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近,本刊记者在采访中遇见这样一位老人,他叫张永明,是桦南县名义乡东双龙村曾经担任过43年党支部书记的老党员.78岁的老人一见到记者,高兴得搬出来几箱子杂志,从《党的生活》复刊初期的《支部生活》到现在的《党的生活》,老人一本一本拿出来给记者看.  相似文献   

2.
袁彬 《当代党员》2012,(10):47-48
2012年7月17日,忠县东溪镇双新村。 71岁的罗林辉老人打开自己的书房,屋内一张简易床上放着老人几十年来订阅的报刊。老人翻开最新一期《农家科技》看起来。  相似文献   

3.
团场之子     
2004年2月23日一大早,塔斯尔海的几千名男女老少,胸前佩戴着白花,冒着零下20℃的严寒,为他们的好会计张军送行。伴随着悲伤的哀乐,是那如潮的哭声。从古稀老人到系红领巾的学生,无不号啕。张军是1999年从基层调入农五师八十九团社保站做会计工作的,主管1700多名退休老人养老金的计算、审批、发放和指纹对比等工作。在基层干了多年会计的张军,不到一月的时间,便研究琢磨建立起《离退休人员基本信息库》《离退休人员居住情况联系库》《指纹对比库》《养老金发放库》等一套完整而科学的计算机网络处理业务管理系统,进机关工作5年来,不但没请过…  相似文献   

4.
《廉政瞭望》2014,(4):42-43
德国埃森地区一养老院中的老人们在专业造型师和摄影师团队的帮助下,过足明星瘾。他们打扮成电影中的男女主人公,翻拍电影如《007系列》、《泰坦尼克号》中的经典场景,并制作成2014年日历。这群老人中的最年长者年龄为98岁,他们在光影中享受生活的美好,绽放自己的光彩。  相似文献   

5.
从去年年初起,广东《佛山日报》牵头与广西梧州《西江都市报》、广东《韶关日报》、肇庆《西江报》等四地媒体一起,开展了“媒体联动,为民寻亲”活动,《佛山日报》还在《人民之声》版开辟了《寻找他乡的亲人》专栏,专门刊发有关信息,至今已为2位年过70岁的老人寻到了他们失散60余年的亲人,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连《人民日报》、中新社、《南方日报》等中央和省级媒体都对这项活动进行了报道。目前,还不断有佛山市民来函来电要求为其寻找失散了数十年的亲人、反映出这项新闻报道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这次四地媒体联动开展“寻亲活动”取得成功,笔者认为,对媒体而言有以下几方面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6.
中国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又一次颁给了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一位是神经外科专家王忠诚,83岁;一位是化学家徐光宪,88岁。虽然他们的卓越表现足以带给这个中国最重的科技奖项以荣耀,但两位高龄老人的得奖也凸显出国家最高科技奖以及中国科技界的尴尬———自2000年创立国家最高科技奖至今,14位获奖人中,得奖时年龄超过80岁的有9人,这使得当初为激励中国科学家多出成果、早出成果、出重大成果而设立的奖项,变成了一个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7.
李遇秋是我国著名作曲家、被誉为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的《长征组歌》的曲作者之一,离休前任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歌舞团副团长。2006年的一天,笔者慕名来到北京军区政治部第一干休所,采访了李遇秋。毫不夸张地说,与李遇秋接触,你不会感觉到他是一位70多岁的老人。他思维敏捷、精力充沛、腿脚灵便、话语铿锵有力。回忆起《长征组歌》这部“红色经典”的创作过程,老人打开了  相似文献   

8.
今年春节前夕,乐成老年公寓内热闹非凡。一位老人正专注地指挥着十余人的合唱队,为在这里安度晚年的老人们演唱歌曲《我爱我的祖国》。这位指挥合唱的老人叫朱延龄,年已80高龄,是西城区新街口街道的离休干部。朱延龄16岁参军,曾是西北军区"战斗剧社"的文艺战士。  相似文献   

9.
正冯景城一家5口,妻子柳云花是个家属,大儿子在库尔勒打工,小儿子还在上学,近93岁的孙秀芝老人安度晚年。夫妻双方是二婚,2004年结婚的,结婚时冯景城的孩子14岁妻子柳云花的孩子只有7岁,当时老人80多了,他们结婚11年来夫妻和睦家庭和谐,在生活中他们互相照顾,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信任,互相支持,当意见不统一时他们总是能够及时调整好心态去沟通,交流,  相似文献   

10.
吴自明  杨成 《共产党人》2006,(4):33-34,36
在宁夏老年大学摄影班学员的一组获奖作品里,有一幅题名为《深邃》的作品格外引人注目:一位长者,面带微笑,专注地看着观众。像是在深思,又像是在独自享受内心的欢乐。老人精神矍铄,神情安详。这是老年大学学员用手中的相机,为他们尊敬爱戴的老校长强锷拍的一幅照片,饱含着对老人的敬重之情。暮年披挂再出征强锷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宁夏回族,今年79岁。1951年,强锷从西北师范学院毕业后,分配到宁夏从事教育工作。他先后在宁夏女子中学(今银川九中)、宁夏中学(今银川一中)任教,担任过教研组长、教导主任、校长等职务。在教育一线,一干就是32年。…  相似文献   

11.
义务邮递员     
2005年6月14日。锦州市黑山县薛家屯乡北甸子村。昨儿一场大雨刚过,今儿又洒起了小雨。这雨,叫田里的庄稼欢唱不已,却让一位老人颇感闹心。老人姓杨名念义,今年62岁,家住隶属北甸子村的后黑自然屯。作为庄户人,怎有见雨闹心的理?原来,老人是《民间传奇故事》的铁杆读者,每次杂志  相似文献   

12.
援助热线     
老人再婚要登记我们居委会管片内这几年有好几位老人丧偶,他们后来又找了老伴,可是再婚时没有去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就以夫妻名义生活了。  相似文献   

13.
<正>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邓小平和陈云多年合作,有很深的友谊。特别是在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两位老人齐心协力,共同为中国的繁荣昌盛作出了无可比拟的历史贡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起草问世,就是他们两位老人以及其他人共同的心血和智慧的结晶。  相似文献   

14.
清朝乾隆年间问世的《四库全书》,历经200多年风雨,滋养了无数文人志士,但没有多少人知道默默守护过它的刘德田老人。初冬的一天,我在省图书馆家属院的一幢老楼里,采访了这位如今已78岁、曾经守护《四库全书》21年的古稀老人。刘德田1928年生于河南,1944年10月参加新四军;1945年8月打日本鬼子时腿部受伤,留下残疾;1957年从西北师范学院中国语文专修科毕业分配到省图书馆工作。1966年10月,经中央有关部门批准,原藏于沈阳故宫文溯阁的《四库全书》被秘密运至我省。刘德田当时是省图书馆的一位部门负责人,参与了整个接收工作。书从沈阳火车站出…  相似文献   

15.
纵观清朝267年的历史,从清太祖努尔哈赤到末代皇帝博仪,光后12代皇帝当中当属清圣祖康熙和清高宗乾隆英明贤达.这两位君主有诸多共同之处,他们在位都是61年.康熙在位时,逮捕鳌拜,讨伐吴三桂,攻占台湾,完成统一,并在台湾设兵,防止西方殖民主义者的侵略.对内执行让步政策,奖励垦荒,治理黄河,减轻对手工业者的剥削,颁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法令,使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同时采取宠络政策,开博学鸿儒科,提倡理学,开明史馆修《明史》,完成《古今图书集成》、《全唐诗》、《康熙字典》等书.乾隆皇帝在位时,加强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管理,严拒英国特使马嘎尔尼提出的侵略要求,打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的侵略野心.对内继续推行摊丁入地办法,耕地面积增加,人口上升到3亿左右.同时,开博学鸿词科,访求书籍,完成《明史》、《续文献通考》、《皇朝文献通考》等书籍的编撰.然而,他们两人也有不同之处,特别是在如何对“马屁精”上,他们两人的态度截然不同.康熙8岁登基,当了49年皇帝时已是57岁的人了,一缕黑须之间出现了几根白丝.这个细微的变化,都被一位工于心计的大臣观察到了.  相似文献   

16.
前几年,上海某刊上发表了一位上海史工作者题为《关于“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文章,提出上海租界有严重的殖民主义现象,但根据种种迹象和史料分析,外滩公园并没有挂过“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文章登出后立即遭来一些老人的反对,他们还振振有词地讲亲眼看见过这块牌子,这倒底是怎么回事呢,还得从“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出现讲起。本世纪初,一位民权主义者拉都莱特(K.S.Latourette)来中国考察,以后出版了《中国的发展(《TheDevelopmentofChina)》。该书在海外出版,原来并无多大影响,1932年《上海通志馆期刊》…  相似文献   

17.
刘珺 《党史文苑》2007,(5):49-51
《最后的故事》一书作者历经十年,对富有传奇经历的几十位老人做了抢救性的采访,这些老人中,既有清末最后的国舅、驸马、也有蒋介石的警只限于;既有抗战期间地雷战、雁念翎队的英雄屯有伪满洲国的警察与日本特务,既有抗击过日本侵略者的“义匪”及“坐山雕”的把兄弟,也有亲历过广岛原子弹爆炸的中国留学生和命运悲惨的中国劳工及慰安妇,他们的历史,就是百年间苦难中国的历史折射,读后令人不胜感叹。  相似文献   

18.
读者来信     
《党史博览》编辑部:我有一位同事热衷于订阅文史类报刊,尤其对《党史博览》更是情有独钟。她不但自己年年订阅,而且每年都要多订几份作为敬老礼品分送给已经退休在家的父母亲及公婆阅读。她说:《党史博览》可以更加丰富亲人们的精神和文化生活,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笔者认为,这种将《党史博览》杂志当作敬老礼品赠送的做法非常好,值得许多家庭及做晚辈的人学习和仿效。目前,人们将报刊作为礼品赠亲送友越来越时兴,做晚辈的给老人送《党史博览》杂志,老人们会非常高兴。因为这份杂志内容丰富,政治性、真实性、知识性、可读性都很强,是丰富老…  相似文献   

19.
《长征组歌》,是一部热情讴歌红军长征精神的颂歌,在这部作品创作演出40周年之际,笔者慕名来到北京军区政治部干休所,访问了《长征组歌的曲作者之一、75岁高龄的李遇秋同志。李遇秋,也许是叫着顺口或便于记忆的缘故在长征组歌的四位曲作者,《》之中,被简称为遇秋,即:“晨耕,唐诃,生茂,遇秋。”提起这四位曲作者,遇秋老人说:“我们这几个人都是从战争年代走过来的,长期在战友歌舞团担任作曲,一直合作得很好。不过,晨耕前几年猝然去世,唐诃居住在青岛,生茂目前深居简出,现在还能活动一下,恐怕就是我了。回忆起《长征组歌》这部“红色经典的创…  相似文献   

20.
在红二方面军的长征队伍里,有一位由8名红军战士轮流用滑竿抬着行军的儒雅老人。他年近花甲,发已染霜,虽体弱多病,却精神程铄。一路上,任迅时、贺龙等领导人见到他时,都用尊敬的口吻与他招呼,问寒问暖;末了,总得叮嘱抬滑竿的战士们要注意保护老人安全,照顾好老人饮食起居。这位老人就是周素园先生,他当时年已57岁。从创办《黔报》到隐居读书周秦园老人,原名周培艺,贵州毕节人,出生于*879年,为前清贡生。由于他天赋一支妙笔,“叙事持论都明白晓畅”,因此,很受社会刮目相看。1907年,周素国创办了贵州第一张日报《黔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