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庭内外》2009,(5):57-58
法官: 2008年446日,陈某向朱某借取人民币1万元周转,约定在当年7月底前还清,并由陈某当场出具了借条一张。当时言明由我担保,因此我在借条上签署上了“担保人某某”字样,但未注明为何种责任方式担保及担保期限。到期后,虽经多次催收,陈某一直仍未还款,朱某也未要我代为还款,直到今年5月20日朱某才找到我要我承担担保责任。请问:时隔这么久,我还要对这笔借款承担担保责任吗?  相似文献   

2.
一、三个法律文本的实证解读与问题梳理[法律文本一]:原告与借款人王某以及被告盛某、被告邓某签订了保证借款合同一份。合同约定,原告借给王某40000元,被告盛某、被告邓某对借款本息承担连带保证责任,同时约定保证期间为一年。在借款期间内,王某突然死亡。借款到期后,两被告未偿还借款。保证期间内,原告向被  相似文献   

3.
1案情概要2001年10月,甘肃省某县人民法院在审理原告李某诉被告陈某侵权纠纷一案中,李某声称,他在1999年12月借了陈某1000元人民币,并约定利息,后分两次还清借款,但未按约定还利息,就给对方写了一份证明后要回了借条。后来陈某拿出一张借条,上面有李某借其2000元人民币、月息20元、借期共10个月以及李某签名、盖章和保人签名等内容,要求李某如约还清借款及利息。李某对此借条提出质疑,声称借款人签名、盖章是真实的,两个保人的签名也是真实的,但没有借条上所记载的借款事实,该借条是陈某伪造的,遂以陈某侵权诉到法院。法院将该借条送到我鉴…  相似文献   

4.
借贷介同起纠纷2011年5月至7月,L公司(法定代表人为沈某某)与陈某、应某先后签订三份借款合同,共计向应某借款4300万元,合同显示约定月息为8%,最后还款日为2011年7月29日,逾期违约金为每天3%。上述借款合同订立当天,C公司和Z公司作为保证人,与陈某、应某分别签订保证合同各一份,对L公司的上述借款本息、实现债权的费用提供连带责任保证。C公司和Z公司的时任法定代表人沈某某在保证合同上签名并加盖两公司印章。  相似文献   

5.
《法庭内外》2006,(4):63-63
法官:张欣向王利借款两万元,约定年息为15%,由我提供保证担保,现在王利将该债权转让给了其他人。当初我与王利之间的保证合同并未就债权转移进行任何约定。请问:王利转移了债权,没有通知我并征得我的同意,我们之间的保证合同还继续有效吗?  相似文献   

6.
2009年4月13日,李某作为借款人与出借人凌某签订借款合同,约定:借款金额150万元,借款期限8天,借款利率为每日千分之一等。同日,凌某与李某、某医药有限公司签订了保证合同,约定由某医药有限公司为该150万元借款及利息等承担保证责任,保证期间为主  相似文献   

7.
【案情】 1998年5月20日,杜寿向某市农村 信用社借款43000元,借款期限为6个月, 潘林为该笔借款进行担保,当日,潘林与 贷款人某市农村信用社签订了一份《借 款保证协议书》,该协议书约定保证人承 担的是连带责任,保证期间为“直至主债 务本息还清为止”。后来,该笔借款到期 后,债务人杜寿不能清偿本和息。债权人 于2003年11月7日以债务人杜寿和保证 人潘林为被告诉至法院,请求法院判令  相似文献   

8.
河北邢台某公司问:某厂与信用社签订了一份借款合同,我公司作为保证方也签字盖章,借款期限为1991年12月30日至1992年9月20日、但期满后,某厂求还借款,信用社即以借款合同无明确约定保证责任期限为由,要求我公司连带承担偿还借款本息的责任。我公司认为,应把借款期限视为  相似文献   

9.
王利 《山东审判》2005,21(5):103-104
保证合同约定了“本合同自签订之日生效,至借款本息全部还清之日止失效”或“本担保书将持续有效至借款合同项下借款方所欠全部贷款本息完全清偿为止”的内容,对此应当如何解读,理论和实务界众说纷纭,有观点认为是对保证期间的约定不明;也有观点认为不是对保证期间的约定;更有观点直接视其为仅规定合同的生效和失效日期。使得审判实践如何认定陷入进退维谷、左右两难的尴尬局面。本文以法理作为进路,对此问题做一阐述。  相似文献   

10.
保证风险已成为商业风险特别是金融信贷风险的一部分。在有保证合同的前提下,债权人是否能通过保证实现债权,面临着保证人众多的抗辩风险。如保证人对主债权、债务人变更主合同的抗辩风险,主合同无效的抗辩风险,欺骗、欺诈保证的抗辩风险,超过保证责任期间的抗辩风险,债权人未起诉债务人的抗辩风险,等等。假如债务人到期不能偿还债务,又陷入保证人的抗辩陷阱,债权人的债权将无法得以实现。虽然《担保法》也有保证责任可以约定的条款,这体现在《担保法》第5条关于担保合同可以约定效力的规定,但其范围仅为合同效力。而依该款约定…  相似文献   

11.
2002年2月,陈某与李某因借款纠纷诉至法院,法院查明审理后于同年5月13日判决陈某在2002年8月20日以前还清借款13126元及利息给李某。事后,陈某一直未上诉并履行判决,李某也未向法院提出申请执行。2003年6月,李某见陈某久拖不还,便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法院审查后认为,李某的申请已超过申请执行的期限,又无期限终止等特殊情况,遂驳  相似文献   

12.
一、问题之提出某银行与A公司签订了一份借款合同,合同规定:A公司向支行借款人民币500万元,合同中有明确的借款期限、利率等。同时,银行又与B公司签订了一份借款保证合同,约定B公司对上述借款承担连带保证责任,保证期间为自主合同签订之日起至借款本息全部偿还之日止。借款合同到期后,银行多次催款无果,逐向法院提起诉讼。在审理期间。对于涉案保证合同中保证期间的约定形式,是否属于《担保法》所述保证期间有约定的情形,原被告双方存在很大争议,而这一争议在目前司法实践中也争论颇多。二、理论之争议及最高法院判例1、…  相似文献   

13.
该保证合同不是最高额形式的保证邹三元1994年10月5日,原告绍兴市城东新区城市信用社与绍兴经济开发区大浩物资公司签订借款合同一份(以下简称“一号合同”),约定:原告为贷款方,大浩公司为借款方,被告绍兴县环保产业发展公司为保证方,借款金额30万元,借...  相似文献   

14.
曹源  彭俊 《江淮法治》2013,(10):32-32
不久前,宁国市人民法院对一起民间借贷案件进行了判决。早在2010年7月31日,廖某向杨某借款50000元并约定了还款期限为2个月,由高某对该借款提供连带责任保证。借款到期后,廖某并没有按期还款,并在不久之后失去了联系,但债权人杨某却并未及时向担保人高某主张债权。直到2013年初,杨某才将廖、高二人诉至法院,要求二人承担连带还款责任。  相似文献   

15.
问:我外甥邱某自2008年起辍学外出务工,自食其力。2008年4月25日,刚满16周岁的他向曾某借款5000元,约定在同年9月25日还。同年7月13日,邱某又向曾某借款11000元,约定在2009年4月13日还清。两次借款邱某均出具了借条,还自行写上其父  相似文献   

16.
1998年6月,某银行(以下简际银行)与某贸易公司(以下简称贸易公司)签订一份贷款合同,合同约定:贸易公司向银行借款1000万元,期限为六个月,月利率7.89‰,贷款用途为“流动资金贷款”。某服务中心为贸易公司上述借款提供不可撤销的信用保证。  相似文献   

17.
《法庭内外》2009,(3):58-59
法官: 半年前,朋友向我借款2万元,约定2009年6月还清。不料,前不久,朋友突发疾病身亡。据了解,该朋友尚未结婚,父母健在且有遗产。请问我借给朋友的2万元钱是否应该向他父母索要?  相似文献   

18.
编辑同志:1994年1月某县属国有企业将车队承包给本厂驾驶员郑某。具体承包形式是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一切债权债务由郑负责。同年9月因车队资金缺乏,郑便以车队名义向本车队驾驶员陈某借现金55000元,定于3个月后还款。届时,郑某未能如期返还此借款。在陈某多次催要下,郑某又以车队名义私下给陈某写了一张条子:“此款定于1995年12月18日还清,如不还,陈某有权处理自己所使用的卡车。”到了还款的日期,郑某因经营亏损,又未能偿还这笔借款,陈某遂以这张条子为由,将其所使用的卡车卖掉,得款48000元。对陈某的行为,有的认为构成侵…  相似文献   

19.
论保证期间的性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世贤 《河北法学》2003,21(1):111-114
学术界对保证期间性质的看法并不统一。单独分析法定保证期间性质的做法在我国没有立论的前提。主张保证期间是除斥期间的学者没有坚持除斥期间只能适用于形成权这一基本理论。主张保证期间为独立期间的学者没有看到保证期间与诉讼时效的共同之处 ,没有正确理解诉讼时效。对当事人约定保证期间的意思进行解释可得出结论 :约定的保证期间的性质是诉讼时效。由于法定保证期间是法律在当事人没有约定保证期间时对当事人意思的补充 ,所以法定的保证期间的性质也为诉讼时效  相似文献   

20.
案情2001年3、4月间,被告人何某与王某在何家中及工地,非法制造炸药600余公斤。罗某明知何某购硝酸铵化肥是用于非法制造炸药,仍先后两次帮助将化肥运至何某家中,供其非法制造炸药所用。案发后,在何某工段搜缴非法制造的炸药25.5公斤。陈某、王某、马某相互勾结,由王某、马某购买原料,由陈某支付购料款,并提供场所和锅灶等用具,非法制造炸药90余公斤,供陈某开山之用;另由陈某提供原料、工具和场所,由被告人费某及姜某(另案处理)非法制造炸药100余公斤,供陈某开山之用。何某甲勾结何某乙等人购买原料,在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