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推进可持续发展需要树主正确的生态伦理观.古代儒家"天人合一""顺应天常""仁民爱物""寡欲节用"的生态伦理现与可持续发展理念是相符的,是实现自然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源泉,对当今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赵明  费菊瑛 《理论学刊》2005,(4):103-106
命运论是中国传统人生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先秦,大约从孔子开始,命或天命问题便与人生哲学结合在了一起。儒家主张"知命",道家主张"安命",墨家则主张"非命",他们的思想典型地代表了先秦哲学中的命运论。先秦哲人对待命运的态度基本上是理性的,强调人在命运面前必须保持一种积极进取的姿态,这是中国传统人生哲学的主流。  相似文献   

3.
高校生态教育的重点是提高大学生的生态理念,使大学生能够科学地认识自然、伦理地关怀自然、艺术地欣赏自然。人们除了学习西方生态教育理论外,也不应该忽视从中国先秦儒家生态文化中汲取有益成分。先秦儒家生态文化包含了丰富的尊重自然、仁爱生命、合理消费等生态思想,借鉴和继承儒家的生态思想对大学生生态教育有积极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推进可持续发展需要树立正确的生态伦理观。古代儒家"天人合一""顺应天常""仁民爱物""寡欲节用"的生态伦理观与可持续发展理念是相符的,是实现自然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源泉,对当今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探微其中蕴涵的生态转向:科学技术的生态转向、经济发展的生态转向、政治制度的生态转向、人类文明的生态转向,这些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为我们解决生态危机问题、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了学理支持。  相似文献   

6.
华启和 《学习论坛》2007,23(4):11-13
重读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探微其中蕴涵的生态转向:科学技术的生态转向、经济发展的生态转向、政治制度的生态转向、人类文明的生态转向,这些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为我们解决生态危机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现代新儒家文化哲学的核心理念是其文化价值观,其基本观点是:人类文化的价值集中体现在精神文化,精神文化区分为形而下文化与形而上文化,形而上文化的核心是哲学思想。现代新儒家标举和阐扬"儒家式的人文主义",抨击"科学主义"思潮,主张人类在现代化进程中谋求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结合,批评近代以来西方文化重科学技术、轻人文理想,重"形而下"、轻"形而上",片面地发展了人类文化中属于"工具理性"的科学技术。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仍然可以从现代新儒家的文化价值观中获取借鉴。不过,现代新儒家站在泛道德主义的文化立场,最终将文化的"形而上"领域归结为道德领域,将人文价值归结为道德价值。我们则应该避免滑向泛道德主义,避免出现另一种不能正确处理文化的"形而下"层面与"形而上"层面之间关系的偏弊。  相似文献   

8.
张兵 《理论学刊》2004,(5):97-99
《法言》是扬雄拟《论语》而作的一部语录体散文著作,其目的是标举儒学以纠绳诸子。然而仔细品读《法言》,其中也不乏对道家思想的吸收和内化。实际上,儒道水乳融合、交互影响的特征贯穿了《法言》始末。把握这一线索,不仅有助于对扬雄的思想作出客观、准确的诠释,而且有助于对整个汉代思想史形成更为清晰、明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中华民族五千年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这些思想不仅为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延续发展提供了道德基础,更为现代生态学的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前提。发掘和弘扬中国传统的生态思想,对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世界生态警告频发,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大自然不再沉默忍受,并且加快了对人类报复的步伐.学者们为了唤醒人们的良知,纷纷从马恩等大师那里寻求解决问题的理论支持,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亚洲地区还可以在儒道两家的生态道德伦理文化中寻找答案.  相似文献   

11.
文章试图重新探讨孔子及其以仁学为核心的儒学的现代价值 ,让孔子及其儒学在新世纪再放光彩  相似文献   

12.
儒家是一种仁爱型的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观,道家是一种超人类中心主义的无为主义生态伦理观,佛家是一种破妄型反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观.这三种生态伦理观对全面深刻地认识当代持三种不同立场的生态伦理学说,即人类中心主义立场、反人类中心主义立场和超人类中心主义立场的生态伦理学说,妥善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可供借鉴的、极有价值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3.
先秦儒家从伦理政治转换为专制主义有三种逻辑,孔子遵礼而肯认礼所体现的专制王权;孟子思想中潜含对专制王权的否定,但孟子将君主作为既成事实完成了统治价值向不忍人之政的转换;荀子从人性恶出发,逻辑完整地得出专制主义,成为后世专制王权的最好粉饰。不过,若将荀子思想中残存的理想主义拉回其思想的逻辑起点,或许可以迈向宪政的权力结构。  相似文献   

14.
初秀英 《理论学刊》2007,1(4):51-57
马克思自然观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处处体现着以人为本的思想。马克思始终把人、人的实践活动、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作为考察人与自然关系的出发点,认为人作为相对于自然来说的主体性存在,既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目的,又是惟一可以依靠的人与自然关系的自觉能动的调控者。生态取向正是马克思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现实依归。马克思认为发挥人的主体能动性是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必要条件,同时他强调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必须建立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并指出随着生产关系的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人类能够通过全社会的共同控制,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马克思的自然观并不因为主张以人为本而陷入反生态的人类中心主义,相反,它避免了生态中心主义因主张消极适应自然而陷入生态保护的空想误区,从而在更现实、更科学的基础上体现了自觉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生态取向。  相似文献   

15.
义利观是关于义与利关系的基本观点。义利问题是一个古老而又永恒的命题。在历史上,儒家的义利观对中国的文化传统影响最大。它的基本精神,具有超越时代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寻求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三重维度的和谐,其中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得以确立的前提,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赖于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关系的确立。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严峻的生态环境挑战,不仅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从而使重塑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成为一项极其迫切的重大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17.
把实现“社会全面进步”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战略目标,并相应地提出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江泽民对现代化理论的突出贡献。社会全面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也就是社会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的关系,二者在同一历史过程中彼此促进又相互制约。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既是社会全面进步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文化自古以来就强调整体,崇尚和谐统一,把和谐视为最高价值原则,这一原则对我国古代居住环境的规划和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古代的和谐思想,对我们今天进行的城市居住环境规划,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比照桂林提出几点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9.
群众路线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相互契合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群众路线的形成和发展历程.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健康发展,我们必须继续坚持和发展党的群众路线.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科技发展思想是毛泽东思想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内容极其丰富,如:把科技放在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把尖端科技优先放在国防战略部门,把科技人才的培养置于战略高度,把基础科学和民用技术置于基础战略地位。毛泽东科技发展思想对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启示:中国必须制定与自身大国地位相适应的科技发展战略,始终以独立自主为立足点,坚持以人为本,注重统筹兼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