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从法规层面对公益性征收与商业性拆迁进行了区分,既实现了思路的转变,也进一步完善了相关制度设计。但实践中,房屋征收补偿协议争议纠纷解决机制仍面临诸多困难,并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应高度重视房屋征收补偿协议争议纠纷解决机制存在的问题,采取分步走的战略逐步解决问题,为实现新条例的制度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结合提供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2.
《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征求意见稿)》区分公共利益与非公共利益的需要,将公共利益性质的房屋征收行为定性为行政法律关系,并规范了房屋征收程序,总体上体现了私权保护的立法理念。但在立法权限、公共利益界定、征收对象等方面仍有争议,建议由全国人大或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法律,将土地使用权纳入征收补偿对象,通过立法(司法)解释界定公共利益需要的房屋征收具体情形。  相似文献   

3.
以参与式行政为视角解读《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探讨了参与式行政的理论基础,分析了参与式行政在新条例中的运用,以对我国行政和服务行政带来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4.
2009年12月公布的《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件(征求意见稿)》属于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其适用范围应当同时符合几个条件:(1)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2)国有土地上房屋;(3)对房屋所有权人。确定补偿标准非常重要,应在具体细节上给予严格的界定。  相似文献   

5.
城市房屋拆迁是指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将国有土地上单位、个人的房屋及其附属设施拆除,对房屋所有权人予以货币补偿或者房屋产权调换的现象。目前,我国的城市房屋拆迁制度仍不完善,拆迁问题持续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新颁布的《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虽进步不少,但仍存在相当问题,包括"公共利益"扩大化、程序设计存在缺陷、征收补偿和纠纷救济机制不完善等。本文通过对当前城市房屋拆迁制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提出完善城市房屋拆迁制度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6.
房屋征收补偿协议的性质及其司法救济途径在我国法律中并没有明确的规定,由此可能带来诉讼管辖上的混乱。更有甚者,房屋征收补偿协议作为一种民主化的行政方式,可能因缺乏明确的诉讼救济渠道而萎缩。因此,应明确房屋征收补偿协议的性质,根据我国的诉讼体制,确定其纠纷解决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就行政补偿的性质而言,其静态上是行政责任,要求政府依法行政;动态上是具体行政行为,公民可针对该行为提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旧城改造是否属于“公共利益”、被征收房屋的用途应当如何确定、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补偿标准等是《征收与补偿条例》应进一步予以明确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房屋征收活动应当符合必要性原则,房屋征收决定系依申请行政行为,具有物权创设特性。根据公正原则,征收人与用地人应当分离。用地人与征收人之间构成安置补偿民事法律关系,其纠纷由征收人居中裁决。《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应依上述法理予以修改。  相似文献   

9.
城市房屋拆迁本质上是政府基于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收回而进行的对城市规划区内房屋的征收行为。国有土地使用权作为一项独立的用益物权,是公民的合法财产权益之一,具有对抗第三人包括土地所有权人的效力,在遭遇公益征收或非公益拆迁时,理应对其价值进行评估并给予相应的补偿。在国务院改革城市房屋征收制度之际,应明确将“收回”国有土地使有权纳入补偿范围,并建立相应的补偿程序和法律原则。  相似文献   

10.
《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历经四年多的调研、座谈、论证、征求意见、反复修改,于2011年1月21日颁布,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尽管条例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被征收人在征收全过程中的各项权利,但面对强大的国家权力,被征收人依然处于弱势地位,对征收补偿中弱势群体的权益保护还存在困境。就在条例实施之后发生的首例强拆事件就说明,制定出法律仅仅是第一步,还需要有配套规定来具体化,规定征收补偿的正当程序,廓清公共利益的范围,对征收补偿进行利益衡量。  相似文献   

11.
消防行政征用补偿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消防行政征用补偿是指消防行政补偿主体因合法征用给相对人的合法权益造成特别损失,而由国家对其损失进行补救的行为。现行法律法规为其实施提供了一定的法律依据,但缺乏操作性。系统的消防行政征用法律制度应当包括补偿义务机关和补偿请求人、补偿的范围、补偿的程序、补偿的方式和标准、补偿的费用等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2.
民事诉讼与行政诉讼的现行程序法制构造,难以应对行政争议与民事争议密切关联且混合并存的复杂案件。在受害人的损害由民事侵权、行政侵权、受害人的过错,乃至于不可抗力、意外事件等多种原因共同作用而造成的情况下,单一的民事诉讼或行政诉讼,均无法高效、低成本且全面地保护受害人的权益。通过修改行政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国家赔偿法等相关法律及司法解释,构建行政附带民事诉讼、民事附带行政诉讼制度,从而实现行政救济与民事救济制度的并行与接轨。  相似文献   

13.
行政诉讼目的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行政诉讼目的是国家基于对行政诉讼固有属性的认识预先设计的关于行政诉讼结果的理 想模式。我国行政诉讼法对权利救济和行政法治维持目的的同等对待,造成制度设计上的偏差,影响了 行政诉讼作用的发挥,应予调整。  相似文献   

14.
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在受案范围上的街接问题,需通过两种方式解决:一是通过修改行政诉讼法的受案范围来扩大案件的受案范围,以确保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利得到保障和实现。二是通过最高法院对现行行政审判当中出现的行政争议受案范围上的"真空",制定有关的司法解释,以保证在审理行政案件中对出现的新的行政争议或超出受案范围有章可循。  相似文献   

15.
奥地利行政诉讼制度对我国行政诉讼法修改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奥地利行政诉讼制度由来久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国的行政诉讼法修改可以在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审判组织、审判程序以及判决与执行等方面从同为成文法体系的奥地利行政诉讼制度中得到许多建设性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通过行政诉讼保护公民、法人的合法利益,控制、监督国家权力的行使,从而达到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效果,实现法律公平正义的价值,最终实现人的彻底解放.  相似文献   

17.
论行政诉讼受案范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行政诉讼受案范围是行政法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行政诉讼法学界的学者和法律实践者争论的内容。文章从我国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局限性和完善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设想进行探讨,以期为我国行政诉讼立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在行政诉讼判决作出后,行政相对人不履行判决确定的内容,行政机关可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也可以依职权自行强制执行。而当行政机关不履行判决义务的时候,行政相对人中请强制执行往往障碍重重,这在司法实践中具有很现实的意义。文章通过对行政相对人中请执行行政判决问题的探讨,旨在提出一些对该问题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行政诉讼与行政复议作为解决行政争议和维护相对人合法权益的法律制度,既有许多相同点,又有很多不同之处,二者在互动发展中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然而由于制度设计与实践操作中的诸多原因,行政诉讼与行政复议制度脱节严重,影响了相对人的权益保护和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文章从制度设计与实践操作层面详细论述了二者脱节的具体原因。  相似文献   

20.
意外事件有时候会发生在一切社会中,特别是政治危机、技术和自然灾害危机等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如何应对紧急状态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我国目前对紧急状态下的行政补偿还存在机制不健全,法律规定不完善等问题。应尽快制定《紧急状态法》,以保护公民权益,紧急状态下的行政补偿机制也应制度化,标准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