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劳动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地说,凡为社会提供使用价值的活动,都属于劳动。狭义概念只是指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过程,不参与这个过程的活动,如社会管理与再分配等,就不属于劳动。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有自身的特点,其中劳动者通过劳动可以从“无产”到有产、变得富有,实现有产者的联合劳动是最显著的特征。关于剥削,传统观点认为: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垄断,无偿占有其它人的剩余劳动,就是剥削,现阶段我国的私营企业主等的收入、贪污受贿、偷税漏税、不干活拿工资等等现象,都属于不合理的剥削收入。而另一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要符合法律要求,个体私营等资产劳动者而取得的收入,不应视为剥削收入。第三种观点认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凭借生产资料占有他人劳动仍然是剥削行为,但有其客观必然性,因此也有存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非劳动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不等于剥削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非劳动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价值基础是他们各自在价值创造中所作的贡献 ,剥削是对他人生产要素贡献的无偿占有 ,以非劳动生产要素为基础的非劳动收入不具有剥削性质。  相似文献   

3.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剥削理论的基础。但是,劳动价值论经历了市场价格机制的实践外化与波动过滤后。则出现了劳动价值论与稀缺价值论对立的幻象。这种幻象使我们曾经长期陷于既要维护马克思关于剥削的基本理论,又必须跨越经济学意义上的劳动价值论与需求或稀缺价值现实鸿沟的尴尬。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一些意识形态偏见较强的学者大肆抬高需求或稀缺价值,贬低甚至否定劳动价值论。其解何在?在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哲学视域中,劳动价值论仅仅是剥削理论价值理性层面的逻辑基础;评价剥削现象的“合法性”问题应该是历史与道德价值统一标准;对当代西方发达国家各种剥削新情况的分析,更需要我们注重政治哲学视域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关于剥削的几个理论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新城 《求实》2002,4(5):22-24
当前 ,只有从理论上真正搞清楚什么是剥削、什么是剥削者 ,才能就如何对待剥削制定出正确的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政策。本文针对什么是剥削、什么是剥削者等社会热点问题做了有深度的阐释 ,并对如何对待剥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理论与当代》2002,(1):29-30
1、非劳动收入不等于剥削收入。这里的非劳动收入主要是指劳动收入的孽患即劳动者把收入的一部分通过银行存款获得的利息、购买股票获得的股息和红利、购买债券获得的债息、亲友的赠予以及国家给予的救助和社会保障等,这些收入既不是直接的劳动收入,也不  相似文献   

6.
由于我国现实的生产力水平,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经济全球化的演进,决定我国现时期的社会主义条件下存在产生一部分人凭借对生产资料[资本(主要是货币、实物和知识等),异化的权力]的实际占有侵占另一部分人剩余劳动即剥削的客观基础和可能性.但是只要发挥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作用,正确调整生产关系的分配和相互关系方面的内容,就能抑制以至阻止这些剥削的普遍滋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实践,必须破除对现行的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的盲目迷信;必须警惕主要是国际上出现的否定所有制的根本意义、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想、反对共产党的政治思想领导的言行和倾向.  相似文献   

7.
张瑞业 《理论学刊》2003,2(2):94-96
剥削是劳动生产率有了一定发展而又不非常发达的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在一定的历史阶段 ,剥削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因而具有进步性。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我国存在着经济剥削和超经济剥削两种类型的剥削。比较而言 ,经济剥削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应允许其存在 ,并加以规范、引导 ;超经济剥削则严重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 ,必须加以遏制。抑制和消除超经济剥削 ,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消灭剥削”的要义  相似文献   

8.
胡爽平 《学习月刊》2012,(14):25-26
莫贤梁先生在《观察剥削问题的新视角》^⑴(简称莫文,载于《理论界》2011年第3期,以下凡引用此文只注页码)一文中,对马克思主义剥削理论进行了“新阐释”,企图对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进行了全盘否定,本文针对莫文中的一些观点提出几点不同意见,进行商榷。  相似文献   

9.
一些学者认为,需超越善恶的伦理观来认识剥削现象。其中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剥削的产生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必须舍弃伦理道德的原则,用生产力的标准来认识剥削的历史必然性。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在我国现阶段,虽然完成了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消灭了剥削制度,但是还不能根除剥削现象。也就是说,私营企业主凭借生产资料私有权,无偿地占有雇佣工人的一部分劳动,雇佣劳动关系的存在和发展,有其历史必然性。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剥削仍然具有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因为今天的剥削仍然具有一定的社会积累的职能。他们引用马克思论述积累的理论为依据,认为无论积累采取什么形式,都是促进社会化大生产形成和发展的源泉。私营企业创造的财富,从所有权上看虽然归属私人占有,但是,只要还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不停地运行,就是社会的资产。在以公有制经  相似文献   

10.
杜凤静 《世纪桥》2009,(5):59-60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剥削问题存在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剥削已经给我们社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我们必须扬其长避其短,最大限度抑制剥削并逐渐消除剥削现象所产生的消极后果。  相似文献   

11.
怎样看待剥削,不仅是重大的理论问题,而且是关系到要不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要不要发展市场经济的重大实践问题。因此,必须正确理解剥削的含义、产生的原因。对剥削不但要作出质的分析,而且要作出量的界定。  相似文献   

12.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消灭剥削是其实现手段之一。对剥削进行重新认识,关系到我们对共同富裕目标的理解与实现问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获利主体性质已发生了转变,劳动者个人资产增多并转化为资本,企业与工人的雇佣关系的普遍化,这些都是使传统中根据收入主体、是否拥有资本、是否有雇佣关系对剥削进行的定义已不再适用。而且应该根据获利主体获利行为的合法性作为判别剥削是否存在的标准。这并不否定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只有对剥削进行重新认识,才能鼓励劳动人民勤劳合法致富,才能帮助我们正确地消灭剥削,共同富裕的目标才不会落空。  相似文献   

13.
关于剥削问题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之一是消灭剥削。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曾经宣告已经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可是随着改革实践的发展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出现了一些新的经济现象,要求从理论上予以解释。目前学术界关于剥削问题展开的讨论主要围绕着对剥削的不同定义、判别剥削的标准、中国现阶段是否存在剥削现象以及如何评价等问题展开。一、对剥削定义的不同看法剥削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其定义是:“剥削是社会上一部分人或集团凭借他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无偿地占有另一部分人或集团的剩余…  相似文献   

14.
钟萍 《发展论坛》2002,(6):26-28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的理论,揭示了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现在,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当时所面对和研究的情况有很大不同。我们应该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广大理论工作者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面向实际,大胆探索,深入研究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劳动等重大理论问题。现将理论界有关研究社会主义社会劳动方面的观点综述如下。一、“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5.
探讨新时期的剥削概念和剥削形式,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文章着重介绍、分析和评述了当代分析派马克思主义在这个领域持有的理论和观点,以期能够对现阶段的阶级、阶级结构、阶级意识,以及由此造成的贫富两极分化的严重现实和种类繁多的剥削现象、剥削形式,以及由此形成的剥削概念形成更加深入、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17.
社会主义本质上拒绝剥削,声明要消灭剥削。但在考察我国现阶段私有经济发展时,又有很多人几乎同声一致地讲“私营经济存在剥削”,“剥削是私营经济的题中应有之义”。逻辑上的混乱,有碍于我们运用科学的理论来消除思想上的混乱,有碍于坚持社会主义。私营经济中存在着的部分剥削,本质上是国家政策“让利” 的结果,“不允许剥削” 是社会主义制度不允许;“让利” 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政策的一种效应。  相似文献   

18.
《理论与当代》2002,(1):28-29
日前,国内规模最大的一次关于劳动价值理论的研讨会在南开大学举行。多数与会的专家和学者达成了以下几点共识:一、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和核心,是科学真理,是人类思想的宝贵财富,应坚持和发展。劳动价值论  相似文献   

19.
对于私营经济的性质,不必也不应当争论姓“资”姓“社”,应当从所有制性质去界定私营经济的性质。这样,可以进一步认识到私营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以盈利为直接目的,追求利润最大化;不存在或更易于解决企业代理问题;存在雇佣关系和剥削。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应当以邓小平哲学思想为指导,充分认识私营经济的这些基本特征的合理性及它反映出来的积极意义。对于剥削,可以区分为善、恶两种。善的剥削最终是否应当消灭,要看将来的实践,看它在将来是否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  相似文献   

20.
朱园园  钱娟 《世纪桥》2010,(3):76-77
罗默是分析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流派中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在《在自由中丧失——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导论》一书中重点对剥削理论进行了论述。本文通过对他建立的6个模型的分析进一步阐释他的非劳动价值论的剥削理论。罗默的分析方法透露着分析哲学的方式和方法论个人主义,语言清晰、逻辑严谨的分析具有借鉴意义,然而对马克思关于劳动价值论和剥削的批判具有片面性,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