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国产战争片作为新中国电影的一个重要片种,既是新中国电影发展的亲历者和见证者,更是新中国电影发展的推动者和变革者。从这些影片中,我们不仅可以发现新中国战争片的发展轨迹、时代烙印,还可以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创作者对战争认识的深化。  相似文献   

2.
爱情叙事是整个中国电影的现代性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元素。考察中国电影史,爱情叙事始终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话题。1956年出品的《铁道游击队》这部影片,不仅在其爱情叙事上有自己的特殊性,更重要的是在其历史性上更是对一个时代的怀念,这是一个有可能产生相当辉煌但是却并没有到达相当高度的历史时代,一个充满着希望但是最终却是充满着遗憾的时代。在其现实性上,对于当前的红色经典的改编,更应该有其独特的借鉴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3.
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下,沉默是金的时代似乎已经过去,大力宣传自己成了许多人重要的谋生手段。电影宣传人也深刻认识到这一点,他们纷纷使出浑身解数来推销自己的影片。因此,随着电影市场的争夺日益激烈,电影宣传的方式更是花样百出。  相似文献   

4.
朱彦芳 《前沿》2013,(8):166-168
冯小刚的电影是能很好地融合商业和艺术这两个元素的优秀商业电影。在电影拍摄的产业化策略下,冯小刚的商业电影与传统伦理文化、精神等时有联结。"伦理"这一关键词可以说是冯小刚电影的一个重要切入点。爱情、亲情与带有文化印记的人的性情,善与恶以及非常情境下的伦理失范等伦理范畴成为冯小刚电影重要的伦理修辞。冯小刚电影成为既注重影片娱乐性又兼顾影片艺术性的当代典范。  相似文献   

5.
倪万 《求索》2007,(10):192-193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于当代世界文化艺术,特别是电影艺术的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的本土化问题以及中国后现代电影创作的本土化问题是绝对不可能也不会避免的。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的后现代电影兴起并获得发展,陆续出现了冯小刚的“平民化”电影、王家卫的后现代电影、周星驰的“无厘头”电影、王朔小说改编的调侃电影以及其他的后现代影片。本文通过自我的文化体认、游戏的叙事方式、怀旧的武侠情结三个方面的分析,解读中国后现代电影创作的本土化特征。  相似文献   

6.
余习惠 《求索》2015,(1):178-182
中国武侠电影作为在国际电影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类型片,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媒介。新世纪武侠电影的文化国际传播以影片中特有的人物、景物画面为载体,以侠义文化、江湖文化、儒家文化等中国本土文化以及英雄主义、自由、爱情与和平等在内的普适文化为传播内容,使影片呈现出多样化的文化特征,这使得武侠电影既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又符合现代文化走出国门的条件。同时,追求东方内核与西方形式的完美结合,兼顾中西观众的共有情感及审美习惯,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并为世界观众所接受。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与世界电影的交流越来越密切,从最初的展映、到互相开放市场上映影片,再到合作拍片,这些合作让世界电影人和观众在交流中不断受益。在交流中增进了解中国电影"走出去"是几代电影人的梦想,他们期待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电影了解中国。这个梦想从启动至今可以说初战告捷,中国电影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已经大大加强。1982年,中国电影资料馆在意大利举办"中国电影回顾展"集中放映135部中国电影,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自此,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的放映活动都在持续增加,为世界了解中国提供了一个窗口。  相似文献   

8.
电影是广大观众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之一,而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电影音乐,是影片成功与否的另一个关键要素。凡是经久不衰的经典影片,其电影音乐大多也堪称尚品,跟随影片流传百世,有的甚至脱离电影成为独立的艺术品供世人欣赏,因此电影音乐的民族化处理就显的格外重要。当下很多学者都撰写了具有较高质量的文章来探讨怎样走出电影音乐民族化之路,在此从创作、审美、接受者三个方面来分析电影音乐中的民族素材,尤其是少数民族音乐的运用,希望能够为中国电影音乐的民族化道路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今年初,贺岁档影片制作与生产,深度挖掘与彰显特色资源,激发了大众观看影片、关注国产电影蓬勃发展的热情,呈现出电影产业的强大优势。中国电影如何进一步寻取和保持生机与活力,提高文化软实力,怎样在实施"走出去"的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青春、青年和青春期成长一直被人们赋予诸多肯定性的文化价值.20世纪以来,其文化含义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文以当代中国大陆电影对青春的影像表达策略为研究对象,考察不同时代语境中电影表述青春经验的文化策略,指出大陆电影将青少年神化和妖魔化的两种倾向,剖析<独自等待>等影片在青春表述策略上的重大转变及其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1.
谢素芳 《中国人大》2013,(20):40-42
“我是一个没有双手的残疾人。在童年,我梦想长出一双手。现在,我觉得我有手,这双手就在我心中,它是一双自尊、自强、自立、自信的手。”这是不久前公开上映的影片《无手老师》里主人公马复兴的一句话。“无手老师”的故事不是虚构的,主人公马复兴的原型就是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汉东乡下麻尔村小学的马复兴老师。?无手老师”马复兴有手,而且有一双灵巧伟大的手。作为人民教师,他用一笔一划的板书实现了西部乡村孩子的上学梦;作为人大代表,他写下一份又一份建议为百姓排忧解难。无论从对本职工作的兢兢业业,还是对生活、对人生的态度看,马复兴都是当之无愧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相似文献   

12.
作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中国的电影业因为有了国产商业大片的点缀,越发显得重要起来。“大片”在当今人们的文化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与其他影片相比,其商业性更强,是当今电影业的支柱。然而,中国的大片从《英雄》到《赤壁》,在获取高票房收入的同时,也遭遇了多方面的批评,大片在产业性和艺术性方面产生了背离。本文分别从电影叙事、电影史、文化意识形态等角度对国产商业大片进行分析,指出当前国产商业大片存在的偏重视觉奇观、特效场面、古装武侠题材等倾向,以期引起创作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包扬 《前沿》2011,(9):157-161
蒙古族题材电影是反映蒙古族人民生活、生活环境、故事情节等生活现象的影片。从审美学角度分析,在形式层上,蒙古族题材电影广泛运用大远景、远景等景别,并大量运用叙述性蒙太奇、蒙古族长调和马头琴,色调冷暖对比明显;在形象层上,蒙古族题材电影塑造了具有典型特征的母亲形象、父亲形象、可汗形象、英雄形象、马的形象;在意蕴层上,蒙古族游牧文化,饮食文化,"马"文化,敖包文化渗透在影片中。另外,蒙古族题材电影在找寻理想家园、尊崇生老病死和关注环境问题等方面凸显了其高度的人文关怀。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只有了解蒙古族题材电影美的共性,才能找出其价值认同点的所在,才能使我国的蒙古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通过电影这面"镜子"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4.
随着34部进口大片名额用尽,从2012年12月开始至今年一月中旬,贺岁档影片成了国产电影的天下。尤其是《人再囧途之泰囧》,更是创造了票房奇迹,突破12亿元的总票房使之成为电影史上最卖座的国产电影。中国电影"走出去"是几代电影人的梦想,他们期待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电影了解中国。这个梦想从启动至今可以说初战告捷,中国电影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已经大大加强。2012年,中国电影市场总票房已超过170亿元,比2011年增长30%多,但与此同时,随着进口影片比例从20部增至34部,国产电影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  相似文献   

15.
2012年2月24日,在摘得奥斯卡桂冠一年后,迟于美国上映一年多的美国影片《国王的演讲》(theking's speech),终于进入中国院线上映。 这得益于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2月访美期间,在美国洛杉矶签署的《中美双方就解决WTO电影相关问题的谅解备忘录》,未来,中国观众也许不会在大银幕前等待的太久。被媒体统称为"中美电影协定"的备忘录中有三项重要的协议内容,其一是中国承诺将在之前长期的每年引进20部美国电影的配额基础上增加14部3D或IMAX电影。  相似文献   

16.
王慧 《观察与思考》2009,(21):60-61
盛大文学牵手中国原创类型电影 目前,第十二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隆重开幕,由众多国际、国内导演和演员组成的豪华评委阵容以及参评影片引起媒体关注,而一些中国原创类型电影发展更是成为此届电影节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7.
尚道 《台声》2007,(12):83-88
电影作为人类传播史上一个最重要的媒介,结合了戏剧、音乐、美术、文学、雕塑等不同形式的艺术表现,呈现出其他艺术所无法企及的感动效果,人们随着剧情的编排和人物的演出,或喜、或怒、或哀、或乐,感受着感官的刺激和心灵的洗礼。1895年年12月28日,出身自法国里昂照相材料制作商家庭的卢米埃兄弟,在巴黎格兰咖啡店印度沙龙中公开售票放映10部影片,这些影片是用他们所发展出来的电影机cinematographe拍摄与放映的。这一天也标志着电影正式诞生的日子。 1904年慈禧太后70寿辰之际,英国驻北京公使进献了放映机一架、影片数套来庆贺,第一套电影专业器材和专业素材从此进入中国。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的老板任庆泰拍摄第一部黑白无声电影《定军山》,从此吹响了中国电影的号角,开始了长达百年、缤纷艳丽的光影之旅。暮然回首,当电影在1895年诞生之时,正是日本向华发动甲午战争,并迫使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从1895至1945年的50年间,台湾遂落入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全方位的日本殖民化统治中,作为文化产品之一的台湾电影自然也不能幸免。然而回顾台湾电影发展的历史,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低落还是辉煌,台湾电影总是以一种凝重的符号,记录着人们心底潜藏的梦想和对生活的感悟。  相似文献   

18.
赵曰茂 《春秋》2014,(6):47-48
正老一辈戏剧电影艺术家洪深,除了在戏剧方面的卓越成就外,在中国电影领域也是一位先驱者。他一生共创作和改编了30多部电影剧本,其中绝大部分摄成影片,还导演了9部影片。他在清华学校毕业后,曾赴美学习陶瓷工程,后入哈佛大学改学戏剧,归国后即于1924年取材冯梦龙《情史》中的一篇故事加进《水浒传》人物,创作发表了中国第一部电影化结构的电影剧本《申屠氏》。他还是1925年中国第一部蜡盘发音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的作者。而发表在上海《文学》1934年第一、二两期,并于  相似文献   

19.
“以前看中国电影是因为喜欢其中东方的人物和风景,但在看《图雅的婚事》时,我被它的情节所吸引,而没有意识到这是一部中国电影。”一位德国影评人的评论,让《图雅的婚事》的导演王全安深有感触,这说明观众已不再是为影片的中国特色而打动,而是电影内部元素开始起作用,和观众有了真正的交流。  相似文献   

20.
因为惊愕,无数观众会张着大嘴欣赏这部影片。真的。这实在是一部令人难以置信的电影。反恐题材一贯丰富而且引人人胜,但是如何让一部反恐电影更多地彰显深刻的思想和人性关怀,从而区别于其他以激烈作战和反恐策略为主要情节的类型电影?《战略特勤组》别出心裁,着力于让各种观念尖锐冲突:国家安全与人性道德哪一个更重要?对与错的边界在哪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