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正>大理白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保护工作指导方针,坚持"以人为本、活态传承""整体保护、真实传承""分级保护、抢救濒危""保护优先、协调发展"几大原则,确立大理白族群众的文化主体地位,加强保护工作的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全面协调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目标。  相似文献   

2.
杨阳 《求索》2013,(11):181-183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作为一种整合性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了分属不同领域的民间文化事项。我国现行法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要以公法为主,公法对保护即将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确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精神财富,体现的是一种智力成果,这种精神财富的传承从根本上要依靠私权主体自发的行为来完成,很难纳入政府公法行为的强制行为中。所以,利用私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对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发展同样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拟从知识产权法领域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私权保护,并试图构建系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私权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3.
<正>奉化非遗项目量大面广、种类繁多,拥有宁波级以上非遗项目20个,奉化级非遗项目20个。如"奉化布龙""宁波走书""布袋和尚传说"相继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该区"国宝"级品牌项目;"奉化吹打""红帮裁缝技艺""唱新闻""奉化婚礼""棠岙纸制作技艺"等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为更好地传承与保护非遗项目,奉化区通过"非遗+校园基地""非遗  相似文献   

4.
"名录"制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制度与措施之一。目前,我国已正式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各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也正在建立之中。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制度仅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制度安排,尚未成为社会各群体普遍的制度要求。在实践中,"名录"背后隐藏着巨大的经济利益,"申遗"甚至变成了地方政府的"寻租"行为。这种经济理性只有转变为文化自觉,名录制度才能真正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制度。  相似文献   

5.
阿蛮 《公民导刊》2009,(2):49-50
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就是人类的精神文化遗产,民族民间的文化遗产,同时也与物质文化遗产密不可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精神家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全人类的重视。保护这些无形的财富,不仅仅是对祖先负责,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后代负责。"前沿记录"栏目从本期开始陆续关注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系列传奇及故事——  相似文献   

6.
利用数字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数字文化产业化开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产业化开发的一个新的趋势。基于AR技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产业化开发是当下文化遗产资源产业化开发新的研究领域和重要课题。利用AR技术不仅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尤其是民间文学类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也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产业化转化和开发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7.
宋效奇 《前进》2013,(10):49-50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人类为保护自己的精神家园而展示的一项极具战略眼光的文化传承工程,也是一项世界性的重大课题。这里,笔者结合近年来的工作实践,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谈几点认识和想法。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现实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十分重要,而且十分迫切。在对大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中,我们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吕俊彪 《思想战线》2011,37(3):90-93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同时蕴含着神圣性与世俗性的人类文化表现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神圣性源于其作为一种体现社会共同意识的象征物,具有不可侵犯和亵渎的"天然属性"。然而活态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却又必须在世俗生活中寻找现实的社会基础,以获得传承与发展的无限生机。如此,神圣与世俗的通约,也就成为全球化背景之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一项艰难的悖论性抉择。  相似文献   

9.
正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人类文化多样性,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为人类留下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原文化部提出了"在提高中保护""非遗走进现代生活""见人见物见生活"3个重要理念。以保护传承实践、保护传承能力、保护传承环境为重点的一系列工作次第展开,使得非遗回归生活,并且在当代生产生活中再现活力。随着旅游越来越多地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非遗在旅游中的科学利用,  相似文献   

10.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当今世界性的热点话题之一。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后现代社会发展的全球性趋势下,关注基层社区的文化和价值观,采取积极行动促进其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不仅能使地方民众受益,同时也有助于促进人类文化多样性,并推动地方文化资源转化为普惠全人类的共同文化财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东亚经验",以及中国10年来的相关保护工作,特别是鲁中地区保护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区实践表明: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前景在于融入乡村社区的可持续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国家基层社会治理是一种互益互补的关系;顺应当代城镇化急速发展的社会态势,在乡村社区、特别是城乡结合部社区,促进"城乡民俗连续体"的良性重构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1.
肖海 《求索》2008,(2):53-55
中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对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在探索之中。在知识产权保护领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用地理标志保护是最佳选择。地理标志除具有一般商标的区别来源、保证品质、保护商誉、不要求新颖性和创造性、保护期可以无限期等的适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优点外,地理标志的地域性、群体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同,地理标志保护具有的优点正好可以用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理标志保护有商标保护模式和专门法保护模式,只要利用现行的地理标志保护制度,对其保护范围扩大到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就可实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地理标志的申请人应为挂靠政府部门的协会或其它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地理标志保护不得影响在先权利行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地理标志应允许非商业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12.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令人担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模式中,刑法是必要且重要的组成部分。现行刑法虽然在某些方面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保护,但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完善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刑法保护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完善刑法中关于侵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罪名及构成要件,二是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此外,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流变,刑事立法与刑事司法也要进行相应调整。  相似文献   

13.
王成平 《人民论坛》2012,(14):132-133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文化趋时化的时代背景下,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该文从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出发,对如何有效地保护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一些思考,并提出保护对策,对推动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根据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指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的各种措施,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和振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无形文化遗产,是民族精神的重要支柱。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实现伟大的中国梦都将是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15.
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主体难以确定、性质难以确定和独创性难以确定,对其进行立法保护造成很大难度。因此,解决这些难题也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法律保护的首要前提。本文就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中存在的理论困境,提出几点对策建议:明确法律保护的对象、确立认定标准、确定保护主体,以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提供些许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6.
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涉及到政府、民众、学界等多方面的利益。只有在保护过程中切实兼顾各方利益,在博弈过程中保持均衡,才能够实现对遗产的有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庆模式"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尝试。  相似文献   

17.
胡明荣 《楚天主人》2013,(12):33-33
<正>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城市的根基和灵魂,保护和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打造历史文化名城、弘扬民族科学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我省首个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武汉高龙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园,虽然只是初具雏形,但却是一个新兴的"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因此,建议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的力度,尽快出台配  相似文献   

18.
郝晓静 《求索》2013,(8):232-234
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十周年.本文通过对越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状况进行汇总、分析.对越南非遗保护工作进行回顾和探讨,论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弘扬的价值与实践.有助于我们了解周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实施情况并借鉴其非遗保护工作的积极方面.具有一定的现实及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9.
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利权保护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利用专利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很多的障碍,现有的知识产权制度也难以满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需求。本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利权保护的技术障碍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20.
《群众》2016,(4)
正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事业兴起于21世纪初。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公布"昆曲"列入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02年,江苏实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2004年,该工程正式转变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动。截至2015年,江苏已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8项;国家级非遗项目125项、省级619项;国家级非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