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台湾全省总面积为36,002平方公里(包括海埔新生地28.54平方公里),可用于农牧生产的可耕地最大开发限度为1,071,400公顷(折1607.1万亩),现有耕地面积890,830公顷(1336万亩),其中水田占56%,为501,644公顷(752万亩);旱地占44%,为389,186公顷(583万亩)。据统计1981年全省总人口为1800余万人,农业人口约510万人,  相似文献   

2.
从1683年康熙统一台湾到1895年清政府被迫将台湾割让日本之前共2I3年,台湾经济的开发和社会经济的进步是比较明显的,到了甲午战争之前,台湾经济开始进入了向近代化起步的时期。对于清代台湾经济的开发和发展,我们准备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综合的考察。  相似文献   

3.
从铜鼓毛竹系列开发的实践谈培育地方支柱产业舒建勋铜鼓县是我国南方重点林业县。全县林业用地196.3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84。5%,有林地面积168万亩,森林覆盖率为82.7%,活立木蓄积量800余万立方米,毛竹资源很丰富,活立竹现已达4000多万支。...  相似文献   

4.
《今日海南》2007,(12):52-52,F0003
加来农场是我省惟一以场带镇企业,也是海南垦区最大的谷物农场。该场拥有土地面积16.2万亩,现已开发利用12万多亩,其中种植水稻4万余亩,年产粮食约1.2万吨;种植橡胶2.1万多亩,年产干胶1000多吨。总人口3.2万人,其中集体所有制农民占80%以上。  相似文献   

5.
李颖  王尊旺 《求索》2011,(12):241-244
清代台湾原住民政策主要包括设立理番同知、实施通事制度、推行教化政策、实行封山禁垦制度等。清代台湾的原住民政策,深刻地影响到原住民的生产领域和精神世界。同时,该政策对促进台湾的民族团结和加速台湾开发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清统一台湾期间,随着台湾社会环境的变化和清政府注意力的转移,其治台政策也有一个沿革的过程。从根本上讲,清代台湾原住民政策是从属于整个治台政策的,它是清政府治台政治、经济、教化政策在理番上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6.
台湾曾经是一个移民社会,但在以往台湾移民史的研究中,有关女性移民的研究一直是一个薄弱的环节.本文从清代实行禁止赴台者携眷政策的概况、官方查获"偷渡"案中的女性移民、族谱资料中的女性移民、女性移民与清代台湾人口性比例的分析等几个方面入手,对清代大陆向台湾移民中的女性移民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7.
台资大举进军海南农业 刘文斌先生在台湾原是一位经营电器生意的商人,1990年在海南昌江县承租了一个630亩的芒果育种试验基地,引进台湾良种芒果“爱文”、“金煌”、“台农一号”等品种与当地芒果“嫁接”,结果获得成功,仅试验基地一项,年收入可达100万元人民币。现在刘先生投资信心倍增,决定在昌江县再承租万亩土地,全部种植良种芒果。目前他已培育成功50多万株芒果苗,将于明年全面开发种植。像刘文斌先生这样在海南大规模成片投资农业开发的台商还有不少。千驹实业的洪肇铭先生1992年在三亚崖城镇投资1000万元人民币兴办的5000亩试验农场,初始引种了台湾良种香蕉,获得高产。现在洪  相似文献   

8.
区域性经济开发,流通是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开发是“源”,流通是“流”。源足可以流旺,流畅才能源活。本文拟就区域性经济开发的流通问题谈点粗浅的认识。一、区域性经济的发展给流通带来了活力区域性经济开发包含着两重含义:一方面是依据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条什,“宜种则种,宜养则养”,进行规模开发;另一方而,是立足资源优协,制订计划,建没基地,进行项目开发。因此,我们在区域经济开发中,应实行不平衡政策,采取倾斜扶助的政策,把有限的资金最大限度地用于能够带动千家万户脱贫致富的“龙头”产业,使我县经济开发逐步走上整体性、综合性深层次开发的轨道。全县已建立61个速生丰产林基地,37个松脂林基地,18个养牛基地,753个水产基地,5万余亩紫胶基地,3万余亩橙柑基地,1万余亩蜜  相似文献   

9.
一、名称和含义“分类械斗”是清代台湾一个特殊的社会现象,它从乾隆中叶开始逐渐发展,到了嘉庆、道光、咸丰年间达到高峰,成为台湾社会的一个严重问题。清代台湾有所谓“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反”的说法,其中除了农民起义以外,还包括分类械斗在内,所以它是台湾史上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0.
清领台湾的二百余年间,台湾的开发一直是由民间自行推动的.直至同治十三年日本侵台事件发生后,清政府才转为采取积极经营的方针,解除旧禁,开山抚番,从大陆招募移民渡台垦殖,成为清朝治台期间第一次有组织的开发后山的活动,这在台湾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为  相似文献   

11.
在封建社会里,皇帝是地主阶级的总头子,他直接占有大量土地。据史料记载,宋朝皇帝独占的土地有600万亩。明朝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单是北京的皇庄就有5处,占地12万8千亩;1505年,武宗即位后一个月,新立皇庄7处,后又增到20余处,37万5千亩;以后又扩大到300余处,仅北京附近的皇庄就占地2,000余万亩。明朝皇帝占有的官地大约等于全国耕地的七分之一。皇帝常把大量土地赏赐给皇族、勋戚和官  相似文献   

12.
盐津县地处川滇两省结合部地带,山高、谷深,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县。1991年列为省的重点扶持县后,增加了扶贫资金投入。盐津县委、政府针对盐津县阴雨多、湿度大、日照少、荒山面积大.适宜于各种树木生长的自然特点,确定将扶贫资金重点投入千家万户都能办的经济林果开发项目,配合“长防”建设,加快绿色产业开发,促进山区脱贫致富。三年来共投入扶贫资金600余万元,重点扶持茶叶、蚕桑、五倍子、干果、竹类各5万亩基地建设,形成规模化开发态势,已扶持开发经济林16.5万亩,其中茶园4.5万亩,桑园2.5万亩,五倍子74万亩,板栗1万亩,…  相似文献   

13.
前言在清代台湾地方史的研究中,人们最关心的课题,是汉族移民所带动的台湾土地的迅速开发,以及作为其基本条件的水利开发状况,同时也注重于开发过程中所产生的复杂的地方习俗和移民的社会组织。当时,汉族移民已经清楚地看到,有着广阔的未开垦土地的台湾各地,生活着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社会组织的原住民。然而,在考察清代台湾开发问题时,有关原住民与汉族移民之间的关系、清朝的统治政策对这种关系的影响等问题,却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清代前期的台湾原住民,较之中后期,在统治上同样是不容轻视的。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从人口方面看,康熙、雍正时期的原住民,与汉族移民相比不在少数,而且,汉族移民仅仅生活在有限的地区,原住民则分布在岛内各地。荷兰东印度公司对原住民的统治,只是把台湾当作与中国、日本进行贸易的中转基地,并把它作为远方贸易的商品供应地。与此相反,清朝在降服了以台湾为继续反清根据地的郑  相似文献   

14.
大地刚刚回暖,托克逊县干部群众就投入到了紧张的红枣树苗栽种之中。据县委书记王家斌介绍,种植红枣既可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又可以防风固沙,促进水土保持。今年安排包括县直机关干部在内的4.3万名劳动力,每人栽种300余棵红枣树(相当于3亩地)。待15万亩红枣、1万亩白杏、3万亩精品甜西瓜、3万亩设施  相似文献   

15.
近阅台湾学者尹章义教授的大作《台湾开发史的阶段论和类型论》,尹章义教授在文中提出了台湾开发的各种经营形态,并认为“民营是清康熙中叶以后,开发台湾绝大部分土地的主力,基于契约关系的结伙经营则是民营的基本型”。尹先生发掘了许多新的史料,对于结伙经营,尤其北台平地的结伙经营研究甚力,见解独到。对于个体经营,尹先生认为,在台湾开发史上是相当困难的事,且留下的事例不多。至于番垦,亦所谈不多。笔者认为,尹教授所说,民营当中的结伙经营在清代台湾的开发中占有重要地位无疑是正确的,但其他经营方式在开发史上的地位,亦应得到重视。近来许多台湾学者提出在开发史上的研究中,不能将整个台湾作为一个同质的地区看待,而应注意到各个区域之间的差  相似文献   

16.
清代早期台湾中部北部平地的乡村经济和业户经济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清代台湾移垦社会的重建工作是台湾史研究的一个热门。特别是乾隆中期以前中,北部平地的移垦史,更因集中了汉番关系,大小租制分类械斗。农民起义等清代台湾史上的重大课题而引人注目。但是,这个时期的乡村社会往往被重建成以“垦首制”开发模式为中心的移垦社会。笔者认为这种重建是错误的,并将对许多重大历史问题的研究产生误导,因此必须予以纠正。由于乡村经济是乡村社会的核心,因此笔者的重建工作将从乡村经济开始。在开始清代台湾中,北部平地乡村经济的重建工作以前,我们先来看看所谓的“垦首制”开  相似文献   

17.
以往学术界普遍认为清代台湾土地开发完全是依靠民间的力量,政府和官员的态度是消极的,不仅未给予支持协助,反而多方留难限制.然而,这种情形并非自始至终一成不变.从近年来新发掘的分廵台湾道张嗣昌所撰<廵台录>中对大甲西社"番"变事件善后的处理和官方劝垦"番"地的记载,以及减轻台湾田园赋税和开放移民搬眷入台的种种措施,可以看出雍正年间政府对台湾的土地开垦政策有了十分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与雍正皇帝重视农本,奖励垦荒政策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8.
清代前期的台湾是一个移民社会,闽粤一带的流民大量涌入台湾,其中有不少游民。人数众多的游民阶层成为当时台湾社会结构的一个特点。游民阶层在社会中处于什么地位,他们对台湾的开发和社会的发展起了什么作用,这些问题在台湾和日本的史学界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本文试图对游民阶层作比较全面的考察,从游民的概念、来源、  相似文献   

19.
台湾自1968学年度实施普及九年国民教育以来,各界评价是基本成功的,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本文着重就如下问题进行述评。一、实施背景(一)适应经济起飞的需要。60年代中期,台湾经济结构转型变化,要求延长国民义务教育年限,以提高劳动者素质。当时,据有关部门预测,为配合第四期四年经建计划,从1966年至1968年间,每年平均须新增人力23.2万人。依不同教育程度区分,国小毕业者6.5万余人,初中毕业者8.2万余人,高中毕业者1.3万余人,职校毕业者3.3万余人,大学(含大专)毕业者3.9万余人,其  相似文献   

20.
台湾学者之间,关于清代台湾移民社会的转型,曾有过一场“内地化”和“土著化”的论争.“内地化”主要是以李国祁教授为主的历史学者提出来的.他们认为清代台湾发展的趋向是内地化.“台湾移垦社会的转型,主要是一种内地运动,即台湾社会变迁在取向上以中国本部各省的社会形态为目标,转变成为与中国本部各省完全相同的社会.”“土著化”是由人类学者提出来的,以陈其南和他的导师李亦园、王崧兴教授以及庄英章教授等为代表.他们的主要论点是:清代台湾汉人社会的发展模式是“土著化”.整个清代可以说是来台汉人由移民社会走向“土著化”变为土著社会的过程.……建立在本地地缘和血缘关系上的新宗教和宗族团体取代了过去的祖籍地缘和血缘团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