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慧瑜 《南风窗》2012,(11):89-91
白手起家、个人奋斗、创造"帝国"的成功故事变成了只能在既定规则、既定格局、既定秩序下成为既定赢家的故事,在这种从企业家式的强者到战战兢兢的职场白领的"降落"中,也可以看出中国社会从自由竞争的迷梦走向权力垄断与固化的深刻转型。  相似文献   

2.
香港地区青少年罪犯的非监禁矫正体系在预防青少年犯罪及矫正青少年罪犯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效显著。有必要辨析香港地区青少年罪犯术语、概述香港地区青少年犯罪形势、剖析香港地区青少年犯罪原因,对香港地区"院舍训练式"非监禁矫正体系及"社区为本式"非监禁矫正体系展开系统研究,进而从加强未成年人犯罪理论与原因研究、完善未成年人社区矫正的法律体系、夯实未成年人社会矫正的社会基础及构建未成年人社区矫正的专业基础等维度提出大陆地区未成年人社区矫正体系的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3.
王红梅 《法制博览》2013,(11):49-51
高校法律援助机构是包含着各种角色之间复杂社会互动关系的场域,参与者都需要通过这种社会参与网络获取有价值的资源并进行社会交换,而作为社会子系统的高校应当引领公正、法治等先进的价值并适应社会大系统的需要。"下沙模式"从法律社会学的角度启示我们,如能选取恰当的社会角色,强调三方的共同价值,通过法律宣传服务活动培养公众的法律信仰,强调平等合作式的社会互动,重视作为社会组织的规范化管理,高校法律援助机构就有可能实现对内、对外的良好互动,并使各方均从中受益。  相似文献   

4.
秉承"用心关怀未来,用爱呵护雏鹰"宗旨与理念,青护园对于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进行了大量的社会工作,积累"亲情家园式"成功经验。该模式主要包含亲情、家园、对象三个基本要素,一个包括"对象评估"、"跟进教育"、"社会复归"主要环节的完整的工作过程,呈现出民间性质的亲情矫正与魅力型长老首属关系两个显著特点。从不同交往理论与社会凝聚理论的视角可望尝试进行理论的解构,从而揭示出内在机理或外在动力。反思现实、对于未来启示主要是:亲情矫正不可忽视、民间矫正需要制度空间、新的社工出现需要正确定位等。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德国的穆斯林移民社会融入问题备受关注,其中包含"传统社会纽带"宗教认同与"现代国家基石"公民身份之间的关系。穆斯林移民要融入德国,意味着穆斯林移民的宗教认同体系要能够为德国的"政治-法律"系统所接纳,同时还需要与德国的社会各界实现良性的互动,在"文化-心理"意义上建立起归属感。围绕行为角色的"主体与客体"、行为态度的"积极与消极",穆斯林移民在德国的社会融入有四种情形:"完全意愿合力式融入""主体半意愿主动式融入""客体半意愿推动式融入"和"意愿隔离式融入"。在社会融入过程中,穆斯林移民与德方遵循着两种不同的行动逻辑,前者表现出宗教世俗化的趋向性特征,后者的社会接纳行为更多是对"自我-他者""外部性内化-内部性外化"的互动实践及其实践经验的依靠。  相似文献   

6.
南书房     
郝亚坤 《南风窗》2011,(4):96-96
《自由在高处》熊培云著新星出版社2011年1月版本书重点落在自由与自救之上,可看作《重新发现社会》的补充,以个人为出发点,来探讨身处转型期的人们如何塑造自身的价值、获得超越环境之上的自由。作者尝试从生活的真实图景中,切入对"个人如何改变社会"之命题的诠释与论证,可以说是当代中国思想者的一种精神探索。熊培云特有的"诗歌加论文"式的表达,让灵性与理性交织,思想可汲取亦可审美,是为本书动人之处。从《思想国》,到《重新发现社会》,再到《自由在高处》,可以一窥熊培云的思想脉络。  相似文献   

7.
精准扶贫背景下农村数字化贫困及其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准扶贫极大地消除了传统贫困,正从解决单一的收入维度的贫困问题转向消解教育、健康等更多维度的贫困问题,扶贫方式更加注重"授人以渔"、智识提升、能力塑造的内生式扶贫。数字化贫困是人类步入数字化社会出现的新型贫困形式,是贫困人口跨越"数字鸿沟"、抓住"数字机遇"、分享"数字红利"、增强"造血"功能、实现可持续脱贫、防止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障碍。本文从阿玛蒂亚·森的可行能力理论出发,剖析农村数字化贫困的本质和根源。农村数字化贫困的本质是农民数字化知识、素养和技能不足导致其对数字社会经济的参与不足。消除农村数字化贫困亟需以农民数字化能力提升和数字化权利保障为核心,优化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构建全方位的数字教育体系,同时推进农村数字公共服务均等化,创造农村经济的"数字红利"。  相似文献   

8.
正在刚刚结束的北京市"两会"上,代表、委员们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为民代言、尽心履职,为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凝聚广泛共识。应健全完善困难职工长效帮扶机制面对已经到来的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工会界别心系困难职工,提出尽快建立一套完整的覆盖困难群体的社会救助体系,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化,从源头上斩断导致困难职工贫困的原因,真正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相似文献   

9.
编辑手记     
正法兰克福学派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之一,其社会批判理论以独特的视角批判资本主义和解读马克思主义。本期的学术对话就是对法兰克福学派第三代领军人物、德国法兰克福社会理论研究所现任所长阿克塞尔·霍耐特的专访。霍耐特将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界定为"社会病理学",将自己的研究方法称之为对社会和时代进行诊断的"治疗式"方法。在访谈中,霍耐特秉承社会批判理论的传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国存在着以社会政策促农村稳定的"福利共识"。事实上,农村社会政策的"维稳"作用较为有限,因为现阶段影响农村稳定的主要因素并不是与农民的社会权利直接相关的"生存性抗争"和"进取性抗争",而且社会政策对"好中央坏地方"的政治心理的强化虽然有利于大局稳定,却难以抑制农民针对基层政府的"维权式抗争"。要维护农村稳定,必须警惕单纯依赖社会政策的倾向,推进农民的公民权利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从"党要管党"到"从严治党"再到"全面从严治党",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演进逻辑。与"管党"相比,"治党"内涵更加丰富,涉及思想、理论、制度等多方面内容,构筑全面从严治党战略体系是广义上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组成部分。在注重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规划、思想方法、组织体系、制度设计、体制安排、政策创制、方法程序等内容的同时,更要把握好价值性治理与技术性治理、制度化治理与伦理性治理、结构性治理与问题式治理、常态化治理与运动式治理、参与式治理与科层式治理、创新式治理与经验式治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中国经济和社会研究中心研究员、著名经济学家皮沃瓦洛娃博士在《今日亚非》杂志2011年第8期上撰文指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已形成了一种趋同性"混合经济",这种经济既不属于经典社会主义,也不属于新经济政策式社会主义,但是这种经济里有作为社会主义必要成分的"对生产进行社会调控"的思想,因此被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0世纪的最后20年,中国经济学界一直在对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各阶段的社会生产规律和物资财富分配规律的所有知识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3.
<正>7月13日下午,朝阳区亚运村街道华西社区暑期托管班正式开班。为期7周的托管班由市总工会出资补贴,市总女职工部承担,已有20余个孩子报名。他们将在社工、义工、特长课教师和志愿者的带领下,完成暑假作业、参加兴趣小组,并走向社会参加活动。随着暑期的到来,学校放假了,那些家庭式、培训补课式、艺术特长式等等种类繁多的各种托管班,便"开学"了。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关系问题是政治哲学讨论中的一个经典命题。但是,随着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推进以及对自由主义的理解的变化,这一经典命题亦需重新探讨。剑桥政治思想史研究的相关成果,特别是对以私有财产为基础的市民社会的发现与回应,构成了从洛克式自由主义关注自然法到哲学激进主义(功利主义)强调"第二自然"的历史语境。正是在市民社会解剖即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意义上,马克思通过批判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而开创了剩余价值理论,从而阐明了自由主义理论在"自由"和"自然"的问题上的逻辑背反,揭示了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对抗性历史本质,实现了他对自由主义的科学批判和根本超越。  相似文献   

15.
近来,后马克思主义理论引起了国内学界的关注,后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成了焦点问题。本文通过说明后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理论中的关键范畴国家、阶级和社会进行的解构式理解,揭示它在继承马克思主义传统过程中对这些范畴进行的新的阐述。本文认为,后马克思主义所自称的"马克思主义"、它对马克思主义的解构式继承和发展,只是在基本价值观、现代社会政治斗争这两个方面与马克思主义存在着密切联系。后马克思主义的根本问题在于,它没有看到现代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活世界之间存在着宏观上的结构分化关系,因而,没有正确估计经济因素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赵义 《南风窗》2013,(15):44-46
中国社会在演化上,正处于从失衡到解体之前的临界点,这个临界点是具有伸缩性的,到底在哪里,取决于诸多因素,比如经济的增长问题,比如政府解决社会问题的意愿和努力。情况正在起变化。这些年来,诸如"社会溃败"、"阶层固化"、"道德沦丧"、"贫富悬殊"、"相互投毒"等警示性十足的词语,一直被用来描述中国的社会问题。直到今天,  相似文献   

17.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调适性变革,这集中体现为从发展型政府到服务型政府的转型。从范式上来看,当前的政治调适是国家与社会合力的结果,是一种"社会有需求,国家有回应"的国家与社会互动框架;从过程上来看,当前政治调适所蕴含的国家与社会互动过程表现为:以社会公正为主的社会需求、以社会抗争为主的政治互动、以服务型政府为主的国家供给、以非选举问责为主的政治发展;从效果上来看,当前中国的国家与社会互动模式兼具"有效性"与"有限性",需要通过持续推动民主政治建设来完善国家与社会的互动模式。  相似文献   

18.
李北方 《南风窗》2013,(18):24-26
工会体制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变化,无力应对新的形势变化,尤其是难以应付高度流动性的劳动力市场。从风沙漫天的春天到赤日炎炎的夏天,一群在北京的建筑工地上打工多年的农民工往来奔波于各级工会的办公楼与工地之间,努力推动着工会在维护建筑工人合法权益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并提出自主建立基层工会组织"北京市建筑业外来工工会"的要求。但是,他们遭遇的是"鬼打墙"式的死循环,是"踢皮球"。《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对工会的定位是"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就提出,"进城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7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的30年是日本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发生重大转型的时期。从政治发展的宏观过程来看,这一转型经历了三大转变,即国家发展的指导思想从"经济中心主义"向"政治中心主义"转变,国家发展模式从"国家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转变,国家发展战略从"经济大国"向"政治大国"转变。从政治发展的微观角度来看,则经历了从"五五年体制"、"八六年体制"到"九六年体制"的转变;政党结构从保守与革新对立模式转向保守模式。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政治意识形态及政党均走向趋同化。目前,日本新的国家发展模式尚未最终定型,向后现代社会的转型仍在进行中。  相似文献   

20.
《南风窗》2014,(3)
<正>不可逆的城镇化和社会价值演化,导致中国社会不可能回到以往的宗族生活方式,需要一些新的形式去满足人们对关系的需求。"寻找真诚关系"的游戏开始暗流汹涌。21世纪的都市人群像是一只只背着厚厚外壳的蜗牛踟蹰前行——这里指的不是"房贷"、"名利"之类老生常谈的压力和欲望,而是那厚厚的社会面具,有时它已经厚到变成一个"壳",甚至是维京诺曼式的盔甲。记者曾采访一位女企业家,她的事业、婚姻在社会意义上都很成功,她自己也为此而自豪。没想到采访后她突然问我,"能找个时间出来喝喝茶吗?聊点女人的话题。"那刻她的眼神无比落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