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在伦理道德的价值导向上所引起的最深刻、最重大和人们最关心的问题就是个人主义价值观问题。极少数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极力宣扬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的资产阶级道德原则。他们说“自私是人的本性”,“具有天然的合理  相似文献   

2.
黄代翠 《学习月刊》2012,(8):102-103
严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的开篇即说:“无论人们会认为某人怎样自私.这个人的天赋中总是明显地存在着这样一些本性.这些本性使他关心别人的命运.把别人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事情.虽然他除了看到别人幸福而感到高兴以外,一无所得。  相似文献   

3.
施政动机的差异 主持人:人的本性就是四个字:趋利避害.如马克思所言,人的一切行为都与其利益有关.那么,官员对舆论监督所持的不同态度,是否也与他们的施政动机或者说与他们的所盼所忌密切相关呢?  相似文献   

4.
人性善与人性恶争论的实质是对人的本性、本质的认识。无论是性善论、性恶论抑或是不善不恶论,都预先设定了一个前提,即认为人有一个不变的本性。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以及马克思的人在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观点,为我们深入剖析人的本性、本质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哲学的主题即是"人","人"亦是哲学奥秘之所在。作为形而上学的哲学就其内在本性而言,是以反思的方式对"人之本性"把握的一种理论表达。人以实践为基础并依靠批判性与反思性的自我意识所构筑起来的一种应然性而非本然性抑或实然性目标的境界便是哲学境界。从要旨上讲,哲学境界所研究的问题乃是对"人之本性"的探赜索隐。人之本性同哲学境界具有内在关联的一体性,因此,以哲学境界为视域考察"人之本性"能够开掘出其中所蕴含的三重维度,即实践本性、应然本性和形而上学本性。对"人之精神"的深化发展过程即是"人之本性"不断升华的过程,哲学境界及其精神要旨充分且恰当地体现了"人之本性"的超越性、批判性、自由性与理想性的特性。  相似文献   

6.
高海杰 《理论学刊》2005,49(9):124-125
利益问题是思想政治工作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如何进行利益引导,如何解决围绕利益需求所产生的思想矛盾和冲突,是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面对的新课题。研究这一问题,也是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维护群众利益、推动和谐社会建构的有效途径。一、思想政治工作要以利益引导为现实内容利益是推动人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马克思指出:“人以其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区别于其它一切动物。”[1](P130)需要是人的本性,具有无限性和广泛性的特征,需要经过社会关系的过滤和渗透,就表现为人的利益,“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相似文献   

7.
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实现党的先进性长效机制,关键是正确处理教育、制度、监督的辩证关系,充分发挥教育的基础作用、制度的保证作用和监督的关键作用。从自律和他律的角度来理解教育、制度和监督,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三者辩证关系的认识。教育的基础作用在于它是解决自律问题的重要手段。反腐败以自律为主还是以他律为主,这是中西方反腐败思路的主要区别。西方的传统文化是人性恶,认为人人生而有罪,自私贪婪是人的本性,因此它们的反腐败是以他律为主,特别强调外部的强制约束。阿克顿的名言“权力趋于腐败,绝…  相似文献   

8.
潘纯 《学习月刊》2012,(4):50-50
导论 戈尔丁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目睹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以及人们所能做出的种种残忍行径.他认为没有人真正无邪。尽管在文明社会里.人的邪恶本性得到掩饰和抑制.但是一旦人们面临困境或出于生存需求.他们有可能就会显现出本性,即人性的黑暗一面,  相似文献   

9.
友情的颜色     
一直为一个古老的故事所感动:涸辙之鲋,相濡以沫。大多数人都认为这两条鱼是同甘共苦的“夫妻”,但我认为,它们说不定是两个共患难的“朋友”呢! 于是想起另一个故事。两个朋友一起在北极探险,不料在返回途中他们迷路了,身陷冰谷。天气仿佛忽然间  相似文献   

10.
牛静 《世纪桥》2011,(17):47+49-47,49
卢梭与托尔斯泰都注重发掘人的自然本性和善良的情感,他们都信奉"内心的宗教",也就是良心。卢梭与托尔斯泰都认为良心是人的最好的、最正确的指南,是人生来就有的一种正义和道德的原则。在他们的眼中,善恶的概念是鲜明而持久的,他们都追求一种至善的、不受人为形成的历史世界观制约的道德并赋予道德以生动的实际意义。但是二者又有所区别,本节通过对卢梭与托尔斯泰的良心观的比较,目的是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他们所谓的自然人性的核心内涵及恒在属性。  相似文献   

11.
《理论与当代》2006,(6):53-53
马涛在4月20日的《社会科学报》上撰文指出:西方经济学研究中有一个核心前提假定:人都是自利的,都是追逐个人私利的理性利己主义者,“经济人”是人亘古不变的、永恒的本性。几乎所有的西方经济学家都把“人的本性是自利的”这一论断作为研究一切经济问题的出发点。但在西方,“经济人假设”是被严格限制在经济学理论研究领域内的。而在西方经济学传人中国的过程中,却出现了将这一理论“假设”滥用的现象。一些人从“人的本性是自私的”这一假设出发,公开宣传“人为财死”的“经济人”价值观。在这一价值观的驱动下,社会上形成了一种急功近利、推崇私利的社会价值观取向。其实,上世纪90年代以后,一些西方经济学家就已意识到了“经济人假设”将带来的不利后果,从而把注意力转向了经济学研究中应如何去建设作为市场经济基础的道德伦理问题。针对中国社会存在着的“经济人”概念被滥用的现象,布坎南就警告说:“在转型期社会里(例如眼下的中国大陆),  相似文献   

12.
经济人     
经济学家说,经济学研究的是人类的行为。但是,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个人,他们的行为可能大相径庭,经济学家如何克服这个矛盾?很简单,经济学家从不关心具体某个人的行为,他们关注的是人类行为的共性。在他们眼里,千差万别的活生生的个人都是经济人:不懈地追求自身最大程度满足的理性的人。显然,经济人是自利的,但自利不等于自私。举个例子来说,一个虔诚  相似文献   

13.
围绕改革问题,存在诸多有争议的观点,然而,归根结底其认识论的根源是不同世界观、方法论的问题。如果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从分析客观存在的矛盾出发,就能正确认识改革的必要性、改革的性质和对象,从而得出“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改革的对象不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而是其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方面”的正确结论。如果从“人的本性是自私的”这一历史唯心主义命题出发来分析改革,则必然得出“实行私有化,走资本主义道路”的错误结论。  相似文献   

14.
刘鼎新同志的入学专著《人呀人你到底是什么东西》认为“人”的本质、本性是精神,而人的精神又主要概括为“七心”,即“上进心、正义心、责任心、自尊心、虚荣心、嫉妒心、自私心”,且“自私心”也是人类永恒的精神,对待“自私心”的不同态度是划分不同社会的重要特征.笔者认为这些观点是错误的.其主要错误,一是把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形成的社会关系排除在人的本性之外而单纯从精神角度界定人的本质、本性;二是简单、片面、肤浅化地把人的精神概括为“七心”;三是把“自私心”看作人类永恒的精神现象和混同于个人利益;四是全书的论证方法是唯心主义的.  相似文献   

15.
目前,分析腐败产生的原因有很多种,大体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种。即主体论、客体论、环境论、“私有制剥削根源论”。现将其各自的观点简单地逐一加以说明。1、主体论:主要是从权力的主体,即掌握权力的个人和集团上来探索腐败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①人性说,这种观点的持有者认为,人性是恶的,人生来就有自私、贪婪、趋乐避苦的本性,一旦有机会,私欲就会膨胀导致腐败。②道德说,权力的主体,在运行权力的过程中,其所选择的道德标准、价值观念与社会公德、群体利益相悖,道德沦丧,价值观堕落,所以,在运行权力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恩格斯的全部思想,就是社会伦理学说。他们从人出发研究社会这一作为人必须与之交往的虚拟主体与人的关系,对它们加以道德评价,因为人是社会关系的产物,社会制约人、决定人。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侮辱人、奴役人,是不道德的,共产主义社会是最合乎人的本性的社会,因而是道德的。马克思主义以人的解放为目标,中心是改造社会关系——消灭奴役人的旧社会,建立最无愧于人的本性的共产主义社会,使社会成为道德的。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的哲学理论、政治经济学理论,都是对上述人的解放理论的论证,科学社会主义则是对实现人的解放具体途径的探索。  相似文献   

17.
经济人     
经济学家说,经济学研究的是人类的行为。但是,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个人,他们的行为可能大相径庭,经济学家如何克服这个矛盾?很简单,经济学家从不关心具体某个人的行为,他们关注的是人类行为的共性。在他们眼里,千差万别的活生生的个人都是经济人:不懈地追求自身最大程度满足的理性的人。显然,经济人是自利的,但自利不等于自私。举个例子来说,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由于  相似文献   

18.
徐茂华 《学习导报》2011,(12):12-13
幸福是什么?马克思认为: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谋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是为大家而献身;那么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相似文献   

19.
叶小文 《当代贵州》2014,(10):63-63
正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必然强化主体利益意识、自主自立意识、竞争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促进人的个性、能力的自由和多方面的发展,生长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诸如尊重、诚信、守时、互利、效率等。这无疑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进步。但也需看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调节有明显局限性。市场经济有两个起点:每一个经济的个体,都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资本的本质);每一个真实的个人,都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自私的本性),这是市场经济的动力。正是这两个最大化,进入市场经济运作,演奏了一部剧烈竞争、效率至上的交响曲,从整体上形成推动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动  相似文献   

20.
对于《中庸》“诚者,天之道也”,朱熹《中庸章句》讲“诚”是天所固有的“理”之本然,讲得是天,《礼记正义·中庸》讲“诚”是天所赋予的人的先天本性,讲的是人,二者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重要的是,朱熹从他的诠释中引申出对于天道的论述,认为天道之“诚”在于“不二”,即纯而不杂,而且由于“诚”,天能够生生不息,化生万物。同时,朱熹还引申出对于伦理道德的论述,认为“诚”既是天所固有的“理”之本然,又是人的先天本性、圣人之德,并且比“五达道”、“三达德”更为根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