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温特从社会文化视角开创性地提出了国际政治的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以社会结构为工具,强调观念分配,重视行为体的实践互动,关注国际体系文化的可变性与国际社会进化的可能性,其学术价值在于突破了传统国际关系主流理论的研究框架,重新设定了国际政治的研究话语。但是由于存在理论缺陷,它也受到了广泛质疑。  相似文献   

2.
魏玲  李桐 《外交评论》2023,(6):83-110+167-168
近十余年来,角色理论出现系统性发展,成为国际关系中层理论的重要增长点。角色概念起源于舞台剧,后进入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20世纪70年代被引入外交政策分析。冷战后,角色理论经历了从结构功能主义到符号互动主义的转向,逐步形成以角色为内核,以角色观念、角色预期、角色扮演为主要概念,以角色变化与社会化、角色冲突与战略决策、角色调整与体系演变等为主要议程,跨越安全研究、政治经济学、国际组织、国际秩序等多个研究领域的复合理论体系。角色理论的大发展得益于它将行为体—结构的有效关联与互动置于外交政策分析和国际体系研究的核心。借助戏剧化隐喻,角色理论探究国际国内情境是如何塑造国家角色观念、进而影响外交政策的,以及国家角色观念、国际行为体和国际体系是如何在互动实践中相互塑造和演变的。角色理论兼容物质与观念因素,聚焦特定情境和社会过程中的互动,进行跨层次和跨维度分析,为理解不确定世界中复杂多元的国际进程提供了有力工具。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国际关系角色理论的中国视角和中国叙事有望成为未来该理论的重要增长高地。  相似文献   

3.
肯尼思·沃尔兹在对摩根索的权力政治理论进行修正的同时,从无政府状态的国际社会出发将国家间的安全困境归结为国际体系的无政府本质,首先提出了界定政治结构的三个标准:秩序原则、单位特征和权力分配。由于系统结构随着系统单元能力分配的变化而变化,因而体系的分布结构同体系的稳定性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沃尔兹权力理论具有物质性和适度性两大特征。  相似文献   

4.
俄罗斯文化是在俄罗斯民族土壤中诞生的,是东西方文化碰撞和融合的结晶。俄罗斯文化与其所产生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及社会环境息息相关,这包括自然环境、早期社会结构及其经济基础、宗教传播和政治制度等。以上各因素互为关联、交互作用决定了俄罗斯文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外交评论》2015,(5):21-45
改革开放后,中国融入国际体系的进程加快,逐渐从旁观者、学习者转变为积极的参与者、贡献者和建设者,同时也是国际体系的受益者。相对于中国参与国际政治与安全体系、国际经济体系而言,学界鲜少对中国参与国际社会文化体系进行研究,对中国参与全球的软治理重视不足,而这恰是提升中国软实力、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方面。本文对中国参与国际社会文化体系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探讨。社会文化关系是国际关系中继政治、经济之外的第三个维度,具有内容多样性、运作灵活性、影响外溢性等特点。中国对国际社会文化体系的参与经历了话语接轨、学习实践、遵约建制和内化创新等阶段,体现出参与立场与原则鲜明、由被动参与到主动参与、注重实用性、选择性渐进参与、创新性弱等特点。中国的参与对中国和国际社会文化体系而言是一个互构过程,对双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邢继盛 《外交评论》2002,46(2):91-96
建构主义是西方国际关系学界新兴的理论流派。它强调国际体系的观念结构 ,认为文化建构权力。国际体系的观念结构和能动者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互动关系 ,观念结构建构能动者的身份 ,能动者的互动导致观念结构的形成。观念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 ,能动者的互动可以改变国际体系的观念结构。无政府状态正是这样一种观念结构 ,它可以与三种不同的文化相兼容 :霍布斯文化、洛克文化和康德文化。尽管建构主义存在一些缺陷 ,但是它增进了人们对国家关系的认识和了解 ,扩展了国际关系的视野 ,应当引起中国国际关系学界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7.
作为国际关系理论的一种研究范式,建构主义为分析区域安全合作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建构主义包括国家利益论(国家身份理论)、国际体系结构理论、国际体系转换理论以及安全共同体理论,与此相对应,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分析区域安全合作问题也包括四个部分,即区域安全合作中的国家身份和国家利益、区域安全合作发生于其中的国际体系结构、区域安全集体认同的形成以及安全共同体理论对区域安全合作的解析。  相似文献   

8.
国际体系的延续与变革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秦亚青 《外交评论》2010,27(1):1-13
本文提出一个国际体系转型的分析框架,即国际体系的本体变化以体系单位性质变化为基本标志,国际体系内部变化则体现在体系结构、制度结构和观念结构三个要素的变化上面。运用这一框架观察,国际体系虽然显现出许多体系自身变化的迹象,但体系的本体转型并没有出现。国际体系内部变化是相对明显的,体系结构没有出现权力转移的拐点,但一超走弱、多强易位;国际制度在应对全球性安全挑战中有效性和充分性都表现出明显不足,制度改革会朝着管理新的安全威胁的方向发展;在国际观念结构方面,国际社会的共识程度提高,对抗成分减弱,对话成分加大,但观念竞争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9.
魏玲 《外交评论》2006,(3):18-27
从地区视角来建立国际体系理论是国际政治理论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卡赞斯坦创造性地以地区为单位建立了地区世界的理论。其基本观点是,以多孔化地区为基本单位的美国帝权体系已基本成形,该体系处于地区化、国际化和全球化的进程之中,体系与单位在三种进程中、在帝权-核心国家-地区的纵向联系中相互塑造和重塑,其中包含了重要的社会性关系。“地区构成的世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单位层面的建构主义理论,但是在基本假定、分析框架和逻辑结构中都存在明显的缺陷。  相似文献   

10.
主流国际体系理论研究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体系理论是当前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中最核心的内容之一。国际体系研究来源于对国际关系研究进行的层次划分,这是在对决策分析进行系统反思的基础上完成的。国际体系是在体系层面考察国际关系时提出的新概念,它是指在特定历史时期,彼此进行互动的主要世界大国,按照一定的结构形式结合在一起所构成的整体。目前为止,国际体系研究的内容涉及国际体系的无政府性、国际体系的结构和进程等核心内容,各大主流理论流派都对此有不同的观察和论述。一方面,体系理论研究建立了空前简明的科学理论模型和整体主义的宏大理论,但另一方面,也存在着非常明显的排斥单位要素的理论倾向。  相似文献   

11.
本书从法伦理学的独特视角和文化的广阔视域,通过对和谐社会的内涵、类型以及文化语境的阐释和对法法伦理文化的理论结构分析,从社会变迁的文化维度、和谐文化的释义深度、社会和谐的微观角度,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法伦理文化诉求与文化路径。从法治文化与伦理文化的交叉融合视野审视和谐社会的内涵与实践,构成了作者基本的研究坐标和为文底蕴。  相似文献   

12.
惠耕田 《外交评论》2006,50(3):96-103
哈贝马斯的沟通行动理论是一种社会批判理论,属于德国法兰克福学派,其理论基于人类解放的认知旨趣,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传统。20世纪90年代以来,从国际关系批判理论中产生了不仅注重批判,更加注重建设的建构主义理论。应用沟通行动理论研究国际关系成为欧洲建构主义的特色,这种以理解具体行动意义为目的的阐释学方法不同于美国建构主义对行为的实证研究。沟通行动的应用研究解决了结构与行为体互构机制的难题,避免了建构主义经验研究中的结构偏向,使行为体的施动性重回研究视野,奠定了规范内化的微观基础,从而回归了建构主义的实践本体论。国际文化的制度化,国际制度的合法化以及国家的社会化都离不开国家间的沟通行动。另外,国际关系中公共领域和生活世界的存在也使得国家间沟通行动成为可能。但是,虽然沟通行动理论在国际关系中的应用研究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科学传统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但是对于国际体系中的突现现象,仍无法予以有力的解释,这也显示了沟通行动理论应用研究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梅德韦杰夫执政以来俄罗斯对外政策以处理对美国关系为主,经历了从强硬抵抗向柔性对话转变。这表明俄罗斯对外政策处于转型时期,即从教条僵化向着灵活务实方向转型,表现出建构性、社会性和制度性。国际体系对俄罗斯构成的障碍是其外交政策突破的重点,理解俄罗斯社会全面的转型是衡量对外政策走向的基础因素。俄罗斯对外政策的转变实质在于提升俄罗斯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并试图建立一个有发言权的新的国际经济制度,成为新的游戏规则的制定者,为国内行为体利益偏好提供良好的国际经济环境。  相似文献   

14.
《外交评论》2018,(2):34-64
国际规范传播的社会化理论强调文化匹配是国际规范实现社会化的重要前提,而对文化不匹配情势下的国际规范传播研究尚有不足。本文以社会学的"行为-结构"互动关系为分析框架,从国际政治的语际性、国际规范传播的跨文化性和翻译实践的文化融合性这三个前提出发,提出了文化不匹配情势下翻译实践参与国际规范传播的理论模型,通过追踪翻译实践参与主权规范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与机制,探讨中国近代主权观的形成。研究发现,在近代中西方国际秩序观存在文化层面的结构性冲突,造成外来新规范与本土原有规范出现文化不匹配的背景下,为了重新界定身份以融入西方以主权平等为基本原则的国际体系,作为翻译实践的不同文化取向,归化策略的运用促成了主权规范的本地化,异化策略的运用则促成了主权规范的社会化,从而实现文化融合,最终形成了中国的近代主权观。  相似文献   

15.
沃尔兹的结构现实主义理论为国际关系建立了完整的理论框架,米尔斯海默继承了结构理论,并从无政府状态和均势两方面对其进行了修正,提出了非结构性因素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使国际关系有时不能完全按照结构所决定的趋势发展,从而突破了结构现实主义理论对国际体系变化解释力不足的状况。  相似文献   

16.
英国学派人道主义干预理论提出的合法人道主义干预的规范性问题,不仅从多元主义的国际社会层面分析了人权和人道主义干预的限制性,而且更多地从社会连带主义的世界社会层面探析了它们的可能性发展方向。英国学派人道主义干预新的理论解释范式,探讨了干预的例外与规范之间相互转化关系,很好地弥补了国际关系理论一直存在的无法解释国际体系变化的不足。  相似文献   

17.
国内学术界中国软实力研究现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90年代初,约瑟夫·奈提出的软实力理论把文化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为各国制定国际战略提供了新理论依据,受到国际社会普遍关注。中国学者及时追踪并围绕中国软实力的研究路径、中国软实力的国际地位、中国软实力的构成要素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总体而言,中国的软实力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其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还需要进一步拓宽和加深。  相似文献   

18.
社会结构分析是民主转型理论的重要范式,它从经济发展和观念变迁的视角考察民主化的动力。论证了工业化和公民文化对民主转型的重大意义。政治过程拥有与之对应的经济或文化结构,在建立工业社会和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基础上,发展中国家将实现民主转型。但社会结构分析借助关键变量的特征论述政治发展的动力,难以保持事实与逻辑的一致性。推进民主转型研究,需要将以结构为中心的宏观分析与以行动者为中心的微观分析相结合,通过方法论创新建构民主化的过程理论。  相似文献   

19.
从体系层次到单元层次——国内政治与新古典现实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巍 《外交评论》2009,26(5):134-150
新古典现实主义是现实主义学派从体系层次回落到单元层次之后所诞生的重要理论成果。新古典现实主义认为,国内结构是联接国际体系与国家对外行为的关键性中介变量。通过将国内结构重新纳入到国际关系的分析之中,新古典现实主义试图发展出一种更好的能够解释国家外交政策的理论,以更加完整地说明国家如何应对国际体系权力结构的变迁。这种双层次的研究路径为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但是由于单元属性的多样性,要把特殊性的外交政策理论发展成为一般性的国际关系理论,新古典现实主义必须借助比较政治学的理论成果和研究方法,抽象性地归纳和总结不同国家的国内政治及其产生的国际影响,而这将进一步加强国际关系学与比较政治学相互整合的学术需要。  相似文献   

20.
2005年4月23日,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在博鳌亚洲年会上作了"为中国和平崛起而实现的共赢方针"的主旨演讲①,这暗示着我们的一些邻国开始正视并参与中国和平崛起的过程.如果这一过程能够顺利进行,中国及其所带动的其它发展中国家,如印度、俄罗斯和巴西等国的崛起将必然给现有的国际体系带来深刻变革.②在主流国际体系变迁理论中,无论是肯尼思·华尔兹的"权力分配论",还是吉尔平的"权力转换理论",抑或是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都是聚焦在如何通过霸权战争等非和平方式完成国际体系的变迁.如果只把这些理论作为"中国威胁论"的理论依据而加以否认,不跳出其分析框架来重塑国际体系和平变迁的途径,那么中国和平崛起的理论构建中就存在着不足与缺陷.笔者认为,建构主义的"国际体系和平变迁"理论更适于为中国和平崛起及其导致的国际体系和平变迁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