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马国强  熊园 《新东方》2014,(6):45-47
笔者基于1995-2013年海南19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运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对海南金融发展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海南金融规模与城乡收入差距存在显著的正相关,金融效率与城乡收入差距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而金融机构吸收存款能力对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影响不显著。另外,城乡收入差距对金融规模、金融效率和金融机构吸收存款能力都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原因及对策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有一定程度的扩大.造成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扩大表面上是由于农民收入增长低于城镇居民,实际上,造成城乡收入分配差距主要是政治和经济原因.缩小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总体思路:以增加农民收入和保障农民民主权利为目的,推进市场化改革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在国民经济总体协调发展中解决城乡收入分配差距问题.  相似文献   

3.
在数字经济时代推动互联网信息技术广泛运用,强化科技创新内生动能发挥是解决中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矛盾的重要抓手。本文将互联网发展、科技创新效率与城乡收入差距纳入统一分析框架,基于多维度系统考察三者之间的动态关联。以2004-2020年31个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采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法考察互联网发展水平、科技创新效率和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第一,互联网发展水平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存在负向关系,互联网发展水平提升能够有效降低城乡收入差距。第二,科技创新效率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存在正向关系,科技创新效率的提升将引致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据此,本文从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基础教育、产业融合等角度提出改善城乡收入分配格局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汪耿 《求索》2011,(6):45-47
研究中部区域收入差距具有较为典型的意义。本文通过对1994-2009年湖南省内不同区域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行MLD指数的(动态)测度与分析,发现在测量期间内湖南省区域收入分配差异总体呈持续扩大趋势,湘东、湘中、湘西区域间收入差异是影响全省收入差异的主要因素。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均衡地区间支付转移水平是解决收入差距日异扩大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我国收入格局:整体与局部反差的经济学解释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近年来,全国居民基尼系数“警戒”与城乡内部基尼系数“非警戒”同时共存。这种共存局面到底有什么内部逻辑,相互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制衡,是大家所期待解释的问题。本文实证性的讨论了中国1978~2004年全国、农村、城镇基尼系数及城乡人口比四者之间的量化关系,结果显示中国收入分配格局暂时具有局部的合理性,但是随着收入差距的持续扩大,局部合理性将会超越安全边界,特别是当前城镇化速度无法达到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效用,反而加剧了贫富分化的步伐。因此,可以推断,促进城镇产业发展,扩大城镇就业率,加快城镇化速度,是缩小全国居民基尼系数的关键举措。  相似文献   

6.
城乡居民收入分配不公是老百姓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多年来党和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调控措施。但收效甚微。安徽城乡、区域、行业之间收入差距扩大趋势仍未根本扭转。故此,只有通过分析现状。从体制、制度层面、改革配套措施和政府主导作用等方面来全面阐述如何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才能提出相对公平的解决对策,即安徽城乡收入分配“一次分配要兼顾公平和效率;二次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三次分配注重社会责任,既要“结果公平”、“过程公平”,更要“机会公平”。努力在“十二五”期间,实现安徽城乡居民的收入分配走向相对公平。  相似文献   

7.
任太增 《长白学刊》2008,(5):106-108
在城市偏向制度下,城乡收入差距在初次分配之前已经被决定。城市偏向制度不仅直接影响着城乡收入差距,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的固化,还通过限制城乡要素的自由流动,破坏城乡收入差距的自我矫正机制。导致城乡收入差距处于累积性扩大中。  相似文献   

8.
在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我国财政收支也要致力于提升相应的规模和质量,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财政支出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方面取得显著成绩,但是我国财政支出结构依然存在不足之处。财政支出作为政府进行收入分配的一个重要手段,其结构的变化会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化产生巨大作用,因此完善我国财政支出结构成为调节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28年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发展,但同时也出现了各种形式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厘清体现经济效率和经济非效率的收入差距。分辨基于收入差距的微观经济的有效率和宏观经济的非效率。缩小收入差距,建设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社会,都需要重新认识和摆正收入分配中的效率与公平。  相似文献   

10.
完善分配制度 实现共同富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 "十一五"期间,我们必须更加注重社会公平,通过整顿和规范分配秩序、加大收人分配调节力度来解决收人差距过分扩大的问题。最终使得我国的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居民内部差距全面缩小。缩小收入差距,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十一五,刃间要高度重视缩小收人差距,着力于降低基尼系数才巴中等收人群体比重提高。 "十一五',期间要在全社会  相似文献   

11.
党政合作机制与党政职能分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宇 《理论月刊》2006,(12):78-80
在中国的执政党与政府的关系中,有两个既对立又统一的特征即党政合作机制与党政职能分开。党政合作机制是党委领导制的一种基本存在形式,执政党通过这种形式实现了对国家机构的领导,同时,这一机制也涵盖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党政职能分开则明确了党政领导的权限和党政权力的互相监督与制约,体现了民主政治的要求。认识和处理好党政关系的两个基本特征及辩证关系,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有利于促进党政关系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2.
耿定向从两方面展开儒佛之辨,一、批判佛学自了全归说,提倡儒家费隐一贯说,认为只有本诸吾心而推极天下,才是真正经世出世。只有一生用功,无渗漏处才是儒家全归。二、定向超越佛家空相,认为从有入无是初机了见,从无入有才可以经纶大本,化育天下。从根心不容已处证入,在心体尽头处忘知无意,才可以本诸天则,从心所欲不逾矩,才是直指中源,体用合一。  相似文献   

13.
THE publishing industry is flourishing and becoming more and more dynamic in China today.Among the 500 pub-lishing houses,the people's Education  相似文献   

14.
丁启玉 《理论月刊》2006,58(10):125-128
美日同盟关系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历了贸易摩擦迅速“政治化”的过程,经济矛盾的激化与政治、安全关系的强化相互交织,双边关系经历了“U型”的发展模式。美日贸易摩擦不仅是国家间经济利益调整的结果,也是两国在国际体系中的结构性地位差异,国际体系结构松散或紧密的趋向,双边政治、安全关系以及国内集团政治利益等各种因素互动的结果。本文试图对美日在20世纪末期贸易摩擦激化背景下的同盟关系作一个多层次,较为立体的解析,试图说明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美日关系发展的规律和模式。  相似文献   

15.
当代社会实践中精神的缺乏是实践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实践进行精神现象学解读。精神的本质是实体的自由,是实践中的人向实体的皈依与同一。实践决定了和推动着精神由伦理阶段到教化阶段到道德阶段的发展。人的实践有没有精神取决于实践有没有实体的皈依。从精神的角度对实践和实践中的善、自由进行反思,很容易看出当代实践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同时也为实践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可能的理论突破口。  相似文献   

16.
司春燕 《桂海论丛》2011,(4):113-116
对法与正义关系问题的认识,西方法律思想史上绵延着两条截然不同的思路,即坚持自然法学思路和实证法学思路。马克思、恩格斯创造性地解决了何谓正义、社会主义社会要不要正义、需要什么样的正义以及如何处理法与正义的关系等问题。根据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原理,法与正义之间的关系是辨证的。法是实现正义最有力的手段,对正义提供物质的、有形的支持;正义则是法的精神支撑和评价标准,推动着法律在精神内涵以及表现形式方面的不断进化。  相似文献   

17.
区分正当防卫与防卫过当的界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法理论中的正当防卫是为排除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即指外表上似乎符合某种犯罪的犯罪构成,但实际上不仅不具有社会危害性,而且是对国家和人民有益的行为。但是,正当防卫有限度如何掌握,怎样才能使防卫人及司法机关做到和判定其行为确实。“不仅不具有社会危害性,而且还会对国家和人民有益”,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为此,笔者试就正当防卫的构成,防卫行为由量变到质变为防卫过当及二者的区分界限作如下阐述:  相似文献   

18.
19.
传媒与司法关系重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司法向新闻媒体公开,接受传媒的监督,是一国司法民主、公正的标志.但是,无论在哪个国家,传媒的监督与司法体系的良好运作之间总是存在相当复杂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戴德铸 《理论月刊》2007,(10):60-62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必须深入研究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规律,充分认识统筹我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更好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