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是贵刊的长期读者,打从1985年贵刊还是售价4角2分那个年代起,我每年订阅《南风窗》,期期细读。不仅我个人看,连我的妻子、女儿、亲友都爱看,为什么贵刊能够如此有吸引力,原因当然很多,我个人的感觉是:你们能够登载读者心中想知道的事,而且说出了读者心中所想说的话。但是近来我听到——我自己也感觉到,贵刊有一点美中不足。那就是刊中有些版面每每盖上了灰暗的网版套印,看起来非常吃  相似文献   

2.
回阿蓝的话     
贵刊今年第五期上,阿蓝就登广告一事作了一次“答读者”。文末,阿蓝问读者:“未知大家对阿蓝的这种解释是否满意?”回阿蓝的话:不满意! 阿蓝说:“本刊是自负盈亏的,国家完全没有补贴。”对此,我们作为读者对《南风窗》全体工作人员深表敬意!阿蓝又说,杂志登些广告是“尽可能不再增加读者的负担”。对此,读者当然会感激的! 但倘若以此为由,连封面都做广告,读者是绝不会欢迎的!读者之所以喜欢、热爱《南风窗》是因为《南风窗》“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相似文献   

3.
《南风窗》编辑: 您好!本人阅完贵刊“2002.2.上”《中国:为“三农”问题求解》一文,作为在“三农”第一线摸爬滚打了三十几年的我,担心专家的主意有可能脱离实际。 “农民非农化是大势所趋,政府应当顺水推舟。”这一段引述世界上发达国家的例子,认为应先发展大中城市而不是小城镇,“否则必定酿成苦酒”。然而恰恰  相似文献   

4.
《南风窗》1986,(5)
今年3月13日晚,广州青年管理现代化协会与温元凯教授进行座谈。下面是部分谈话记录。问:温教授,您看过《南风窗》杂志吗?温:看过,我已经帮你们做过义务宣传了。南风窗是一个很广义的概念,全国都应该开开南风窗。我这次是到香港去开一个国际性的经济体制改革学术讨论会,  相似文献   

5.
双周·反馈     
《南风窗》2001,(15)
我是《南风窗》的忠实读者,有幸拜读了贵刊2001年第11期(上)的专题策划《APEC·上海》,一系列的文章鲜明地体现着《南风窗》一如既往的冷静、深刻和理性。在贵刊具体而且精确的报道面前,关于上海,我不需要再说些什么,去表达我对它的喜爱和依恋。我只是希望,在已经取得的巨大的成功面前,上海和上海人,万万不能有任何骄傲的情绪。要真正意识到自己和“国际化大都市”和“国际化大都市的市民”之间仍然存在巨大距离,毕竟我仍  相似文献   

6.
来函照登     
《南风窗》编辑部: 贵刊10月号拙稿《刘再复的“荆棘之路”》中“全票当选为所长”一语与事实有误,刘再复是以最高票当选为所长的,特此更正,并向刘再复同志致歉。  相似文献   

7.
《南风窗》1997,(4)
又到4月! 4月是《南风窗》的生日!4月也是“城市故事热线”的生日!1997年4月,《南风窗》跨入了12岁的生日是,而我们的“城市故事热线”,则刚刚两岁。12岁也好,2岁也好,我们所付出的,是我们的努力和真诚。我们所得到的,是读者的爱和肯定。12年,读者的支持和拥护,一直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根本。12年,我们正摆脱稚气,走向成熟。在过完12岁生日之后的1997年下半年,《南风窗》将继续对一些版块和栏目作出调整,立志为读者献上一份更成熟的杂志,让你们不断感到新的源泉和动力。  相似文献   

8.
新年的礼物     
亲爱的读者,欢迎你来到阿蓝小小的玻璃屋。转眼已来到1988年的最后一个月.又一年了,抚今忆昔.《南风窗》和她的作者、读者朋友们,走过了一段多么艰难而又充满希望的路子啊! 1988年,《南风窗》在众多挚友的关注下。正一步一步,努力地走向成熟。作为新年礼物,阿蓝向你推荐三篇文章。读读吧,你将会对我们有更高层次的了解。 1987年12月,珠海市应用传播研究所所长陈韵昭教授在《新闻学刊》发表了一万多字的论文《对传播媒介沟通功能的新认识——<南风窗>给我们的启示》,作者指出:传播媒介作为桥梁,不应限于单线行驶,应允许你我同时来往,应建立立体交叉桥。而《南风窗》所做工作的意义,是提高了市民的参政意识和对政府决策的承受力。作者希望《南风窗》在沟通方面的努  相似文献   

9.
我是《南风窗》的读者,生活在古丝绸之路上的兰州。幸运之神慷慨又大方,我中奖了,从黄土高原南下五羊城,参加了第二届《南风窗》“开眼界”活动。在7天的活动中,我看到了南风窗杂志社全体人员卓有成效的工作,目睹了广州市十年改革的巨变,游览了名胜古迹、旖旎山水……百闻不如一见,虽说是走马观花,眼界也开阔了许多! 据说有的读者对“开眼界”活动有怀疑,我以幸  相似文献   

10.
编读往来     
《南风窗》1997,(6)
不要再让我们相识恨晚我是半年前第一次读到《南风窗》这本杂志的,在这以前,虽然我读了4年大学,并且对报刊杂志挺感兴趣,可我还从来未见过《南风窗》。第一次看见它,心里真有一种相识恨晚的感觉,真想不到有一本这么好这么有益的杂志,自己竟然不知道她的存在。在此,很想对你们说几句心里话。第一,在我们北方(相对广东而言),对广东的杂志  相似文献   

11.
《南风窗》1995,(4)
又到4月,又逢盛事。 《南风窗》杂志创刊已经整整10年。10年沧海,10年风雨,10年来我们努力创新与改革,10年来我们尽心讴歌与鞭策。而始终站在我们背后,给我们关怀和支持的,正是你们,亲爱的读者朋友。 在向你们衷心地说一声“谢谢”的同时,我们也将为你们献上一本更丰富多彩的新版《南风窗》。“城市故事”将从本月开始,以版块的形式出现,在这个版块中我们将有不同的小栏目,写凡人,说凡事,有远在他乡的音讯,也有对都市的梦想与追寻。另外,我们还将开辟“office话题”栏目,让上班族为城市的各种问题畅所欲言。 而“城市故事热线”也将继续接收您的来信来电,继续与读者一起参与。 明天,愿你我他都成为“城市故事”的主人。  相似文献   

12.
《南风窗》1995,(12)
当这一期杂志与大家见面的时候,我们已经准备向1995年说“再见”了。带着对过去一年的不舍,也带着对新的一年的憧憬,我们和广大读者一起辞旧迎新。回首过去的一年,在纸张大幅提价、报刊竞争愈烈的状况下,《南风窗》的全体同仁们,没有退缩也没有抱怨,一个个改版计划的推出,一篇篇好稿的争取,而在背后无声地支持着我们这一份信心和力量的,始终是你们——读者朋友。新的一年里,竞争还在,艰难更多,而我们也还会一如既往地,为你们奉献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只要,你们的支持仍在,我们就会永远与你们携手,共创明天。而我们的“城市故事”版块,除将继续在“热线”中保持与读者的沟通之外,还将向广大读者征集形形色色的“城市故事”,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大都市的曲折离奇,您将您所知道和所经历的,告诉我,我也将我所知道所经历的,告诉您,好吗? 来信来稿请寄:广州东风东路512号《南风窗》城市故事邮编:510050热线电话:3800404  相似文献   

13.
读者     
《南风窗》2005,(8)
作为一个中部读者,我看过许多关于中部崛起的报道。总体上觉得《南风窗》的稿子大局观最强,历史纵深感最突出。我非常认同你们所说的:中央给中部的特殊政策越少,意味着  相似文献   

14.
小镇遇知音     
广东顺德县桂洲镇,一个几百人的灯饰厂,当记者随一个采访团到达时,销售科长小潘热情地招呼大家。“《南风窗》?!”接过本人的名片,小潘惊喜.地叫了出来,“你们的‘风’好劲啊,我们厂有好多人订了这本杂志呢!”一个乡村小镇,能有多少知音?采访结束后,记者特地找潘科长了解情况。他说:“今年,我们厂有60多人订了《南风窗》。我厂的职工大多是邻近的农民,住在厂里的集体宿舍,文化生活比较单调。前两年工会订了《南风窗》,很受工人欢迎,杂志传来传去都翻烂了。大家觉得它新鲜、丰富、有味。从去年  相似文献   

15.
阳敏 《南风窗》2008,(11):30-33
青年人的信《南风窗》:你和王先生交往多年了?吴洪森:我第一次上门拜见王先生是1983年1月底放寒假的时候,至今已经25年了。《南风窗》:能讲一下结识的经过吗?吴洪森:1980年我在九江师专中文系读三年级的时候,写了一篇文学评论,评法国古典名著《红与黑》,花了将近5个月的时间,1980年底完稿。之后先后投寄多家刊物都被退稿。1982年6月再次接到退稿,一气之下就寄给了王先生。那时我已经从九江师专毕业,在新办的九江九中任高中语文教师快一年了。《南风窗》:怎么想到寄给他呢?  相似文献   

16.
编读往来     
《南风窗》1997,(5)
说起我与《南风窗》的相识,真是一段有“缘”的故事。去年底,我在厂内订了11份杂志,当时并没有订阅《南风窗》,而是另一份青年刊物,却因写错了邮政代号而成了《南风窗》。拿到《南风窗》,我感觉从来没有一本杂志能像《南风窗》那样令我看后心动。我是用了整整一个晚上的时间细细地品读,深深沉醉在刊物之中。没想到这一“错”竟“错”出了这么一本了不起的杂志  相似文献   

17.
编读往来     
《南风窗》1997,(8)
是否成立一个“读书会”我是在1990年开始订阅《南风窗》的,当时在书店中买了一本书名为《赢的策略》的书,这本书给我以很大启迪。后来发现这本书是南风窗杂志社编的。于是去买了本《南风窗》杂志来看,这一看,便订阅至今。  相似文献   

18.
海蓝色的衬底,五个红色的大字:南风窗之夜。多醒目的海报!还真惹来不少路人的注目礼呢。这是1987年4月23日,两周岁的《南风窗》在中山图书馆新馆举行了“南风窗之夜”联谊晚会。广州市委、市政府领导同总邬梦兆、刘念祖、谢士华和省、市新闻协会负责人丁希凌、许实,黄永湛等各界人士近400人欢聚一堂,为使本刊办得更好而出谋献策。看着份份坦诚、真挚的建议书,杂志社的同仁为之激动。在此,阿蓝仅代表杂志社向关心、支持我们工作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大家为《南风窗》送来这份宝贵的“生日礼物”。  相似文献   

19.
同一首歌     
1999年元旦之夜,我和《南方都市报》的副主编程益中先生一起在广东卫星广播电台做一个与听众交流的热线节目,主题是“舆论监督”。有一位听众打来电话说:“《南风窗》今年定价涨了一块钱,但我能够承受,只是希望你们能保持现有的锋芒和公正。”我在感谢之余回忆道:“去年初我在电视台做节目时,曾有一位听众打电话批评我们四平八稳,使我很受触动,于是在采编工作中尽力做了些改进。”  相似文献   

20.
一批造型别致、色彩鲜明的水磨石凳出现在珠江北岸沿江路一带,与那浓浓的榕荫相辉映,给珠江之畔增添了不少魅力。在每一组彩色石凳的流线型靠背上,都标着“南风窗杂志发起承办”的字样。有人交口称赞:“《南风窗》为市民做了一件好事!”有人却心生疑团:“办杂志的去搞石凳,这算是哪门子事儿?”是啊,一份杂志与建造石凳,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 并非突发的突发奇想 1986年夏天的一天中午,广州市委大院里,拿着午饭的《南风窗》杂志社的编辑、记者们又聚在一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