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萍 《中国减灾》2012,(9):8-11
鲁豫,这是个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名字,这是个被CNN称作"东方奥普拉"的女子。我们通常都忘记她其实姓陈,名鲁豫,名字里包含着父母籍贯的信息。她认为自己是一个很感性很随性的人,不刻意追求什么,很少上网,至今没有博客和微博,似乎刻意和这个世界保持着距离。但她又是中国谈话类节目的标杆人物,她的《鲁豫有约》红遍大江南北。  相似文献   

2.
周萍 《中国减灾》2012,(5):8-11
鲁豫,这是个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名字,这是个被CNN称作“东方奥普拉”的女子。我们通常都忘记她其实姓陈,名鲁豫,名字里包含着父母籍贯的信息。她认为自己是一个很感性很随性的人,不刻意追求什么,很少上网,至今没有博客和微博,似乎刻意和这个世界保持着距离。但她又是中国谈话类节目的标杆人物,她的《鲁豫有约》红遍大江南北。访谈时的她成熟、美丽、  相似文献   

3.
那天去吃饭,一桌男男女女聊天,后来有人说到《感动中国》,于是有人说,这样吧,我们一人说件感动的事吧,谁能让大家感动哭了,其他的人就要喝酒。这个提议不错。第一位是一个30多岁的女人,她说起自己的婆婆。她离婚了,可婆婆依然忘不掉她,总是记得她的生日,还知道她爱吃豆沙包,做了豆沙包就会给她送来,不管天多冷多热。有一次当婆婆穿过人群叫着她的名字递给她一包腊肉时,她说自己的眼泪当时就下来了。那天,她叫了婆婆一声妈。离婚了,婆婆还是她的妈。在场的六个人全流泪了,这样的婆媳情,的确让人感动。第二个是男人,他说到的是自己的父母,说得…  相似文献   

4.
毕淑敏曾是军医。在从事医学工作二十年之后,才开始了她的写作生涯。当今文坛上,她是一位始终以自己的创作关注并维护人的尊严与价值的作家,她以她冷静的并且极富热情的笔触为我们描写了一个个生动的人物和画面。著有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等,近期又出版了《毕淑敏文集》,共八卷。她说她的心灵里有:一间屋,她说那第三间屋里装的是她自己,她说那是她的精神家园,所有柔美的故事都产自那里。  相似文献   

5.
董竹君,一位历经传奇的世纪女性。周总理曾在对她的谈话中说:"一个人革命不容易,一个女人革命就更不容易,一个女人要做成功一件事就更难了。"从洋车夫的女儿到被迫沦为青楼卖唱女;从结识革命党人跳出火坑到当上都督夫人;从不堪夫权统治而走上独立之路;从创业失败到成为上海"锦江饭店"女老板,她跌宕起伏的人生历程堪称一部活生生的历史画卷。而成就这一切的,是她自己坚定的信念和与命运的抗争。"我从不因被曲解而改变初衷,不因被冷落而怀疑信念,亦不因年迈而放慢脚步。"——董竹君《我的一个世纪》  相似文献   

6.
<正>从沂蒙山区走出到成为"空军唱将";从发行单曲《蚕》到歌唱《这就是中国》……"军旅百灵"褚海辰饱含深情的歌唱和她"婉若海上星辰般明朗灿烂"的外表给喜欢她的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沂蒙女儿"褚海辰记者:从单曲《蚕》、MV《这就是中国》到发行民歌专辑《沂蒙女儿》,您的歌都让外界感受到了一种久违的对祖国的真情,您是如何理解歌唱家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您认为歌唱家应该用怎样的情怀去歌唱?在您的艺术生涯中是怎样要求自己的?  相似文献   

7.
从20多岁到50岁,万方写了不少东西,长篇小说有《明明白白》、《幸福派》,中篇小说有《和天使一起飞翔》、《空镜子》,她还将其父曹禺先生的话剧《日出》、《原野》改编成电影、歌剧。她得过不少奖,也获过很多荣誉。这些日子,在北京电视台热播的电视连续剧《空镜子》再次照亮了万方。万方说,一句话会点燃一个灵感,一个灵感会成长为一部小说,一部小说能回答自己的疑问。万方是曹禺先生的女儿,因此她比别人更早就接触到舞台,接触到书本。曹禺先生曾说:在他的女儿当中,万方是比较像他的一个。所以万方成了一个写东西的人。  相似文献   

8.
<正>杨绛是著名作家、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今年已经103岁了。现如今人们提起杨绛,总要提起她是钱锺书夫人。很少有人会想到几十年前,人们是以"杨绛的丈夫"来称呼钱锺书的。上世纪40年代在上海,杨绛因《称心如意》一炮走红,继因《弄真成假》、《风絮》而声名大噪。一度搞得钱锺书很紧张,生怕风头都叫杨绛抢去。直到钱锺书写出《围城》,这一局面才得到根本改观。杨绛小时,父亲有一次问她:"阿季(杨绛小名),三天不让你看书,你怎么样?"她说:"不好过。""一星期不让你看呢?"她说:"一星期都白活了。"高一时,国文课本上有李后主的词,杨绛一读  相似文献   

9.
从中国模特之星大赛山西总冠军,到一口皓齿“是刷出来的”中华牙膏广告,再到电影《新街口》的女一号沈红,范霞一路走来,绽放的笑容仍然直率自然。她说自己梦想的目标每一个都很现实,所以走得报踏实;她总结自己“北漂”的甘苦经历,最后说了一句:只要留下的人就都是成功的。自信、真实、执著、坚强,这个女孩正在用自己的努力,去实现下一站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偶然翻阅某杂志,读到杨 绎先生《披着狼皮的羊》一文,始而惊,继而喜,掩卷细思,却不禁心生疑惑,以至于忧从中来。而一惊,一喜,一忧,便有了这篇饶舌的文字。 杨先生在《披着狼皮的羊》一文中记述了十年浩劫期间,她与钱钟书先生在社科院和干校的一些经历。令我惊奇的是,在他们周围居然全是善良、纯朴、可爱的人。在她被打成“牛鬼蛇神”期间,监管小组的人一次又一次轻易准她的假,女革命群众敢于请她到自己的房间里午休,造反派头头关切地告诫“牛鬼蛇神”们,不能说自己“拒绝改造”,而应该说“没改造好”。杨先生在北京被监管劳…  相似文献   

11.
继《雷雨》和《大明宫词》之后,电影导演李少红的第三部电视剧《橘子红了》再次引起轰动。有人说,李少红是唯美的;有人说,她的作品是飞扬的、是诗意的;有人说,她善于讲故事,讲一个个属于她自己的故事。她以女性的视角介入影视艺术,应该说是既有难度又有优势的。这种敏感的柔韧的女性视角,可以帮助她把对女性命运的关注不自觉地融入到作品之中,也于是就有了她的作品中女性角色常常比男性角色更有光彩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北京大学孙代尧先生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总第89期撰文指出:"一国两制"构想之创新与可创新是治国理政的新课题。他说,从1978年11月邓小平在同缅甸总统吴奈温的谈话中首次表述以"一国两制"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到1982年1月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概念,直到1990年9月邓小平最后一次发表关于国家统一问题的讲话,"一国两制"在邓小平时代从最初的一  相似文献   

13.
正"必须增强法制意识,以《问责条例》来警醒自己、约束自己,规范自身言行,坚决不触犯纪律的红线。"最近,在南宁市邕宁区委组织部召开的"《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第三次专题学习会议"上,邕宁区远程办干部蓝汝林在发言时郑重地说,其他参会人员认真做着笔记。这是邕宁区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以来的一个常见场景。创新方式"学""开展‘两学一做’,既要学党规党纪,也要学政策业务。学党规党纪是为了规范  相似文献   

14.
正每到年底,能从社区领到2400元的残疾人居家安养补贴,让家住西安市雁塔区的王女士感到阵阵温暖。可是,最近有爱心机构联系她,说以后这个钱不发了,由指定机构提供家政护理服务。王女士说,因为都有残疾孩子,自己和几个家长聊,大家也都对这个政策不理解。残疾人居家安养补贴被家政服务替代,这一变化源于《陕西省"十三五"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计划》的出台。《计划》明确提出,"十三  相似文献   

15.
蝴蝶     
宇文正 《台声》2014,(5):49-50
<正>一位监狱写作班的学生坤给我写信问起一事,张爱玲《流言》中的《炎樱语录》里,"我的朋友炎樱说:‘每一个蝴蝶都是花的鬼魂,回来寻找它自己。'"而他读到另一个说法,泰戈尔的《飞鸟集》里也有"蝴蝶是花的鬼魂,回来寻找她自己"之语。他说泰戈尔在张爱玲出生(1920年)之前已获诺贝尔文学奖(1913年),"张爱玲怎会不知此句话的出处?"  相似文献   

16.
梁家瑾,一个爽朗的少数民族人大代表,担任省人大代表的五年里,她从不发一言到敢于向省委书记发问,从不懂调研到走访选民,从关注本企业发展到关注全社会……朋友们都说自从当上省人大代表她就变了,她自己说,"我挺喜欢现在的我!"  相似文献   

17.
醉读海迪     
海迪大姐和我是好朋友。她是作家,我是编辑·她在济南,我在沈阳,我们有时会在网上通信,聊写作,聊绘画,聊音乐,却从不曾聊过喝酒。知道海迪大姐的第一次喝酒,还是看她的散文集《生命的追问》,其中有一篇《初一到十五》,海迪大姐在文中记载了自己少女时代的一次醉酒,也是人生的第一次醉酒。那是在鲁西的乡下尚楼村过年时,被一位叫“春青姑”的“长辈”拽去“干酒”,与众姐妹们“干”了一通下来,“从初一昏昏沉沉到初五”,酒的神秘和壮烈,酒的妙处和苦涩第一次被15岁的海迪  相似文献   

18.
刺猬的秘密     
江岸 《小康》2012,(7):109
刺猬型人格的敏感和尖锐自负背后,其实是一种自卑和自我保护。就像《红楼梦》中的妙玉,在卑微和骄傲之间,极力想摆脱卑微处境,处处以打击别人来证明自己的不同寻常作家林语堂最讨厌的《红楼梦》人物是妙玉《红楼梦》里大善人一样的李纨也毫不掩饰她对妙玉的厌恶,直接就说"可厌妙玉为人"。读者对于妙玉的态度却是各执两端:爱之者认为她美丽、卓尔不群,活得洁净自我。厌之者  相似文献   

19.
<正>2月28日,从央视辞职的记者柴静,推出了她自费拍摄的雾霾深度调查《穹顶之下》。柴静在采访中表示,孩子生病使空气污染成为她不能回避的问题,因此在一年的调查中,柴静作为一位母亲而不是记者,围绕"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我们该怎么办?"等问题进行了一系列调查。起初,调查只是想解开自己的疑惑,没有想到要公开。她在纪录片首发的公开演讲中说:"这是我和雾霾之间的私人恩怨。"然而随着调查的深入,她认为"作为一个媒体人,有责任向大家说清楚,不耸动,也不回避,尽量说明白"。  相似文献   

20.
吴英 《乡音》2013,(9):50-50
《乡音》创刊25周年,我与她结缘15年。1998年多从磁县一个镇政府来到县政协工作。我刚到县政协时,自己是一名新兵,很需要尽快熟悉政协工作业务,于是我就经常找一些《人民政协报》或者业务杂志来浏览,以便使自己尽快进入状态,我和办公室一名同事在聊天的时候,看到他办公桌上的一本《乡音》杂志,我就问他说这是什么刊物,他告诉我说这是省政协创办的刊物,并且很详细地给我介绍了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