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我的母亲出生于1933年6月5日,病逝于2005年1月26日。母亲的一生都是在河北晋州农村度过的,在众多姊妹中,她排行老大。虽然母亲没有什么文化,却教给我许许多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母亲出生时,家境在当地农村还算比较殷实。姥爷是耩地种田的把式,姥姥是纺线织布的能手。在祖辈传承下来  相似文献   

2.
今年8月17日是母亲50岁的生日。 依稀想来.我已经有八个年头没有在母亲身边庆祝她的生日了。母亲是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她以农具为笔,用大地为纸,在巴蜀大地上书写着诗一样的人生。母亲用辛勤汗水得以抉来的微薄收入艰难地供三个子女上学.我的两个姐姐相继完成了大学学业,而我却在高三那年与社会上一帮无业青年为伍.慢慢沾染上了不良恶习,最终成为人人唾弃的阶下囚。  相似文献   

3.
正母亲离开我已经近两年了,2012年8月6日凌晨,母亲走完了她91岁的一生。岁月带走了她,却无法带走我对她无尽的怀念。我的母亲肖永光,1921年11月29日生于河北深县。卢沟桥事变时,母亲正在学校读书,受同学亲朋先进思想影响,积极走上抗日救国的道路。1937年10月,她参加抗日,任八路军深县抗敌后援会、妇救会、武装自卫队宣传员,冀中军区妇救会宣传干事,热河省委土改工作团支委,热河省绥中县区委副书记,热东地委分区妇委等职。1938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4.
贾平凹 《法制博览》2011,(10):44-45
小时候,我对母亲的印象是白天去生产队出工,夜里总是洗萝卜、切红薯片、或者纺线、纳鞋底、在门上拉了麻丝合绳子。母亲不会做大菜,一年一次的蒸大菜,都是父亲亲自操作的,但母亲的面条擀得最好,全村出了名。家里一来客,父亲说:吃面吧。随后,厨房一阵案板响,一阵风箱声,母亲很快就端上几碗热腾腾的面条来。  相似文献   

5.
恐怖商场     
倪匡 《法制博览》2010,(14):38-38
母亲一天比一天老了,走路已经显出老态。她的儿女都已经长大成人了,各自忙着自己的事,匆匆回去看一下她,又匆匆离去。那年我去外地出差,去了好长时间。我回来时母亲高兴极了,她不知拿什么给我吃好,又忙着给我炒菜。“喝酒吗?”母亲问我。我说喝,  相似文献   

6.
母亲的房子     
杨虹 《工会博览》2010,(10):46-47
1993年父亲去世后,母亲开始居无定所的状态。 她和父亲原本在矿区有两处房子,一处平房和一套一室的楼房。父亲离世,母亲开始跟我大哥大嫂居住,帮他们带带孩子,做做饭。直到2001年大哥买断工龄离职失业,女儿渐渐长大需要独立的空间学习和生活后,大哥家两室一厅的房子就和他家的收入一样就逼仄艰难了,母亲开始自己偷偷地独坐一角唉声叹气。  相似文献   

7.
我叫张君平,今年20岁。现在是石柱县看守所的在押人员。我出生在一个偏僻、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在我11岁那年,父亲丢下我、妹妹和妈妈母子三人。撒手西去。为了维持家庭生活,我不得不缀学回家,帮助妈妈干农活。第二年。我有了一个继父。他开始对我很好,把我送进了学校的大门,可平静的日子没持续多久,却显示出了他粗暴性格,动不动就对我的母亲吵骂,特别是喝酒后经常动手打我母亲。那时的我还小,不懂事。可这一切,却使我幼小的心灵受到伤害。给撕开了一道口子。  相似文献   

8.
童话     
1977年母亲病危时,我坐在病床边,握着母亲的手,问母亲还有什么要嘱咐我的. 母亲望着我,眼角淌下泪来.母亲说:"我真希望你哥跟我一块儿死,那他就不会拖累你了……" 我心大恸,内疚极了,俯身对母亲耳语:"妈妈放心,我一定照顾好哥哥,绝不会让他一个人待在精神病院里……" 当天午夜,母亲走了.  相似文献   

9.
我是一名14岁的中学生,我的父母在我一岁的时候就因为感情不合而离婚,我一直随母亲生活,我的父亲每月都支付给我母亲800元钱用于我的生活开支。虽然我不在父亲身边生活,但他经常来学校看我,并非常关心我的学习和生活,所以,我和父亲的感情还是很深厚的。最近,有一件烦心事一直困扰着我,  相似文献   

10.
温暖的芦花     
北乔 《工会博览》2013,(35):49-49
秋风起,雁南飞,苇叶黄,芦花白。一到秋天,河边的芦苇焕发出另一种生命的醉美。芦苇那翠绿的秆由青绿变成浅黄,继而又染上深黄,忽一日,这劲瘦的芦秆撑起一蓬饱满丰硕的芦花。在我的家乡,把芦苇叫芦竹,把芦花叫茅花,可我更愿意叫成毛花,毛绒绒的花。小的时候,芦花是我欺负的对象。高兴了,生气了,都会用棍棒抽打芦苇,看那朵朵芦花或垂头丧气低下头,或无奈落入水中飘浮。每次母亲看到都会说,有这力气别糟蹋了茅花,拿家来。母亲要茅花是为了编毛窝,一种毛绒绒的草鞋。在我童年的冬天里,我从没穿过棉鞋之类的,只有毛窝伴着我。  相似文献   

11.
正母亲来城里小住,非要给我们做春饼。母亲挽起袖子时,我就想到了当年她做春饼的模样来。我的老家在农村,村旁有一处偌大的水湾,祖祖辈辈就在这里生活和度年月。姊妹几个我最小,母亲总宠着我。小时候做春饼时我想拿块面团玩,母亲就是不让。母亲说:"这年月最珍贵的就是粮食,等以后日子好了,随便你怎么玩都行。"话虽这么说,母亲还是揪下一点点面团给我,等我不玩了,母亲就用它做春饼自己吃,干净的留给我们。为了做春饼,母亲总领着我到野地里挖野菜。野  相似文献   

12.
这张照片,是我在怀柔区环卫中心当保洁员时照的.当时,我所在的清洁二队,曾12年如一日,像对待自己的亲生母亲一样,义务照顾着这位孤寡老人.说起与这们孤寡老人之间的故事,得从1998年讲起.  相似文献   

13.
1999年3月8日深夜,广西横县S镇发生了一起令人震惊的杀人案,凶手竟是一个刚满13岁的女孩,而被害人却是她的亲生母亲!一、世上罕见的惨剧 小容是S镇小学六年级的女学生。那天中午放学后,她到农资门市部买了一瓶甲胺磷农药带回家。此时家中无人——父亲两年前与母亲离婚了,母亲与她相依为命,摆个小摊贩点蔬菜为生,白天一直在市场卖菜——她匆忙吃了母亲留给她的午饭,就偷偷地打开母亲的药罐子,把10多毫升的甲胺磷倒了进去,她知道,母亲有风湿病,每天晚上睡觉前都要喝药。 当晚11点半,劳累了一天的母亲果然把药热好倒入碗…  相似文献   

14.
常茹娟 《工会博览》2014,(15):46-47
我的父母都是1933年出生的.今年已8l岁。父亲9岁成了孤儿,八路军收养了他,所以父亲是在部队里长大的。母亲因家境贫寒,7岁的时候被我的姥姥送给了别人。  相似文献   

15.
十六岁,这是一个本该在学校求知的年龄,一个还在父母的关爱下生活的年龄,然而十六岁的他却因犯罪身陷囹圄,我们为之婉惜,怒其不争,更为由此暴露的某些问题深思。鉴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们在文中隐去其真实姓名。我是幸运的:出生在一个幸福的家庭里,这个家庭成员和睦,生活富庶。爷爷奶奶对我这根家庭独苗宠爱有加,父亲母亲也成天围着我转,凡事一味地迁就、迎合我。记得小时候我极其调皮,有时父亲不得已要教训我时,母亲总要上来劝阻,无非是用些年小不懂事之类的话语来为我庇护,而奶奶时常摆出长者的身份教训父亲:“男孩子自小…  相似文献   

16.
在青春的路口,曾经有那么一条小路若隐若现,召唤着我。母亲拦住我:“那条路走不得。”我不信。  相似文献   

17.
怪病致残。瘸腿学子要爬着上学 1978年6月8日,常鹏飞出生在河南省洛阳市汝阳县上店镇东街村。父亲常中信在家务农。母亲郭桂莲在家养猪养鸡,日子过得丰衣足食。 1994年10月12日,上小学渎一年级7岁的常鹏飞,在放学路上跌伤了腿,被送到汝阳县骨科医院。  相似文献   

18.
我今年15岁。我与母亲的关系非常好,无话不说,但与父亲的关系一直很僵,因为父亲经常训斥我。十分不幸的是,半年前,我的母亲因患急病去世,而父亲又一直忙于生意,很少回家,我生活得很痛苦。由于感到无法与父亲一起生活下去,一个月前,我以看望外祖父母为由一去不归。  相似文献   

19.
5月1日,晚饭后去看望母亲,聊了许久,母亲说:明天回家来吃饭吧!2日,忙完了手头的事,到母亲家已经快五点了,母亲正在厨房里忙碌着,见到我们后满脸灿烂地迎了出来:我正琢磨着做什么菜呢,这么晚了,还真怕你们不来了呢。厨房里飘出了红烧肉的香味,走入厨房,看到案板上已摆满  相似文献   

20.
又近母亲节. 母亲在的时候,从未给她过这个节,母亲没了,又无处去过这个节. 于今想来,幸亏在母亲离世前一年,为母亲过了一次生日.母亲笑着对我们说,你们知道我生日是哪一天吗? 其实就在户口本上写着,但没在意. 人生没在意的又岂止是生日! 整个母亲之存在的意味,母亲在的时候,都没有在意.我现在才彻悟,那是一种无可弥补的深深的遗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