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扩红运动”是指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尤其是各革命根据地的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下,为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建立工农民主政权而展开轰轰烈烈的人民群众参军参战活动。当时,作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县份之一的宁化县广大工农大众,热烈地响应中国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的号召,纷纷拿起大刀、长矛、土枪、土炮,来到中国工农红军的各个部队,奋起抗击国民党反动派一次次疯狂的反革命“围剿”。  相似文献   

2.
“扩红运动“是指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尤其是各革命根据地的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下,为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建立工农民主政权而展开轰轰烈烈的人民群众参军参战活动.当时,作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县份之一的宁化县广大工农大众,热烈地响应中国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的号召,纷纷拿起大刀、长矛、土枪、土炮,来到中国工农红军的各个部队,奋起抗击国民党反动派一次次疯狂的反革命“围剿“.……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克服了第二次“左”倾路线后,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又有了发展和扩大。这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极大恐慌,蒋介石从一九三○年十月开始,对我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发动了大规模的军事“围剿”。继我第一次反“围剿”胜利之后,蒋介石于一九三一年四月、七月又相继对我发动了第二次、三次“围剿”。当  相似文献   

4.
三、保卫与巩固发展闽粤赣边革命根据地的曲折斗争。 (一)配合红一方面军的三次反“围剿”战争。 1930年12月至1931年夏秋,国民党蒋介石先后调动10万、20万、30万大军,对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领导的红一方面军和江西、福建等省苏区连续发动三次大规模的反革命军事“围剿”。在这一时间中,中共闽粤赣边特委及其领导下的红军和革命群  相似文献   

5.
八十年前的南昌城.正值八月酷暑之际.突然响起惊天霹雳,震惊中外的南昌起义爆发。在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周恩来、起义总指挥贺龙、前敌总指挥叶挺等的领导下,2万余名起义官兵一举攻占南昌城,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开创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领导革命武装反对反革命武装的新纪元。  相似文献   

6.
皖赣边苏区是土地革命战争后期按照方志敏“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创建起来的一块以浮梁为中心区域的颇有影响的新苏区。它东起举源,西至湖口,南毗乐北,北连祁门,面积3万平方公里,人口200万,构成闽浙赣根据地重要组成部份;它是闽浙赣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的直接产物,在长达10个月的时间里,成为该根据地西北部一道坚固的屏障。一、皖赣边苏区的创建1933年10月,国民党发动了第五次反革命“围剿”.调谴近20万兵力重点进攻闽浙赣根据地。为粉碎国民党对根据地的第五次反革命“围剿”,以方志敏为书记的闽浙赣省委制订了“保卫基本苏区…  相似文献   

7.
1927年4月中旬,国民党广东当局追随蒋介石集团,发动反革命政变,在广东实行了白色恐怖政策和反革命统治。广东东江地区①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奋起举行武装起义,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政策,建立人民自己的苏维埃政权,创建和发展东江革命根据地②,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这个时期东江地区进行的工人运动,正是东江苏维埃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深入了解东江苏维埃的工人运动的战斗历程,有助于更全面认识东江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及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大革命失败后,东江地区工人阶级面临的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8.
国民党反动派于1927年出卖革命以后啸聚南京争权夺利,特别是蒋介石发动了两次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反革命“围剿”遭到可耻失败之后,反动派内部的矛盾和斗争更加剧了。1931年春,蒋介石和伪立法院长胡汉民因制定“约法”而发生了一场权势斗争。蒋介石要召开“国民会议”制定“约法”,企  相似文献   

9.
自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创建第一块革命根据地以来,国共两党两军围绕根据地的斗争就开始了。起初是国民党军对红军进行一省或数省的“进剿”、“会剿”,进而发展到国民党政府统一指挥下的全局性行动——“围剿”。我各根据地军民英勇顽强坚持开展反“围剿”斗争,其中毛泽东、朱德亲自指挥的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一、二、三次反“围剿”战争,成为中外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范例。  相似文献   

10.
杨飞  李竑鋆 《世纪桥》2010,(8):28-31
<正>1934年11月24日,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在任弼时、贺龙、萧克、王震等领导下,一举解放大庸县城,后于26日成立临时省委,12月1日在天主堂内成立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员会,建立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成立后,根据地周围31个县的军民在湘鄂川黔省委的领导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反"围剿"斗争,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和地方封建势力,  相似文献   

11.
1927年8月1日爆发的南昌起义(简称"八·一"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直接领导的带有全局意义的武装暴动。它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宣告了中国共产党要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定立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地领导革命和创造革命军队的开始。抚今追昔,90年后回看起义,充分认识"八·一"起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伟大历史进程中的开创性意义,有助于正确认识共产党的历史,形成对党的正确判断,认识到伟大、光荣、正确的共产党代表着光明未来与进步方向,有助于坚定理想信念,有助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2.
正1927年7月15日,国共合作的大革命因国民党右派势力的背叛而彻底宣告失败。反动派残忍地将枪口与屠刀对准共产党和革命群众等昔日的盟友。面对血雨腥风,中国共产党没有吓倒和退缩,而是在临时中央集体的领导下,有力的组织了三次著名的起义。尽管当时由共产国际主导的起义在准备上有些仓促,思想上有些盲进。但起义有力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嚣张气焰,给他们造成从未有过的震撼。可是,在如今的史学界和部分民众心里,  相似文献   

13.
四、“围剿”与反“围剿”的斗争 革命根据地和苏维埃区域的迅速发展,严重威胁了国民党的统治,为了扑灭革命根据地的革命烈火,国民党军队对中央苏区展开了一次又一次的“围剿”。在历次反“围剿”斗争中,福建都是主要的战场之一。在第一次反“围剿”斗争中,闽西军民有效  相似文献   

14.
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红色中华的诞生,是中国革命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虽然它不为国民党反动派所欢迎。大革命时期,年幼的共产党把国民党视为同胞兄弟,加以团结和支持,想藉此完成国民革命的使命。岂料同床异梦,先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接着,以国民党“左派”自居、并被中共领导人陈独秀看好的汪精卫也翻脸不认人,与蒋介石同流合污,携起手来一起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孙中山旗帜下的国共两党和各界人民的统一战线及一切革命政策,遂被破坏殆尽,轰轰烈烈的大革命遭到惨重失败。然而,不屈不挠的…  相似文献   

15.
从一九三○年底开始到一九三四年,在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曾经进行了反对国民党蒋介石的五次“围剿”。除第五次反“围剿”在王明“左”倾冒险主义者(通过博古和李德)的错误指导下遭受严重失败外,其余四次反“围剿”都取得了胜利。第一至第三次反“围剿”是在毛泽东、朱德同志的直接领导下取得胜利的;第四次反“围剿”开始的前夕,毛泽东同志被“左”倾冒险主义者排挤离开了红军领导岗位,这次战争是在周恩来、朱德同志的直接领导和指挥下取得胜利的。  相似文献   

16.
<正>1927年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大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遭到血腥屠杀。紧要关头,我们党毅然决定以武装斗争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先后组织了南昌起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从党的历史来看,这3次起义是八七会议前后,党秘密领导和发动的著名武装起义,其间所采取的保密措施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1932年7月至12月,红四方面军和鄂豫皖边区革命根据地人民,面对国民党30万大军,展开了空前激烈的第四次反“围剿”斗争,重创了国民党嫡系部队,歼敌1万多人。但是,由于未能粉碎“围剿”,红四方面军主力被迫实行了战略转移。第四次反“围剿”斗争虽然失败了,但蒋介石耗费大量精力进行的这次“围剿”,  相似文献   

18.
一、苏区、游击区妇女踊跃参加革命斗争。红军进漳点燃起革命的熊熊烈火,闽南革命根据地迅速扩大,也把妇女运动推向新的斗争高潮。随着武装斗争的风起云涌,国民党反动派的不断“围剿”和进攻,男子参军到前方打仗,保卫苏维埃、保卫胜利果实,因而动员广大妇女参加土地革命,保卫、建设根据地就成为苏区、游击区妇女运动的重要内容。如果说1928年3月的平和暴动,平和长乐乡妇女打草鞋、筹粮食,替起义农军送饭、缝补衣服支持暴动,那1932年以后广大农村妇女就不仅仅做这些,而是直接参加革命斗争了。她们不怕杀  相似文献   

19.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领导文化战线的巨大成就余信红1927年大革命失败,中国进入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这个时期,中国共产党不但领导武装斗争,也领导了文化战线的斗争;不仅打破国民党的军事“围剿”,也打破了反革命的文化“围剿”。但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作为...  相似文献   

20.
南昌起义,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使中国革命从此进入了以革命的武装对抗反革命的武装,开始创建人民军队的新时期。这次起义的成功,使国民党反动派大为惊恐,数倍于我的敌人立刻从四面八方向起义军包围而来。面对不利的形势,起义前敌委员会当即决定,按照中共中央原定计划撒出南昌,经赣南闽西南下群众基础较好的广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