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村迁移劳动力的市民化和城市融入问题已成为当前学术界和政府管理者关注的焦点。本文构建了一个基于城乡预期和长期保障的迁移劳动力城市融入模型,并利用1998年和2005年武汉市迁移劳动力调查数据验证了这一模型,计量结果显示,城乡预期和长期保障状况是影响迁移劳动力城市融入意愿的重要因素,但是其影响效应有着明显的时代差异。农村劳动力的城乡迁移和个人发展预期逐渐趋于理性;在1998年左右迁移劳动力是否打算融入城市更多地是考虑城乡收入差异,而在2005年左右开始重视长期保障问题。以农村家庭禀赋为基础形成的长期保障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迁移劳动力融入城市的动力。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迁移劳动力城市融入影响机制的变迁。  相似文献   

2.
农村迁移劳动力的市民化和城市融入问题已成为当前学术界和政府管理者关注的焦点。本文构建了一个基于城乡预期和长期保障的迁移劳动力城市融入模型,并利用1998年和2005年武汉市迁移劳动力调查数据验证了这一模型,计量结果显示,城乡预期和长期保障状况是影响迁移劳动力城市融入意愿的重要因素,但是其影响效应有着明显的时代差异。农村劳动力的城乡迁移和个人发展预期逐渐趋于理性;在1998年左右迁移劳动力是否打算融入城市更多地是考虑城乡收入差异,而在2005年左右开始重视长期保障问题。以农村家庭禀赋为基础形成的长期保障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迁移劳动力融入城市的动力。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迁移劳动力城市融入影响机制的变迁。  相似文献   

3.
劳动力流动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一种重要机制。然而,人们在中国的改革过程中,却观察到劳动力流动和城乡收入差距同时扩大的现象。劳动力流动没有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主要原因在于工业发展排斥就业的倾向、农业和农村发展不足、城市劳动力市场歧视等。要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就必须进一步调整发展战略和转变增长方式、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提高农村人力资源水平。  相似文献   

4.
我国农村改革,目前已经从已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阶段,进入到农村社会结构调整的阶段。其背景是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外流,已经造成一部分农村家庭、社区的结构性解体。这是城乡社会不稳定、不和谐的基本原因之一。同时,这也为政府推进城市化,推进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7,(2)
我国农村家庭普遍存在的"半工半农"经济模式根源于城乡二元分治制度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形成一种较为稳定的代际分工结构。一种社会结构必然有与其相对应的社会功能。"半工半农"式代际分工结构大致有实现农民的再生产、实现相对廉价劳动力的再生产、维护城乡社会的稳定、增加农户家庭的经济收入等四个方面的社会功能。正是因为这些功能对个体农户家庭和我国总体社会起着积极的作用,因而,我国社会若要在稳定中寻求发展,必须充分发挥这一结构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6.
刘易斯农村劳动力流动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易斯的农村劳动力流动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二元经济背景、主要原因和城乡劳动力流动的均衡等。该理论对我国现阶段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以及实现城乡统筹的发展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7.
城乡劳动力双向流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乡劳动力双向流动是适合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目标模式,是缓解农村和城市劳动力双重过剩局面,加速城市化进程和推进城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而目前我国的劳动力流动模式主要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单向流动,这已经给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带来了许多问题。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分析我国城乡劳动力双向流动缓慢的原因,就可以看出,要实现城乡劳动力双向流动,最关键的一步就是要建立城乡劳动力双向流动的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8.
转型经济中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流动是一种经济流动,同时又是一种社会流动,它对改变我国行政主导型 二元结构具有重要意义,对消除城乡统筹发展中的制度障碍具有特殊作用。当前,应把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流动作为城 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内容,以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流动为突破口,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相似文献   

9.
农村劳动力回流一直是影响我国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理论上,诸多学者都对农村劳动力回流进行过富有价值的研究。本文基于2007年福建农村的调查问卷资料,运用多元有序Logit模型,从家庭生命周期这一全新的角度对农村劳动力回流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家庭生命周期对农村劳动力回流具有显著的影响,其中,成熟的核心家庭劳动力回流的意愿最强,年轻夫妇家庭劳动力回流的意愿最弱;在家庭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既有共同的影响因素,也存在差异化的影响因素。基于此,在加强农村劳动力流动管理以及制定相应的就业政策时,一方面要针对家庭生命周期不同阶段劳动力回流的共同影响因素,采取具有普遍意义的政策措施;另一方面,也要针对家庭生命周期不同阶段劳动力流动的特点以及所受制约因素的不同,对症下药,全面考虑。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下个体的需求层次和价值取向日趋个性化和多元化,单一的经济因素已经无法全面解释和表达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诉求。在追求个体发展的新时代,子女教育需求成为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关键因素,且逐步完善的随迁子女教育制度、农村家庭结构核心化、农民群众教育理念的转变及农村教育资源的缺乏等因素作用的强化,使得此动因影响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得到加速推动。但是,城乡二元户籍制度、转移劳动力工作的流动性以及随迁子女薄弱的学前教育基础都对农村劳动力转移与随迁子女教育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当前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与随迁子女教育,要进行顶层设计,以资源整合为手段构建多层次整合服务机制,并通过一定方式的增收渠道增强相应的物质保障水平。  相似文献   

11.
统筹城乡发展要站在全局的高度,打破城乡界限,给城乡平等的发展机会.在措施上,要通过整体布局、重点布局、特色布局统筹城乡规划;通过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打造特色旅游业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促使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同时,应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城乡劳动力就业一体化等统筹城乡社会管理.  相似文献   

12.
《行政论坛》2016,(3):19-23
我国农村贫困脆弱性产生的原因主要表现为:家庭收入对农村贫困脆弱性的影响巨大,疾病是影响农村贫困脆弱性的重要因素,自然灾害是影响农村贫困脆弱性的不可抗力,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是农村贫困脆弱性传递的纽带。社会支持网络在降低贫困脆弱性上可分为主体内部路径和外部路径,外部路径是政府、市场、社会组织、社区等外部主体作用结果的总和,而家庭自身的努力是降低贫困脆弱性的内部路径。在社会支持网络构建中,政府的作用主要是建立贫困脆弱性预警机制和贫困动态监测体制,加快农村经济建设和促进农民增收,提高贫困农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加强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等其他救助形式。贫困脆弱性高的家庭在发挥家庭自身努力的同时,可以寻求近亲和非亲属的支持等。市场、社会组织和社区也应在降低农村贫困脆弱性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三农”问题是困扰我国城乡发展的重大问题,解决好“三农”问题,关键在于加速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当前,在全面加快产业升级和工业化、城镇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必须创新农村劳动力转移思路,加快农村劳动力的“二次转移”,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做出新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对中国城乡贫困现状进行客观分析的基础上,从覆盖范围、保障水平和资金投入三个主要方面封城乡低保制度进行了对比研究,指出中国城乡低保制度在社会救助方面发挥的功效,同时也指出城乡低保制度还面临发展不平衡、财政投入不足等问题。对如何完善城乡低保制度,本文从扩大农村低保的救助范围、增加公共财政投入、提高基层组织管理能力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工作,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迫切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城乡一体目标取向,深化农村就业制度改革,促进劳动力在城乡之间自由、公平、有序的流动,实现城乡劳动力的公平竞争和有效配置。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城镇儿童、流动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和农村一般儿童四类儿童群体为调查对象,从教育资源、健康资源以及家庭支持三个方面探讨不同儿童群体社会资源的可及性。研究发现,城市儿童在三个方面均优于其他三类儿童。在教育资源可及性方面,城市儿童以及生活在城市地区的流动儿童均优于生活在农村地区的儿童,在健康资源的可及性方面也呈现类似的趋势。在家庭支持方面,城市儿童和农村一般儿童则优于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因为劳动力流动造成的拆分型家庭对后两者影响较大。本文认为,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不同儿童群体所获得的社会资源的差异已经在制造儿童群体的分化。  相似文献   

17.
农业信息传导不畅的原因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农业信息在传导过程中与使用者农民之间发生了脱节.究其原因,主要是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建设还不够完善,农村产业化发展滞后.农民对信息的认知能力和运用能力较差,城乡二元结构的制约.为此,需要做好以下工作:大力推动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强农民的信息素养教育,充分发挥乡镇一级政府的主导作用,积极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等.  相似文献   

18.
一、中国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意义与农民工问题 城市化是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加速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地区的转移。提高我国的城市化率,是我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城市化进程对解决中国的人口问题至关重要。(1)城市化是解决目益严重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主要出路。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顺利进行,需要将滞留在农村的大量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的二、三产业,摆脱目前严重失调的人口城乡分布格局对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制约。  相似文献   

19.
我国贫困区域、贫困人口向西部农村收缩的态势持续增强,而囿于自然环境、高度依赖农牧业的生计状况又引致地缘性贫困现象和生态贫困后果,并且“农业及其基础设施工程建设扶贫”对贫困的作用已经减弱,甚至对减缓生态贫困缺乏积极作用.在西部贫困农村,生态环境支持系统的恢复、重建及其维护,必须依赖当地农民生计替代或转型;生态贫困问题的治理,必须依赖贫困人口生计空间和生计路径的拓展或转换.因此,实现劳动力流动对突破地缘性贫困困扰和解救生态贫困有着决定性意义,然此必须依赖国家针对性的就业援助,以赋能为重心,改变其劳动力人口缺乏就业资源禀赋的普遍性状况,促成劳动力流动.  相似文献   

20.
于欣惠 《学理论》2010,(18):49-50
随着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农村电子村务的建设也提上了日程。电子村务的发展不仅有助于扩大农民的知情权,缩小城乡的信息鸿沟,而且通过网络为农民提供商务信息,为农民脱贫致富提供新的平台。更为重要的是电子村务促进基层民主的培育的发展。但是,电子村务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建设中还需要处理好四个方面关系的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