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给权力设防     
据媒体报道,投资 3亿多元的哈尔滨报业大厦,从 1999年 9月正式投入使用至今,各方面没有接到一件犯罪举报,检察机关没有发现一起职务犯罪,“工程上马,干部下马”一类的“经验总结”失灵了,这在哈尔滨市过去几十年的建筑工程史上是少有的。报道指出,原因很简单,哈尔滨报业集团事先请来检察机关,帮助开展工程的职务犯罪预防。   这则报道,用事实揭示出了这样一个道理:给权力设防,是反腐败的最好“良方”。   职务犯罪,说到底是权力犯罪。一切腐败都是滥用公共权力的结果。为什么“清水衙门”水不清 ?为什么会出现“ 59岁”现…  相似文献   

2.
逆向性贿赂     
游宇明 《廉政瞭望》2013,(11):39-39
对“性贿赂”这个概念,国人并不陌生。一般说来,性行贿者处于弱势地位,性受贿者则相对强势。然而,晚清两江总督端方的“性贿赂”恰恰与此相反,我将其名之为“逆向性贿赂”。  相似文献   

3.
职务犯罪是刑法理论中有争议的一个概念,但站在刑法角度界定职务犯罪概念时,应坚持以下原则,职务犯罪的概念应以现行刑法的规定为依据,涵盖各种具体职务犯罪的共同特征;应符合"职务"的本源意义;应突出自身犯罪构成所具有的特征;应符合有利于打击和预防腐败的目的;应与国际公约接轨。  相似文献   

4.
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用女色向相关的国家工作人员进行的-胜贿赂”应否立法制裁?我国法律界早有过探讨。如,我国1996年修订《刑法》时,与会的一些专家也曾提到增加“性贿赂罪”。而在江苏的一次法律研讨会上,金卫东提交的一篇呼吁“性贿赂”立法的论文,在法律界又掀起了一个讨论“性贿赂”立法问题的热潮。下面我们先来看看金卫东在其论文中所提及的两个案例。  相似文献   

5.
邓林  李忠强 《唯实》2005,(10):40-41
腐败是运用公共权利谋取私利的行为。腐败并不一定就是犯罪,只有腐败行为达到一定的程度即达到刑法规定犯罪要件时,腐败才构成犯罪。我国刑法规定的与腐败有关的犯罪种类主要有受贿贪污、挪用公款等。根据我院(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近几年审理的腐败犯罪案看,腐败犯罪呈现案件数  相似文献   

6.
集体腐败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衡洁 《廉政瞭望》2008,(10):20-21
集体腐败,这个以往偶尔提及的概念,在本次刑法修正案(七)草案初审时正式亮相。 “目前中国有一种犯罪是不受法律约束的,且明目张胆,那就是集体腐败,在修正刑法时,应将其纳入刑律。”8月25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原中纪委副书记刘锡荣如此表示。  相似文献   

7.
性贿赂是由领导干部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色情腐败引发的。没有色情腐败就不会有性贿赂。色情腐败和性贿赂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一是另有他图;用公款雇用女色,对有关部门领导或办事人员,施以陪吃陪唱陪玩陪洗陪睡。二是以固定和隐秘的酒店宾馆为场所,以工作餐或休闲娱乐为因由,包女色对较为高级的干部进行全程陪伴。三是出钱包租固定女色,供性受贿者随时随意享用。四是性贿赂者本身为女性,  相似文献   

8.
领导干部“家里人”、“身边人”参与作案,已经成为当前腐败犯罪的一个突出特点。除了“夫人腐败”、“子女腐败”、“秘书腐败”外,一些领导干部的司机参与腐败犯罪的现象也格外引人注目。记者调查中了解到,近几年,一些专车司机凭借其为领导服务的特殊身份,逐渐分享部分权力资源,开始参与甚至主导某些腐败犯罪,一种新的腐败群体正在滋生。  相似文献   

9.
职务犯罪作为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权进行的犯罪,其本质是权力的异化和失控,是腐败的极端形式。遏制权力腐败,预防和减少职务犯罪,已成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问题。对职务犯罪的特点、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寻找和认识职务犯罪的客观规律,目的在于积极探索治理腐败现象和职务犯罪的治本之策,努力从源头上遏制和防范腐败和职务犯罪。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腐败犯罪分子往往 借助"刑法罪刑法定原则"为挡 箭牌,幻化出种种非典型性贿赂 行为,并企图由此规避法律,逃 避制裁与打击。这一现象应引起 我们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1.
职务犯罪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务犯罪是一种严重的腐败行为。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职务犯罪在整个犯罪案件中占有相当高的比例,比较突出的如贪污受贿、挪用公款、玩忽职守、滥用职权等。一、职务犯罪产生的原因(一)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的缺陷叠加为某些职务犯罪提供了机会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两种体制并存的局面。两种不同体制并行运转,不仅给经济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问题,而且也为职务犯罪及其派生犯罪提供了温床。如有人会在多种所有制之间和多种调控手段之间寻找空隙,在“空档”地区打“擦边球”,伺机贪污受贿,变相出售手中权力得以自肥。(二)…  相似文献   

12.
谢清波 《唯实》2012,(8):130-133
刑法的目的是保护法益,罪刑规范的实质是法益保护规范。刑法分则罪刑规范的罪状构造模式实际上是“犯罪成立模式”,是刑法对某种特定行为构成犯罪的“最低要求”。犯罪成立与犯罪既遂、未遂实际上是不同层次的两个方面的问题。犯罪成立与否讨论的是罪与非罪、是否发动刑罚的问题;而犯罪既遂与未遂是在确定已经成立犯罪的前提下,如何适用刑罚的问题。对于刑的规范而言,立法事实上确立了以既遂为标本的模式。我国刑法分则规定的行为犯存在既遂与未遂的不同形态,而结果犯只存在犯罪成立与否的问题,结果不发生就不成立犯罪。因此,在具体适用刑法的过程中,就需要运用法益保护的原理,仔细辨别哪些犯罪是行为犯,哪些犯罪是结果犯。  相似文献   

13.
冯江红 《党课》2009,(8):74-76
某市检察院的检察盲们对该院职务犯罪信息库收集的全国各地的典型案例进行归纳分析,得到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点”“卡”“节”“情”“谢”巳成为当前最容易发生职务犯罪的五大关口,为我们预防和遏制腐败发生,提出了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14.
谈到性贿赂,首先是涉及到性交易。性交易是指一方面提供性服务,从另一方获取收益的行为。有关法学专家给性贿赂下的定义是:通过向国家公务人员提供色情和性服务,来谋取不正当的经济和政治利益。鉴于目前查处的腐败官员大多数都有接受他人性贿赂的现象,有关法学专家呼吁通过立法进行制裁。  相似文献   

15.
阳光是腐败与阴暗的克星,因此人们把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称为“阳光行动”。北京市石景山区人民检察院在该区三家电力公司积极开展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检察官们带着“阳光”去办案、促进了企业健康发展,也营造了一片阳光灿烂的反腐倡廉新景象。  相似文献   

16.
资讯     
四类腐败要案将被严查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全国检察机关将坚决贯彻党的十六大关于反腐败斗争的总体要求和部署,始终坚持把查办职务犯罪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不断加大办案力度,继续集中力量查办四类腐败大案要案,对构成犯罪的腐败分子彻底查处,严惩不贷。检察机关要集中力量查办的四类腐败案件具体是: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犯罪案件;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充当黑恶势力后台和“保护伞”,利用职务包庇、纵容、参与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犯罪,严重渎职以及严重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的犯罪案件;司法人员和行政执法人员贪赃枉法、滥用职权的犯罪案…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刑法对职务犯罪的处罚金、没收财产等规定较少,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对犯罪的惩治力度。少数犯罪分子甚至有‘一时服刑、刑满享受’的思想。"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应勇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建议完善相关法律,实现职务犯罪财产刑的全覆盖,以有效震慑犯罪分子。我国现行刑法中,对挪用公款罪、介绍贿赂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隐瞒境外存款罪没有规定财  相似文献   

18.
“国家工作人员”是新颁《刑法》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国家工作人员犯罪,我国历来采取从重从严的政策。在《刑法》分则的各章中,都涉及到了国家工作人员的概念,特别在贪污贿赂罪、渎职罪中,“国家工作人员”作为犯罪主体,是必不可少的犯罪构成四要件之一。检察机关四...  相似文献   

19.
受贿罪是我国当前发案率极高的一种职务犯罪,而且受贿犯罪随着形势的发展不断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但是,刑法的修订未能及时充分地将成熟的受贿罪理论成果吸收进去,导致刑法对受贿罪的规定不完全适应当前受贿犯罪的实际情况,使国家对受贿犯罪的打击不力,影响了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为此,我们从比较研究的角度,来分析现行刑法关于受贿罪的规定与港台  相似文献   

20.
"性贿赂"该不该入刑?原铁道部部长刘志军案,因检方未对其"性贿赂"情节提出指控,再度引发舆论对这个问题的关注。自1996年修订刑法起,"性贿赂"该不该入刑的争议,至少持续了17年。立法机关出于哪些方面考虑,未对"性贿赂"动用刑法"利器"?对此,知名刑法学者周光权教授做了解读:"性贿赂"之所以没"入刑",主要原因还是来自司法实务层面的障碍,现实可操作性较弱。比如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