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求实》2014,(8)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绝不是就关系论关系的窠臼性、静止性关系,而是伴随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不断呈现出动态融合的特征,即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是一个融动态性、和谐性于一体的统一体。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不仅要辩证看待微观层面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主客体关系的对立统一,而且要从宏观维度上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和谐统一,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本真涵义和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2.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与客体由传统的截然对立转向了相对和不确定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一体化的关系。在后现代主义的解构下,这种新的主客体关系对建立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新型师生关系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思想政治教育运行过程中,无论主客体如何演变,展现出什么样的教育新模式,但改变的只是形式与方式,基本性质依然没有改变,即教育者就是主体,受教育者就是客体。不过,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已经不是传统的主动与被动、矛盾与对立、教育与被教育、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而是一种"对立统一、动态融合"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问题已经成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创新不可回避的时代境遇,是建构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逻辑起点和"元题域"。它直接决定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方法的选择,是影响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核心因子。因此,探讨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有助于丰富和发展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提高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水平;有助于深化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拓展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向新媒体虚拟领域发展。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研究的主要观点可以归纳为主客体关系说、主体间性说、交互主体说、学生主体说、主客体关系的多维审视,研究视野趋向于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成果趋向于"主客体关系说",观点争论聚焦于"双主体说"与"主客体关系说"。上述研究趋向为进一步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较好的思路,即学科交叉研究范式值得借鉴,理论的研究应坚持以实际问题为导向,理论观点的分野应从事物本质上寻求共鸣,基础理论的研究则应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于欣 《求实》2012,(1):74-77
近年来,学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研究延续了以往的热潮,在梳理、省察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予以新的阐发,主要涉及以"客体性"的主体、"主体性"的客体修正教育者主体说,提出多类型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全民性的受教育者客体,对主体间性说的深入探索,及"实践共同体"说等方面。为了进一步扩大共识,今后应着力加强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对话与论争,破除对"客体"、"主体-客体"关系的绝对化、片面化理解。  相似文献   

7.
主体、客体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两个重要范畴,通过揭示两者之间对立统一、主导主动、双向互动、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指出要重视发挥客体主体性,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8.
主体、客体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两个重要范畴,通过揭示两者之间对立统一、主导主动、双向互动、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指出要重视发挥客体主体性,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9.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论争源起于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及其属性的不同理解。在简要评述有关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主要观点、利弊、实质基础之上,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性和目的性本质为着力点和突破口:既坚持主体的主导作用、主体地位,又尊重客体的主体性,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动态、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的普及对广大学生影响巨大,使得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表现出新的特性,这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了严峻的挑战。本文探讨了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特性表现,并针对新的特性表现讨论如何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11.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绝不是就关系论关系的窠臼性、静止性关系,而是伴随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不断呈现出动态融合的特征,即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是一个融动态性、和谐性于一体的统一体。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不仅要辩证看待微观层面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主客体关系的对立统一,而且要从宏观维度上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和谐统一,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本真涵义和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2.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范畴争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的一桩公案。形成于哲学史中的主客体范畴被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并赋予了多重含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以列宁灌输理论为前提,以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为根据,对这对范畴进行了跨学科移植。但这种移植的立论根据并不充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者始终具有主体性。其实,这种表面上的对立根源于研究视角的单一,缺乏从双重视角来审视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13.
当前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争论聚焦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上,要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及其关系离不开科学的思维方式。实践的观点作为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基石,它为我们理解人类的一切实践活动提供了最基本的方法遵循。运用马克思主义实践的观点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对于回答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争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一个由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共同推动的发展过程。在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矛盾体系中,虚拟与现实的矛盾全面地反映了网络社会文化与现实社会文化的关系,是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重要外部因素,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外部矛盾;而主导性与自主性的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突出体现,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内部矛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元与多元、规范与自由、凝聚与开放、他律与自律等具体矛盾。这些特殊矛盾的不断生成和解决,是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15.
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中的价值主客体统一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认识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及实践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领域拓展及学科基础理论创新的重要途径。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需要与客体属性的内涵、特征及二者的具体统一关系,有助于科学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6.
主客体范畴是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中的核心范畴,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元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类社会的实践形式,其主客体问题的研究自然也离不开对人类社会实践的理解。因此,从马克思实践视角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客体是反映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自身关系的思想政治素质。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人学的角度考察了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中主客体关系的演变历程,认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中主客体关系的定位是不同的.随着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思想政治教育中主客体关系的定位日益模糊,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越来越突出人的主体地位.回顾和反思这样的历程对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强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在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反思的过程中,人们开始对隐性教育的原则和方法给予关注与重视。隐性教育的理念和方法,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和要求有着内在的契合。探索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隐性教育,有利于克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弊端,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和有效性,对于加强和改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人们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首先就涉及到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教育组织机构和教育对象的关系问题,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关系,并找出这些关系内部的规律性,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都迥避不了的问题。这个问题就其实质来说,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关系及其交互作用的规律,本文试图对这一问题作些探索,以就教于理论界的朋友。  相似文献   

20.
当前,经济全球化突飞猛进,文化全球化方兴未艾。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在享受全球化带给我们便利的同时,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全球化引发的问题。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社会的价值观肯定会有很多变化,且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也会发生转变,我们一定要把握好这种转变,引导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走向科学发展的道路,防止价值缺失和价值混乱问题的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