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相对集中的非政府组织的基本情况。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相对集中的非政府组织的界定及其发展现状。加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相对集中的非政府组织统战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相对集中的非政府组织统战工作是新时期统战工作新的着力点,是民主政治建设的需要,是搞好社会建设的需要。要积极探索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相对集中的非政府组织统战工作的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2.
新的社会阶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已经初步显现出了巨大的影响力。新时期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就是要通过思想政治建设、和谐环境建设、保障机制建设等方式,引领新的社会阶层健康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社会转型时期,我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政治参与呈现双重性特征。本文从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分析了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政治参与的现状。由于我国政治参与机制尚存在一些不足,制约了新的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实效.应对政治参与机制的政策进行创新,以满足新的社会阶层的要求,充分调动新的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使新阶层的政治参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推进新的社会阶层的有序政治参与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适应、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壮大新时期新阶段爱国统一战线。推进新的社会阶层有序参与民主政治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执政党的领导、政府的重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和本阶层自身努力,克服阻碍其有序政治参与的各种障碍,实现政治参与的有序化。  相似文献   

5.
随着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数量增多和自主意识、政治诉求增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日益成为新时期统战工作必须重视的对象。然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思想的复杂性、行为的趋利性、结构的不稳定性以及组织的薄弱性为统战工作带来一定挑战。开展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要坚持党的领导、强化思想引导、完善工作机制、提供条件保障,把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更广泛地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凝心聚力。  相似文献   

6.
新的社会阶层是现代社会分工和社会结构分化的结果,也是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从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评价三个方面研究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政治认同,总体来看,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对我国政治体系持有积极态度。当前,参政议政渠道少、利益诉求实现得不到保障、多元化社会思潮等因素影响着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政治认同。进一步增进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政治认同需要构建共建共治的包容性治理制度,不断加强组织建设、政治交流、政治引导和政治安排。  相似文献   

7.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力量。分析、研究新的社会阶层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特征、探索新形势下开展新的社会阶层统战工作的思路方法,有助于扩大党在新时期新阶段的执政基础和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当前,新的社会阶层年龄结构趋向年轻化且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主要分布在非公有制经济领域,政治素养较高、价值取向多元,相对缺乏阶层认同感和归属感。目前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在基础问题研究、工作制度建设、工作载体运用等方面存在不足。推动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的创新发展,需要我们深化基础研究、完善工作制度、丰富统战载体、创新工作方法。  相似文献   

8.
新的社会阶层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出现的,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建立以来,新的社会阶层阶层发展尤为迅速.他们的产生对推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包括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个方面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反过来说,欲要继续体现他们的价值,就必须完善市场经济制度、扩大政治参与的范围、弘扬新时期的企业文化、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9.
随着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等新兴业态以及新的社会群体大量涌现,社会阶层发生变化和重组。其中,以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中介组织和社会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新媒体从业人员为主体的社会群体,我们称之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做好新时期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思想工作是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促进各种新生力量统一思想、坚定信念,共同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总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本文对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思想意识层面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探析,并运用统一战线视域探究不同群体思想问题的个性化对策。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传统的社会结构逐步被打破,出现新的社会阶层。以新的社会阶层的政治成长为经,以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为纬,分析新的社会阶层政治意识的觉醒和成长,提出促进其政治成长的若干对策洼思考,对于加强执政党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随着新的社会阶层人数不断扩大,作用日益突出,政治诉求愈加强烈,需要正确引导海西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参加民主党派组织。推动民主党派青年组织工作健康、持续发展。民主党派的青年组织发展应适当、有序地增加新的社会阶层成员的比重,适应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数量快速增加、政治参与愿望逐步增强的新形势,从而扩大民主党派的社会基础。中共各级统战部门应尽快加强新的社会阶层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深入开展新的社会阶层状况的调查研究,了解和掌握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分布状况、结构特点和人员的思想动态。  相似文献   

12.
和谐社会是承认社会有差别有冲突的社会。和谐社会就是要控制矛盾、控制冲突、促成和谐。政治妥协作为一种普适的社会调节机制,并不等同于放弃原则的“投降”、“背叛”,而是体现了大原则的坚定性与具体策略设定的灵活性,内蕴着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和谐,要建构一套技术化、工艺化的处理社会政治经济事务的机制,建立缓和阶级矛盾和化解利益冲突的民主和法治机制,建构一个基于现代宪政民主的人人平等、人人参与的社会政治平台。  相似文献   

13.
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研究——基于江苏的调查数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新兴的社会群体和利益主体,新社会阶层的政治地位和政治参与正提上议程.本文运用社会学的精英理论、中产阶层理论和政治参与等相关理论,以江苏省新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为案例,系统地描述、分析了新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素质、政治参与途径和政治参与功能等方面,在此基础上指出新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是我国社会发展中的"一股积极的成长中的力量".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政治文化建设的任务紧迫,又面临看来自国际社会尤其是西方强势政治文化、自身旧传统和改革开放以来产生的新思想政治观念等三大主要挑战。为了能够顺利迎接这些挑战,更好地推进我国的政治文化建设,使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能在竞争激烈的固际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并为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引航导向,引领中国成功地实现社会转型,我们必须在政治文化建设中采取四大基本对策:第一,坚持以正确的思想理论来引领我国政治文化建设的方向;第二,从容应时外来政治文化挑战,去其糟粕汲取精华;第三,消除传统政治文化的消极影响,促进传统政治文化积极因素与现代社会的融合;第四,努力加强以民主与法治为核心内容的政治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的核心内容是指导我们学习和理解社会变迁、国家建立等现象的理论基石。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所出现的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越来越对传统的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思想、阶级意识等理论提出了挑战。拉克劳的历史与阶级意识思想体现了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发展的新认识,但同时也体现了因为社会背景不同而产生的理论区别。  相似文献   

16.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紧密结合当前大学生德育的新特点和社会发展的新要求,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以学生的生命、生存、生活为内容的“三生”教育,是新形势下全面体现“以人为本”的一种教育模式,这种本真的回归教育法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真正成为新时期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   

17.
微博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种全新的网络社交服务手段,微博已成为深受大学生青睐的新媒体。微博信息传播的独特性,使其在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现实挑战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新的机遇,比如,有助于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享受价值目标,凸显受教育者主体理念,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积极面对挑战,抓住机遇,树立新理念,构建新平台,探索新方法,利用微博建构、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8.
新生代农民工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面临的思想问题也逐渐凸显。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综合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是推动农村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9.
当下的中国法治遇到了新的问题,主要是司法理念含有太多政治因素,而司法过程中包含着太多的人情等因素,法律效果反而变得不重要了,以至于法律不能以自身独立的方式调整社会关系。我们不反对法律工具主义,也不反对法律与政治之间的正常关系,但法律应该有自己的独立性,司法活动不能违背自身的规律和逻辑。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无疑对司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要想使其更好地发挥理念的指导作用,我们就必须认真探寻其实现的方法和途径。法律的政治化和政治的法律化问题是一个重要的命题,我们必须认真研究。法治不等于政治,与政治有密切关系,法治对政治有约束作用,法治离不开政治的指导。然而我们必须清楚,法治服务于政治不能抛开法律的规则和程序来片面地追求社会效果。如果离开法律方法——这一基本的司法规律办案,将会彻底断送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