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 无须什么专门知识,中国人都能讲讲日本。 在漫长历史里,日本一直以中国为师,中国也总是对日本示惠,遣唐使等历代日本使者受到中国官府的厚待,中国民间则有鉴真大和尚这样的佛子悲愿行迹;近代以前的中日关系是中国文明影  相似文献   

2.
《法制博览》2011,(2):10-11
一个日本的小学教师给他的学生布置了这样一道历史题:“日本跟中国每一百年就打一次仗,19世纪打了日清战争(即甲午战争),20世纪打了一场日中战争(即抗日战争),21世纪如果跟中国开火,你认为大概是什么时候?可能的远因和近因在哪里?如果日本赢了,赢在什么地方?输了,又输在什么地方?分析之!”  相似文献   

3.
严圣禾 《南风窗》2008,(10):18-21
我一直呼吁日本要成为最后一个停止对华援助的国家,毕竟两国之间有过那一段战争的历史,而且日本作为距离中国最近的发达国家,也有义务坚守到最后。我非常希望看到胡锦涛访日期间能够与日本的民众有更多的接触,如果有可能在日本的电视节目上露一面则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4.
在国际关系的理论研究和历史研究方面,中国国际关系学界和日本国际关系学界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中日两国的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皆具有"进口学术"的特点,主要以引进西方(主要是美国)国际关系理论为主,但在寻求创立具有本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方面,中国学者的自觉意识比日本学者明显地要强烈得多。以历史研究为主的传统方法一直在中国和日本国际关系学界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但是,日本学者在对历史原始材料的重视程度及对历史事实论述的细致程度方面总体上比中国学者要更强一些。  相似文献   

5.
21世纪以来,中日之间的"历史问题"出现了严重"安全化"态势,它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因素嵌入中日关系结构,从身份—本体安全、国家战略与威胁认知等方面对中日安全关系发展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中国的受害者身份认同与日本的自我优越认同和受害者身份认同存在裂痕,导致双方互将对方视为最大的"他者";中国以御辱图强的抗战精神来实现民族复兴与和平发展的中国梦,而日本新保守派则利用中日间的"恶性联动回路",通过"摆脱历史""利用历史"来实现其修宪、强军的"正常大国"梦;历史修正主义在日本的泛滥使中国担心日本重走军国主义道路,日本则担心中国重新复兴后的对日复仇情绪和清算意愿。在"历史战"风险巨大而近期难以走向真正和解的情况下,中日双方应相向而行,努力降低"历史问题"的"安全化"程度。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名非研究日本问题且从未到过日本的中国人,我对日本的主要印象,一直停留在日本遣唐使赴唐学习域外先进文明、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中华灿烂文化以及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日两国那段不堪回首的记忆的历史层面。2011年2月底,  相似文献   

7.
每一个时代都是一个正在消失的梦,或是一个即将诞生的梦。时间考验价值,历史证明价值。而我们,不过是匆匆过客。有时候,你就像是一群演员,终于排练好了,化好了妆,有点感觉了,准备轰轰烈烈大显身手了,散场的铃声却突然被拉响了。更多时候,你的的确确是在台上,但你究竟在演什么,为谁演,为什么演,你实在是昏昏然并不清楚或者虽然清楚但求糊涂的。 今天,我们都已经明白,国家之兴旺,不取决于历史之悠久,地理之辽阔,而取决于人民的精神生命力。国家之安定,不取决于一日之政策,一人之英明,而取决于法治的真正贯彻。21世纪中国历史的舞台,需要比以往更多的充满自由创造活力的  相似文献   

8.
柏杨 《法制博览》2009,(2):35-35
有人早就讲21世纪是美国人的世纪。美国人上自学者,下至贩夫走卒,马上就加以否认,21世纪决不是美国人的世纪,那是日本人的世纪。而日本人马上就否认,21世纪不是日本人的世纪,而是你们其他国家的世纪,是法国人的世纪,是欧洲人的世纪,反正不是我们。只有我们中国人乐此不疲,这是我们的世纪。我不知道这是一种怎样的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最剧烈的一次变化以及中国国内政治的一次巨大动荡,包括日本在内的西方国家都纷纷制裁中国或想要改变中国。在此严峻形势下,中国展开了积极的外交,实施了灵活的外交政策,很快打破了暂时的孤立状态,并更加开放和积极地融入国际社会。其中,对日本的政策也随着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与日本对华政策的不同变化而逐渐调整成形,即一方面基于同日本的友好而谋求建立一种面向21世纪的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在政治和安全等方面对日本加以防范。  相似文献   

10.
说起祖国,我总是有一股自豪感和责任感。我自豪生长在有着5000年文明历史的中国。在新中国迎来60周年华诞之际,我想谈谈我对工会的感情。我是1968年参加工作,1972年光荣地  相似文献   

11.
中日邦交正常化及中日关系的改善成为亚太和平的重要保障 1960年日美两国签订了"新日美安全保障条约",由此,20世纪50—60年代日本在外交上一直追随美国,对新中国采取敌对态度。1971年7月美国尼克松政府在日方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与东北亚的关系几乎象中华文明本身一样古老。中国与朝鲜的接触上溯至公元前一世纪,与日本的交往始建于公元前二世纪。以广泛的历史眼光来看,中国与其东北亚邻邦之间这种长达两千年的联系可以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也是最长的时期,从公元前三世纪的秦汉时代到公元19世纪的晚清,中国把自己看作是"中央王国",即整个东亚的中心,尽管世界主义与孤立主义、统一与分裂、繁荣与萧条交替出现,但在整个这个时期里,中国都是该地区最重要的文化、经济和政治力量。  相似文献   

13.
日本的"变形"今年的9·18"国耻日",中国上百个城市同时拉响了警报,是类似活动中参与城市最多的一次。这样似乎形成集体共识的举动背后的情绪,佐证了中日之间20年脉络的大变迁:一个上世纪80年代之日本形象在中国彻底消失,不可能再恢复,而由另一个"可怕"的日本形象将其取代。一个曾经以"阿信的故事"风靡中国的日本,一个以《排球女将》震撼中国的日本,一个在《血疑》、《追捕》中,彰显人性真善美的日本,消失了;一个以茶道和插花,以秩序和清洁而让中国人欣赏的日本,一个在战后废墟上,以"日本制造"而崛起,甚至挑战"美国世纪",而让中国人佩服的日本,消失了。  相似文献   

14.
1895年中国在甲午战争惨败后,向自己的东邻——日本寻求自强救国之道成为许多先进中国人的选择,我们如今在历史教科书里耳熟能详的许多风云人物都有一段相同的经历——日本军校的留学生,而我们对这段历史空白却知之甚少。日本《丸》杂志2003年3月号刊登著名军史专家熊谷直的相关介绍文章,其中史料珍贵,本刊特编译此文,供广大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5.
40年前,也就是日本投降27年之后,中国掩埋了历史的巨痛和伤害,和日本签署了联合声明,宣布中国和日本结束不正常状态,恢复外交关系。这是一段无比艰辛的路,中日都走得磕磕绊绊。和德国将纳粹历史解释为一段歧途不同,日本文化并没有提供这样的回旋空间,日本整个近代国家认同始于明治维新,并没有把二战后和平发展的日本与此前侵略亚洲的日本割裂开来。这注定了中日对历史有不同的解读。  相似文献   

16.
正一、不同历史阶段中国的日本研究李尧星(以下简称"李"):在中国现存历史资料中,最早关于日本的记述始于什么时候?初晓波(以下简称"初"):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对中国而言,日本是一个具有独特意义的"他者"存在。《山海经》中第一次出现了关于"倭"的记录,而《汉书·地理志》中的"乐浪海中有倭人"记录则标志着中国官修史书正式开始  相似文献   

17.
我们的长征     
《南风窗》2016,(22)
正今年是长征三大主力胜利会师80周年。长征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从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进入了蓬勃发展时期,直至胜利,建立新中国;长征也是人类精神的一部史诗,二万五千里长征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其牺牲之壮烈以今人的理解力已经很难想象了。80年来,回首长征,这一波澜壮阔的史诗中所蕴含的大智大勇已经一再得到歌颂,而其中所具有的非凡军事与政治意义也已经得到充分总结。可以说,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中的表述,“长  相似文献   

18.
多少世纪以来,中国与印度之间的接触或了解少之又少,这真是亚洲历史上的一件奇事。如今,两国人口之和达到23亿,占全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强。因此,没有人能够低估当前北京与新德里改善关系一事的重要意义。双方关系改善的最明显迹象是印度总理瓦杰帕伊对中国进行的为期六天的访问。这是十年来的首次此类访问。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中国和印度一直小心翼翼地提防对方。  相似文献   

19.
《法制博览》2010,(13):36-36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批日本僧人先后来到中国。他们或借传教之名刺探中国战略情报,或以“弘法”为借口偷盗中国文物古籍……其中,日本佛教大谷派僧人寺本婉雅窃取《大藏经》的过程最令国人愤慨。  相似文献   

20.
不破哲三是日本共产党的资深领导人、理论家。他在2003年出版的《马克思的“科学观”———21世纪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①一书中,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现将其主要观点介绍如下。一中国正在探寻“通过市场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的道路。日本正处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中期,日本共产党希望在日本阶段性地实现社会主义,其过程将是通过“市场经济”或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结合”来建立社会主义。这是历史的新发展,同时也是科学社会主义面临的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中国是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目前正处于经济高速增长期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