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语境中,"富强"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范畴,包含了民富国强、共同富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富强、人民物质精神的共同繁荣和和平崛起下的富强等五个内容。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富强"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判断时代特征、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和牢牢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结合起来提出的新观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将"富强"上升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有其深刻的必要性。应当端正社会主义价值立场,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此基础上,"富强"才能真正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有机体良性运转的动力源泉,推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2.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指出"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老路"在某种意义上是指僵化的模式。那么,模式的本真意义何在?是否存在中国模式?中国模式的产生语境、出场路径、在场样态、本真内涵、正负价值分别是什么?这些是中国模式问题的基本内涵所在。马克思主义模式观认为,应该全面客观、辩证、历史地审视选择并阐释中国模式。  相似文献   

3.
"中国道路"具有丰富而全面的内涵。这主要包括三方面:首先,"中国道路"是一条理论之路。它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支撑,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保障,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精神积淀;其次,"中国道路"是一条历史之路。它的形成与发展不仅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结果,更是马克思主义不断中国化的过程,是理论与实践的互动选择;最后,"中国道路"是一条实践之路。这条道路不仅证明人类文明发展道路特别是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更使中国最终走上一条全面发展的复兴之路。因此,通过对"中国道路"内涵的不断挖掘和总结,属于中国特色的理论创新之路、历史创新之路和实践创新之路才会越走越远,越走越好。  相似文献   

4.
中国道路的价值目标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价值原则是共享、民主、公正、和谐;基本保障包括理论依据、制度依托、文化支撑和根本保证;根本动力是改革开放;基本要求是指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形成的基本经验和规律性内容。中国道路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不走错误的"歧路",中国道路坚决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富裕的正确道路,它的成功开辟具有重要的世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5.
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定有伟大的精神矗立在无数历史丰碑背后。在中国共产党的精神长河中,"红船精神"无疑是源头。一百年前,泱泱秀水上的一叶红船承载着信念和梦想起航;今天,新时代新发展阶段的中国共产党仍以奋斗姿态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  相似文献   

6.
作为范畴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是要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一个历史过程和基本规律的认识论层面来探讨,更为重要的是要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价值诉求进行深入剖析。这种剖析既拓展了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视阈,又有利于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的全面理解。当下,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价值诉求是通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来实现中国人百年来梦寐以求的富强、民主、文明和和谐的现代化强国。因此,这种价值诉求的研究路径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入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李张容 《长白学刊》2021,(1):149-15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有特定的实践基础和理论诉求,也有特殊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土壤。因此,从理论上来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表现为马克思主义在实践向度、理论向度和文化向度的充分展开过程。然而,由于历史上革命任务的紧迫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向度和理论向度充分展开而具有外显性,并得到学界的重点关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向度或文化动因问题则相对弱化而具有内隐性,也没有得到学界充足的重视。从近代中国文化发展视角来分析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能够为全面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提供另外一种面相。以民主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的提出为例来看,在近代中国文化发展的逻辑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在构建"中华民族的新文化"的过程中,随着自身对文化民族性关注度的提升而必然要提出的重要概念。在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时代,重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提出的文化动因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征程中,整体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突出地体现为:"坚持"与"发展"相结合,"反‘左’"与"反右"相结合,"破旧"与"立新"相结合,"批判"与"借鉴"相结合,"真理"与"价值"相结合,"民族"与"世界"相结合,"领导"与"群众"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科学总结和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基本经验,对于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继续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两个维护"是指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从理论、历史与现实三个维度进行分析,可以深刻地把握"两个维护"的逻辑必然。从资产阶级政党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比较来看,"两个维护"是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来看,"两个维护"是中国共产党近百年来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从新时代党的建设内容来看,"两个维护"是中国共产党加强政治建设及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流行于学界的所谓马克思主义"跨越发展理论",是一种误读和曲解。被视为这一理论的根据,则是所谓马克思"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提法。其实,马克思所说的不是"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而是"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轭形门"。在这两个不同提法的背后,是关于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不同观点。俄国革命和中国革命的理论和实践证明,"跨越发展理论"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辉煌成就,充分说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当代中国实现马克思主义根本价值追求的科学道路,也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成功实践,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运用唯物辩证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从而实现"造福人民"这一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追求的政治智慧。  相似文献   

12.
历史虚无主义是一股打着"档案解密""还原真相""范式转换"的幌子,通过虚无历史观、价值观、文化观和发展观,从而否定中国革命,否定中国共产党历史,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思潮,因为苏东剧变的波及、西方思潮的激荡、传播平台的失控、特定人群的发泄而沉渣泛起,其流毒甚广,危害至深。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敢于并善于与历史虚无主义持续斗争,才能赢得意识形态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的胜利。  相似文献   

13.
正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同时也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指引下不断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新胜利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相似文献   

14.
邓晓影 《传承》2008,(10):38-39
邓小平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提出对外开放、积极融入世界市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在世界历史条件下如何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等思想,赋予了马克思恩格斯世界历史思想新的内容和时代价值,形成了邓小平的世界历史发展观,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在中国发展的新的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15.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体系自建构伊始从概念术语到框架方法便不断受到外来话语的侵扰。当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体系创新首先需要追踪溯源,厘清语义,剥离苏联话语与西方话语背后的思想与价值,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支撑下建构新的概念、范畴与术语,创建新的理论框架与逻辑体系。批判与清理"苏联话语"与"西方话语"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体系创新的前提;中国语境中重新诠释马克思主义是当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创新的根基;提炼中国现代化的经验与规律是当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创新的核心。  相似文献   

16.
近两年来,"普世价值"在我国思想理论界引起激烈争论.肯定论者认为世界上有"普世价值",就是自由、民主、人权、平等、博爱等.否定论者认为世界上没有适用于所有时代、所有国家的"普世价值",承认"普世价值"的目的是为了在我国推行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把中国引上资本主义道路."普世价值"争论其实是要在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还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斗争,是中国举什么旗的方向之争,是中国走什么路的道路之争,是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一场看不见硝烟的交锋.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提出对外开放、积极融入世界市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在世界历史条件下如何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等思想,赋予了马克思恩格斯世界历史思想新的内容和时代价值,形成了邓小平的世界历史发展观,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在中国发展的新的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18.
甄小英 《传承》2011,(19):14-16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为什么历经艰难曲折依然经久不衰,领导中国人民创造了震撼世界的辉煌?邓小平在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时,曾强调了两大根本原因,一是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二是重视党的自身建设,建设了一个为民谋利,始终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拥护的党。在中国,"除了中国共产党,根本不存在另外一个像列宁所说的联系广大劳动群众的党"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由"。  相似文献   

19.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追求,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最终要实现的目标。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活动的出发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执政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基础,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把人的全面发展从"应然状态"变为"实然状态"。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成功地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关于“第二次结合”的思想与实践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毛泽东不仅是"第一次结合"的代表人物,而且是"第二次结合"的创始者.他有关"第二次结合"的思想与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发展和中国历史前进的逻辑之必然,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社会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