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版权     
政府将加强对数字音乐版权保护4月10日,北京市版权局介绍将推出《数字音乐版权收入倍增计划》,目标是三年后参加本计划的权利人将实现版权收入翻番,推出的原创作品数量翻番。近期,网络音乐或将下载收费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政府将采取一系列具体措施,切实加强对数字音乐的版权保护,鼓励音乐原创,维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据介绍,北京市版权局将从五个方面来推进音乐版权保护工作:一是加强普法宣传,提高公众版权意识;二是组建版权产业联盟,推动  相似文献   

2.
屠波杰 《法制与社会》2014,(32):269-270
互联网的应用,使传统的"印刷版权"进入了"数字版权"时代,网络的强大复制功能和便捷的信息获取平台,给网络版权的保护带来了全新的课题。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法律法规的相对稳定性已经成为二者不尽适从的重要矛盾之一,政府和学界均在对此进行不断地分析和研究。本文试从网络版权保护的现状及问题入手,借鉴现有的相关法律规制关系,力求为网络版权保护的法律途径革新及完善提供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近两年来,版权归属诉讼迅速增多,但我国迄今还没有版权法,仅靠一些行政文件及习惯做法予以调整,1985年颁发的《图书、期刊版权保护试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是目前版权保护的内部规则,故我国的版权保护制度是不健全、不完善的,以致给版权纠纷案件的处理带来不少困难,而确认一部作品的作者及其他版权主体,是版权保护的关键问题。本文拟从版权主体入手就认定版权归属的若干问题作一探究,以期供立法和司法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4.
在澄清目前创意版权何护误区的基础上,分析了创意应受版权保护的现实基础:创意作为解决问题的独特构思、规划或想法,具有一意的独创性,应受到版权保护.探讨"无表达就无创意","创意无版权保护就无其他形式的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5.
版权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基于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的创作享有的一种专有权利,是知识产权的重要内容,版权保护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国针对版权保护实行的是"行政保护"与"司法保护"并行的"双轨制"。较之刑事司法,行政主体具备更全面的专业知识,行政执法方式的高效便民,可以有效地解决版权领域的特定纠纷。行政裁决作为一种行政执  相似文献   

6.
"死海卷宗案"涉及的是一个含有推测因素的事实作品的可版权性问题。事实并非由作者所创作,不应受版权保护,而应该属于公有领域。虽然作者对事实的推测花费了劳动和技巧,但法院一般认为有关客观事实的理论不具有可版权性。从版权法的立法目的、利益衡量、版权法的基本原理等角度出发,该案中以利沙.齐蒙所重建的历史文本不应当受版权保护。由该案进一步合理延伸,我们认为,不论是客观事实还是有关客观事实的理论都不应当受版权保护。  相似文献   

7.
版权法制度的基本出发点是通过提高版权保护水平的方式来强化作者或其他版权人对作品的专有权利,从而鼓励作品的创作与传播,促进科学、文化和艺术的进步与繁荣。通过对56个国家和地区的版权保护强度与版权贸易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显示版权保护随着版权贸易的增加起初提高然后降低,两者呈倒U型关系,此拐点的人均创意及其相关产业物品进出口贸易额为3056.405美元,版权保护强度为5.384。  相似文献   

8.
卢海君 《政法论丛》2015,(1):138-145
"约减主义"与"整体概念和感觉原则"是判断实质性相似和版权侵权的两种不同路径,前者在确定客体可版权性范围的时候主张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解构,后者则从整体上对该范围进行确定,适用上述两种不同的分析路径所导致的版权保护范围实际上是不同的。约减主义通常适用于文字作品中,整体概念与感觉原则通常适用于视觉艺术作品与音乐作品中。为防止整体概念与感觉原则的适用不适当地扩大版权保护范围,在视觉艺术作品与音乐作品的场合,即使存在整体概念与感觉相近的嫌疑,尚须考察引发这种嫌疑的因素,其如果是不具有可版权性的要素,版权侵权不成立;反之,如果是具有可版权性的要素,版权侵权成立。  相似文献   

9.
随着网络的普及,它和人们的生活联系越来越密切。但囿于历史的局限,现行版权公约对计算机软件、数据库等新技术产品的保护问题没有作出规定。本文指出对这些新技术革命的产物是否给予版权保护和如何保护已成为版权国际保护必须解决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0.
网络版权中技术措施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网络环境下,版权人的利益极易被侵犯,而当今各国版权法还不够完善,不能提供令版权人满意的保护,因此,版权人纷纷寻求自我保护。数字技术为版权人的自我保护提供了可能。技术措施和权利管理信息是版权人采取的权利保护及标示措施,将其纳入版权保护体系是版权保护在数字和网络环境下的新发展。一、将技术措施纳入版权保护体系的原因与进程所谓“技术措施”,是指版权人为防止他人对作品的非法使用,而在版权作品上采取的技术上的防范措施,令使用者不能任意复制、发行、传播、修改版权作品,从而维护版权人的经济利益和精神权利。根据欧…  相似文献   

11.
网络出版已经成为出版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其中版权问题正是制约其发展的关键问题,并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呈现出越来越复杂的局面。因此在厘清网络环境下版权保护制度上面临的各种问题的同时,必须有意识、有计划建立健全网络出版行业内的版权保护机制,使之能够得以顺利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宋伟  刘婧 《时代法学》2023,(3):23-34
数字经济时代,新兴技术与前沿产业相互融合,推动短视频行业生态发生新的变革。“NFT+短视频”治理模式可依托区块链共享数据的生成逻辑,将短视频内容与版权信息一起作为初始元数据储存于区块链上,实现全过程追溯验证且不可篡改,为短视频版权保护带来了全新的价值维度,有望成为解决短视频版权问题的有效路径选择。在知识产权强国战略背景下,探究短视频版权保护面临的法律困境以及NFT在短视频版权治理发挥的现实作用,进一步突破NFT技术在短视频版权生态赋能中存在的局限与障碍,对于推进短视频版权保护工作,构建技术与法律的共建共治新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最近十几年来,随着新的复制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盗印书刊、翻录音像制品的“海盗行为”的日益严重,加之国际版权公约成员国之间版权贸易的不平衡,原有的版权保护思想受到了很大冲击,以致国际版权立法界的一些理论家产生了担心,惊呼版权保护制度面临着崩溃的危险。本文试就当前国际版权保护面临的挑战和它的发展前景作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4.
"创意应该受到版权保护"的命题不能成立.创意/表达两分法原则即版权只保护创意的表达而不保护创意本身,作为版权法的基本原则和各国法律的现实规定,勿庸置疑.用版权保护创意产业中的某些要素并不等于创意本身应受版权保护.不同种类的知识产权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创意产业中的不同要素进行保护.对创意可以采用合同和商业秘密等方式进行保护.  相似文献   

15.
翻版有例禁始于宋人,即中国的版权保护盗版是自宋代开始。宋代经济的发展为版权保护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印刷业的繁荣是版权保护的技术前提;宋代版权保护出现的直接诱因;宋代版权保护主体已涉及作者,宋代版权保护所涉客体广泛,宋代政府版权保护力度也很强,规定了出版审查制度对印刷品的管理制定了行业标准:宋代缺乏以私权为核心的对版权进行保护的民事法律制度、不注重作者权益的保护、无关王朝政治利益的书籍很难向官府及公众提出版权主张或者直接寻求权力机关的保护;同时也给了我们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6.
版权和信息获取之间存在着固有的冲突。版权法在制度设计中通过对版权制度的宗旨、作品的独创要求、版权保护中思想与表达的分界、版权的权利限制等规定,力求在两者之间达到一种平衡。但是,当今数字技术环境带来的版权保护的强化和扩张趋势,使得这种平衡难以维持,并对原有版权制度提供的信息获取途径已构成了现实的威胁,于是,反垄断成为制止这种趋势的一个途径。但是,企图依靠反垄断法来纠正由于版权保护的扩张造成的信息获取的困难、实现版权法的立法宗旨也是不切实际的,而必须要立足于版权制度自身的完善。  相似文献   

17.
[本刊讯]2009年6月29日,国家数字版权研究基地揭牌仪式暨"数字版权保护困境与对策"论坛在北京大学举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国家版权局和北京大学有关领导共同为基地揭  相似文献   

18.
罗婧 《法制与社会》2011,(1):110-110
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但也给版权领域带来了新的挑战。加强对网络环境下版权保护,是发展的要求,也是利益平衡的体现。本文指出加强网络环境下的版权立法,完善版权集体管理制度,是目前加强网络环境下版权保护有益和可行的做法。  相似文献   

19.
晚清以降,随着“西学东渐”之风日渐盛行,近代版权思想逐渐在中国传播开来。特别是以报刊为媒介,有关版权问题的诸多论述自“新政”施行后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发出了不同的声音。虽然在朝廷内部既有如管学大臣张百熙对版权制度持否定疑虑者,又有如廉泉和严复持积极拥护者,但无论如何,版权保护的施行与推广是大势所趋。在1903年以后,官方将版权保护制度予以施行推广。延至1910年末,清政府搁置数年的《版权律》编纂工作在仿行宪政的大背景下继续开展,并最终颁布了《大清著作权律》,成了近代中国版权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  相似文献   

20.
李艳 《河北法学》2005,23(9):129-132
随着版权保护技术措施的实施,尤其通过电子版权管理系统,版权人可以控制个人使用作品的行为,版权人侵入到个人隐私领域成为可能,使版权与隐私权产生冲突。解决冲突的协调方式是在立法上保证版权人和隐私权人的利益的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