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鄂 《法制与社会》2012,(19):89-92
目前对修改《个人所税法》的讨论日益热烈,然而随着讨论的深入,对经济公平的探讨也不断的加深。特别是日前提交人大讨论的《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的一系列制度更是引发对经济实质公平的争论。就个税征收而言,实现经济实质公平需要经济法基本理念的支撑和大量相关制度的共同协调。  相似文献   

2.
人格权的发展依赖于对人格概念正确理解。在我国民法理论中,人格与主体、权利能力等概念存在混用现象。本文试图探究具体概念本质及它们之间的区别,从而提升概念之确定性。笔者主张人格为自然人和团体成为民法主体之要件,为主体之前提;主体是最为核心之概念。在近代民法理论中,主体是高度抽象的自由意志;权利能力被用来描述主体作为权利义务载体之资格有无和范围宽窄;人格权之人格与作为主体资格之人格不同,前者是客体,后者是主体要件;人格权是主体以自身为客体的权利,具有支配性,人格权的产生以抽象主体理论为基础。  相似文献   

3.
论民事主体的权利能力及其对我国民事主体制度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法律史的角度看,权利能力概念的产生其实是为了赋予团体以法律主体的地位。确立权利能力的标准,应当基于法律的规定或承认。我国未来民法典据此应当建立一个多元、开放的主体制度。  相似文献   

4.
蒋悟真 《法商研究》2007,24(4):80-88
以经济法律规范中的主体为参照可以看出,以往经济法主体理论研究脱离立法与实践,致使理论的传承性与内容的重复性过强,囿于对独特性的强制性证成而忽略了经济法律关系在主体设置上的重要性,在"主体—行为"模式上缺乏持续而系统的研究路向。经济法主体理论在传承的基础上需要超越。拓补经济法主体理论框架的关键在于以"责权利相统一"原则为指引创新经济法主体的设置模式,并以"社会本位"为理念突出经济法主体的法益目标。经济法主体理论抽象的价值依归,在于发挥经济法中"人"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5.
张占江 《法律科学》2007,25(3):87-96
政府与市场各自的缺陷及二者良性互动机制的缺位,是造成目前社会中种种不和谐现象的深层原因.依据政治学、经济学、法学方面的分析,社会中间层主体是规制政府失灵、市场失灵的经济法领域内,实现政府与市场和谐互动的一条重要路径.目前的问题是,规范社会中间层主体的法律立法理念的偏颇、具体制度缺失.因此,匡正相关立法的理念,完善相关制度是亟待加强的.  相似文献   

6.
经济法主体范畴是经济法主体内涵和外延的界定,本文在剖析经济法主体的特性的基础上,以利益为切入点,从国家,市场,社会,企业四个层面去总结和构建了经济法主体群。  相似文献   

7.
人格·权利能力·民事主体辨思——我国民法典的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付翠英 《法学》2006,(8):71-79
人格是罗马法对自然人身份的确定,权利能力是德国法对团体身份的确定,民事主体没有身份性,其意义在于控制和归属。这三个概念都是一种法律技术工具。我国民法理论及立法应当放弃人格和权利能力概念,由民事主体取代。民事主体是现代私法对人的经济生活方式和社会生活方式的预定。该预定应当以人性为基础,以激励和约束为其内在核心动力,构造多元化、开放式的民事主体体系。  相似文献   

8.
论经济法主体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法律部门的主体制度是基于部门法独立的调整对象、调整任务而以独特的视角建立起来的 ,同一社会实体或个人在不同的法律关系中享有不同的权利义务 ,从而成为各部门法的主体。据此 ,经济法主体可表述为政府、经营者、消费者三类。  相似文献   

9.
经济法主体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是经济法社会本位价值理念的基础与核心.经营者是为消费者提供其生产、销售的产品或者提供服务的组织体提供产品和服务,实现商品和服务的价值,最终达到自我财富增长的目的,它能体现经济法主体的责任、权利、利益的一致性,是责任、权利、利益的系统化,整体化的载体.因此,本文试从经济法责权利相统一原则入手,把经济法主体定位为经营者,以期为经济法主体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论我国经济法价值的根本取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法价值是法律价值的子系统,它可以包括公平、效率、秩序等内容。但是,在我国目前的经济条件下,经济法应以公平作为其价值的根本取向。不仅如此,还应通过各种制度设计保证公平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略论经济法立法主体的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论证,认为在经济法立法活动中,所立之法可以按调整对象、法律渊源、客观功用价值、立法权的获取方式等标准分类;立法主体可分为宪法上的立法主体和经济法上的立法主体,前者行使宪法上立法权进行立法,后者行使经济法上立法权进行立法,两者受不同部门法的调整。  相似文献   

12.
经济法的法主体范畴的提出 ,意味着法主体内涵与外延的明确界定 ,决定着经济法的效力范围等一系列根本性问题 ,是经济法范畴体系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民法与经济法的法律关系主体理论入手,分析了两种主体之间的联系,并将自然人、法人以及国家在民法与经济法当中的地位进行比较,明晰经济法与民法主体的区别。  相似文献   

14.
赵彦双 《行政与法》2010,(10):125-126
本文通过对传统经济法主体概念与分类的阐述,明确了传统概念中存在的问题,从市场中介组织作为经济法主体的必要性角度去证成它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5.
格式条款广泛存在,是合同法中的重要内容。格式条款是一把双刃剑,存在有益的一面,但引起的问题也非常严重。对格式条款的法律分析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前提,因此,对其进行法律分析就显的非常重要。传统的私法学说在分析格式条款时,已经显得力不从心了,必须以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作为分析的视角,经济法理念就成为对格式条款进行法律分析的归宿了。  相似文献   

16.
向达 《行政与法》2014,(1):119-124
权利及其能力是与主体紧密相关的,主体是权利的载体,因此,主体的内涵与外延对权利及权利能力的内涵及外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历史的角度看,人类的权利能力经历了从模糊到清晰、从狭隘到宽广、从习惯到法定的漫长过程,这个过程也影响了权利的发展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7.
经济法视域中的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效率公平、分配公平、社会保障公平相互联系,互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社会公平体系。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包括全体公民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机会均等、结果大体相等,同时尊重社会成员的自由选择权,其外延包括基本民生性服务、公共事业性服务、公益基础性服务、公共安全性服务逐步实现均等化。  相似文献   

18.
论行业协会的经济法主体地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政府、市场与行业协会三者的互动关系中可以看出,行业协会之经济法主体地位是由其自身的特殊性决定的作为调控主体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矫正双重缺陷;作为受控主体,它如果采取了限制竞争行为,必然受到竞争法的规制。考虑我国行业协会的现实状况及经济发展水平,在确立行业协会经济法主体地位时,应适当地强化行业协会之调控主体地位,弱化行业协会之受控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9.
早在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就已经预见到社会权力机构的兴起,这一预见已被中西方主要国家独立监管机构的产生与发展实践所证明。作为日益重要的经济管理主体,独立监管机构的公益代表性与权力合一性完全契合经济法主体特征的基本要求,亟需在经济法主体理论上对此作出回应。纳入独立监管机构考量后的经济法主体理论更加完善,可以明晰国家与政府在经济法主体类型上的差别,解释政府作为经济法主体和行政法主体在性质上的不同,并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社会中间层的经济法主体地位问题。基于独立监管机构的发展现状与趋势,经济法主体将呈现出"政府——独立监管机构——市场主体"互动模式。  相似文献   

20.
论经济管理主体的经济法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洁 《行政与法》2009,(3):120-122
经济管理主体主要是行政机关,不可避免地带有行政法色彩,然而,经济法的本质与核心,是国家通过法律手段对国民经济活动的宏观调控、组织与管理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各类国家管理机关必须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经济的指导性安排,依法行使经济职权,履行经济职责.因此,当行政机关担任国民经济管理者的角色时,必须彰显不同于单纯行政管理的经济法特色,才能更好地履行经济行政的职能.本文通过对"经济法特色"的法理分析,从机构设置、调控手段、管理对象三个方面阐述了经济管理主体的"经济法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