪50年代冷战背景下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曲《莫斯科——北京》风糜中苏两国,“苏联和中国永久是兄弟”的歌声一度响彻中苏上空,深入两国人民的心中。赫鲁晓夫上台后,中苏关系曾有一度高潮,然而,当1959年赫鲁晓夫将中苏在中印边境冲突问题上的分歧呈现在世  相似文献   

15.
1949年6月至8月,刘少奇率领中共中央代表团秘密访问苏联。这次加深中苏两党高层领导人之间的了解,为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公开访问苏联、谈判签订中苏结盟条约作了必要的准备。实现中苏结盟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共同确定的新中国外交战略的成功范例。作为中苏结盟谈判的先行者,刘少奇率领中共中央代表团秘密访问苏联做出的历史贡献同样应当功垂史册。然而这却是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不论是胡绳主编的《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还是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著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都未提及此事。王永华同志撰写的《1949年刘少奇秘访苏联始末》一文,对这段重要历史进行了披露。  相似文献   

16.
《世纪桥》2017,(7)
中苏关系是20世纪新中国成立后最复杂的双边关系,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像苏联一样在政治制度、经济等方面对中国产生如此大的影响。新中国在成立之初便采取向苏联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但是1969年中苏关系破裂。究竟什么原因使中苏之间的友好关系仅仅维持了这么短的时间,是国家利益,还是两国之间的意识形态分歧,亦或是两国领导人的原因?本文试从地缘结构方面来分析中苏关系的演变。  相似文献   

17.
苏联是第一个承认新中国并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的社会主义国家。建国伊始,发展同苏联的外交关系,成为我国外交工作的重中之重。1949年12月至1950年2月,毛泽东第一次访问苏联。其间,根据毛泽东与斯大林的约定,1950年1月10日,周恩来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代表团前往苏联,就《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相关协定问题与苏方进行具体谈判。毛泽东、周恩来回国后,中苏贸易谈判继续进行。本刊2005年第2期曾以《周恩来1950年访苏文献选载》为题,重点刊发了1950年1—2月关于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谈判的一组文献,这里再选发中苏谈判过程中周恩来代中共中央、毛泽东和以他本人名义起草的关于中苏贸易协定谈判等问题的部分电报、批示,以飨读者。这些电报和批示,选自中央文献出版社即将出版的《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第二册,电报、批示中的别字、漏字分别用〈〉、[]订正。  相似文献   

18.
博采之窗     
毛泽东火烧林彪“一号令” 中共九大上,林彪成为党中央唯一的副主席,个人政治野心更加膨胀。1969年10月17日,林彪借口中苏边境形势紧张,竟然背着毛主席,党中央擅自发布“紧急命令”,调动全军进入紧急战备状态。10月18日,黄永胜等向全军下达“林副主席第一个号令”。其内容是:一、抓紧反坦克武器的生产;二、组织战时指挥部;三、各级领导加强战备值班;四、严密注视中苏边境的形势及时掌握情况,随时报告。另外两条有关二炮和武器生产的未向部队传达。  相似文献   

19.
<正>1969年10月14日,中共中央根据毛泽东关于苏联有可能利用中苏边界谈判之机对中国实行突然袭击特别是核打击的估计,于当晚作出决定,要求在京的老同志于10月20日或稍后,全部战备疏散到外地。在此之前,由于中苏关系持续恶化,毛泽东在中共九大前夕就发出了"要准备打仗"的号召。5月上旬,中央召  相似文献   

20.
精心安排斯诺夫妇上天安门城楼 尼克松入主白宫后多次表示要与中国接触,要把改善美中关系作为美国政府的外交目标之一。1969年2月1日,尼克松要求基辛格研究对华政策,“试探重新同中国人接触的可能性”。中苏珍宝岛事件后,美国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